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文官與武將的地位十分懸殊,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武舉制度最早出現在武周時期,《唐會要》記載:“長安二年正月十七日赦:天下諸州,宣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在這時武舉正式成爲了與進士、明經地位相當的一大科舉常科。武舉的考試項目有射箭、騎馬、負重、摔跤等。騎戰技巧是當時考察的重中之重,對其他方面的關注還有所欠缺,處於非常原始的草創階段。

到了宋朝,在崇文輕武的大環境下,武舉制度相比前代還是有着很大改善的。主要體現在不止重視考生的身體素質與實戰能力,還將更多的關注放在其軍事才能上,開始從選拔“武人”到選拔“武將”的方向轉變。並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武狀元”,在武將受到嚴重輕視的宋代,武舉制度的完善發揮了承先啓後的作用,下文將通過具體舉例進行實際分析。

“杯酒釋兵權“”前後武官的地位差異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文官武將是國家治理中必不可缺的兩類官員,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宋代,儘管統治者對於武官極度厭棄與打壓,但“揚文滅武”仍然是不可能做到的。重文輕武是當時穩定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的最優解,“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充分體現了宋代統治者的這種傾向,成爲宋朝數百年一貫堅持的治國綱領。

1.武官亂國的時代背景

宋代武官的地位與權力和文官相比相差極大,源於五代十國時期長期割據戰亂的歷史背景。宋太祖趙匡胤認爲:“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通俗來理解就是“一百個貪濁的儒臣比不上一個爲禍的武臣”,從此開啓了宋朝長達三百餘年的崇文抑武風氣。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武臣權力的開始。由於唐朝安史之亂的開始就是當時任節度使的安祿山領導的,因此宋太祖對節度使的權力進行了極大限制,將大部分行政權、財權、兵權都收歸到中央手中,以強幹弱支的方式消滅地方武官叛亂行爲的發生。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第2張

2.大勢所趨下的重文輕武

宋代將整個國家的發展與關注重心放到經濟、文化的建設之中,整個社會倡導儒雅、尚和等與文人形象相近的風氣,而剛健、粗獷等與武人形象接近的風氣受到了百姓的疏遠與排斥。對於武官的考察項目在這一階段日趨完善,文武並重的考察形式讓許多自幼習武但沒有經歷過舞文弄墨之事的“偏科生”望而卻步,加之武官錄取人數與文官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武進士在進士的總數中不到十分之一。

“武狀元”中的代表人物

在宋朝神宗年間最早出現了與“文狀元”相對的“武狀元”的稱呼,指在榮獲全國武舉第一人的殿試考生,這一稱呼在其後沿用了數百年,一直到清代結束才被廢止。宋朝的武狀元當中涌現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們共同支撐着宋代武官的這杆旗幟屹立不倒。

1.第一位“武狀元”薛奕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這是宋神宗在薛奕與其同郡的徐鐸共同斬獲文武狀元稱號時予以的褒獎。薛奕祖輩世代爲官,擁有超越常人的眼界與氣度,早就看出了西夏與遼國虎視眈眈,蓄勢待發。因此他習文的同時不忘習武,在殿試中一舉奪魁,其後薛奕曾多次抵禦西夏遼兵侵犯,在永樂城戰役中寡不敵衆身死沙場。

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衣鉢,他的兒子薛安靖在與金兵作戰的過程中表現英勇,在兒子被俘的時候體現出其一心爲國的赤膽忠心。靖康之難發生後在宋高宗的號召下率先發出反攻的口號,無愧爲一代武狀元之後。

2.最小的“武狀元”朱虎臣

在《宋詩紀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人,他在殿試上射出十隻箭九隻射中了目標,又在朝堂上面對着百官滔滔不絕地談論《孫子兵法》等兵書,被皇帝封爲“武狀元”,此時的他僅僅只有九歲,也成爲了歷史上最年輕的武狀元。“孺子可教繄復誰,張良授書爲帝師”,這種神童只會出現在開設童子科的宋代,這是空前絕後的創舉,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宋代武舉制度的一些狀況。

背後顯而易見的是武舉人才的凋敝,儘管神童是存在的,但僅僅九歲就能榮登“武狀元”之位,從側面也能看出武官人才的稀缺,而在考試過程中將軍事才能作爲重點,目的是培養“軍官”而非“軍人”,但沒有做過“軍人”的“軍官”往往難當其位,岳飛、狄青等著名將領也都非武舉出身,造成了人才選拔與任用之間的脫節。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第3張

