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百姓一般都要避什麼人的名諱呢?

在古代,百姓一般都要避什麼人的名諱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那麼在古代,一般都是避什麼人的名諱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公羊傳·閔公元年》中記載:“春秋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這裏已經透露出避諱對象,實際上分爲四類。

一、帝王。這個是衆所周知的,凡是皇帝的名諱都不能衝撞,就算同音都不行。比如東漢光武帝叫劉秀,所以當時秀才被改爲茂才;明武宗朱厚照曾下令不準吃豬肉,還將全國的豬都改名叫肥肥。

二、長官。北宋時有個州的太守叫田登,他就不許別人提及與“登”同音的字。元宵節的時候,按例城裏要點花燈慶祝,可下屬不敢在告示上寫“放燈”,於是便改成“放火”。後來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

三、聖賢。古代聖賢,比如孔子、孟子等人名諱也要避,這是爲了表示對先賢的尊重。比如北宋時期,凡是涉及孔子名諱“孔丘”的“丘”字,都要用“某”字代替。

四、長輩。避長輩名諱也是爲了尊重,就像杜甫的父親叫杜閒,所以他的詩中永遠不會出現“閒”字。蘇軾的祖父叫蘇序,因此他都用“敘”字來代替,他的父親蘇洵則用“引”字來代替“序”字。

在古代,百姓一般都要避什麼人的名諱呢?

避諱方式

一、改字法:這個在前面已經舉過一些例子了,就是在遇到需要避諱時,往往就用其他字來代替,就不再贅述了。

二、缺筆法:就是將原本的字作省缺筆劃處理。比如康熙皇帝名爲“玄燁”,避諱時就少寫最後一筆。同治帝名“載淳”,其中“淳”字就不寫最後一筆,因此後世調侃道:“去子而無子,所以同治無後”。

三、空字法:就是將原本這個字空出來。比如唐朝時期撰寫《隋書》,在提到韓擒虎的時候,爲了避唐高祖李淵祖父的名諱“虎”字,便省略寫作韓擒。在提到王世充的時候,爲避李世民的名諱,便簡寫爲王充。不過這種避諱方式,極容易引起後世誤會。

在古代,百姓一般都要避什麼人的名諱呢? 第2張

清朝避諱

都知道文字獄在清朝尤其盛行,其中很多都是由避諱引起的,特別是在乾隆朝。這不,有一次乾隆祭祀回宮,見一戶門上寫着4個字,便大發雷霆,要將這家人發配寧古塔。那麼這家人犯了什麼錯,爲何乾隆要下令流放其全家?

原來,這家人門上寫的4個字,正是“五福臨門”。在如今,五福臨門是吉祥語,人們見到都會高興。然而衆所周知,清朝的順治皇帝,名字就叫“福臨”。因此在當時,這家人正好犯了忌諱。

可問題又來了,既然這家人知道要避諱,爲何還敢明目張膽在大門寫“五福臨門”呢?

其實這怪不得這家人,因爲當初清朝入關,爲了緩和滿漢之間的關係,順治帝曾特地下詔:“不可爲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也就是說,順治曾明確表示過,大家不必避他的名諱。所以這家人寫“五福臨門”,並不算犯了忌諱。

但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順治不介意別人提他的名諱,可到了乾隆這裏就不行了。“福臨”是他曾祖父的名諱,你區區草民竟敢隨意就寫在大門上,簡直膽大妄爲。最後,這家主人被判斬首示衆,其家人全部發配寧古塔,並沒收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