3.棄文從武的抗金名將徐徽言

徐徽言自幼學文,曾高中進士,隨後棄文從武,在大觀二年成爲“武狀元”。這並不是他一生中最爲高光的時刻,而是其壯烈一生的開始。在靖康之難發生後,徐徽言發誓要爲國收復失地,與金兵展開了數十次作戰,殺敵無數,但由於糧食、武器等都消耗殆盡,徐徽言無奈被俘,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說:“我受國厚恩,爲國而死,死得其所,豈能向爾等屈膝”。

可見武舉出身的將領雖然很少,但大多數都能成爲視死如歸的英雄豪傑。

武學的式微與武力的衰弱

宋朝重文輕武的傾向造成了一個難以挽回的惡性循環,習武出類拔萃的人因文化的限制無法在武舉中大放異彩。武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偏於軍事理論而在實際的軍事指揮中常常手忙腳亂,加之武舉與進士、明經在錄取人數之間的差異,整個國家也對武官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偏見,這就使得武官的質量在人數稀少的前提下仍舊參差不齊。全國範圍內的崇文抑武,導致崇武的風氣始終停留在極小範圍的地區,武學也在這一時期進入停滯期。

1.武官與軍事的隔閡

不可否認的是,宋朝的武舉制度培養了許多的軍事人才與軍事理論家,但就總體而言,宋代的武舉制度並未能培養出優秀的將領,也就無法改變宋朝軍事實力的積貧積弱。這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首先通過武舉選拔出來的武官數量是非常少的,而且重要的武官職位依然以世襲的方式爲主,武官得不到充分的實戰歷練與上級信任,加上宋朝軍隊長期處於“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武官的式微直接導致了宋朝武力的一蹶不振。

在宋代還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武舉出身之人以從軍打仗爲恥,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暫且存疑。從江伯虎等武狀元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這種現象是確實存在的,本身爲培養軍事人才而設立的武舉制度,卻遭到了武舉出身的官員的不屑一顧,在這種前提下這些上當然難當大任,也無法成爲獨當一面的名將。

宋代武官的地位如何?武狀元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第4張

2.高門檻下的低錄取

根據史料,文進士與武進士人數的對比大約爲18:1,此基礎上武舉選拔的是能夠文武雙全的儒將,文化素質與品德修養也作爲考察的科目。以往對於武將的選拔大多是在貴族子弟中挑選,武舉制度的出現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改變,但從錄取人數與參考規模來看,宋朝統治者的這種設想成爲了一紙空談,武舉出身的官員與武將在朝廷與抗敵中都未能形成一定氣候,無法落實到實處,如空中樓閣般只存在於理想之中。

3.地域性造成的武學侷限

在宋代開設了與文官進修相對的武舉培養的武學,本該成爲培育軍事人才的搖籃,但因其要求過於嚴格,參與人數又少,不得不很快就停辦了,以止戈爲武爲信條的武學觀念在這一時段不可避免的發生倒退,對於武學的崇尚只停留在極個別地區,成爲只屬於一小部分人的追求。

常言道:“虎落平陽被犬欺。”平陽地處海盜猖獗的沿海地帶,背靠南宋首都杭州城,尚武的風氣與文人的大量流入讓平陽的武學人才輩出,宋代的全部武進士中有接近四分之一都來自於平陽縣,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造就了平谷人在武舉考試中的獨領風騷。但可惜的是這種風氣未能影響到周邊甚至全國對武學的興趣,武學總體處於閉塞消退的境況當中。

總結

皇太極曾說過:“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文和武作爲支撐起國家的兩大支柱,無論偏袒哪一方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長久以來的積貧積弱,重武輕文又會走向納粹式的極端帝國主義,這兩種治國方式都會讓國家陷入到深淵之中,唯有文武並重,才能消除禍亂,維持國家的太平昌盛。

宋代對於武舉制度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改變與系統化的規定,讓武官在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在朝廷中保有了自己的一席安身之地。在武舉制度中率先確立的擇優錄取,因才而適的選官傾向,對現代軍事具有一定的借鑑與探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