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前期,有四大霸主,他們是如何爭霸的?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秋時代上承殷商西周,下啓戰國秦漢,處於新舊時代過渡與轉型的階段,也是中華民族醞釀形成的重要時期,社會各方面均出現大的轉變,歷史由此呈現紛繁複雜的狀況。春秋時期霸主及霸政的出現,對於重整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社會政治秩序,具有相對積極的歷史意義。

春秋前期,鄭莊公小霸,成爲春秋霸政的先導;齊桓公“尊王攘夷,代周天子征伐天下諸侯,攘外安內,號稱春秋首霸;宋襄公以仁義號召諸侯以圖霸中原,泓之戰後受傷而死;晉文公憑藉城濮之戰一戰定霸,並開創晉國此後長達百年的中原霸主地位。本文將敘述春秋前期鄭莊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的爭霸歷程。

一、鄭莊公及鄭伯克段於鄢

鄭受封於西周晚期,地處今河南中部,北靠黃河,西邊周王室,南連陳、蔡,東與宋壤。兩週之際,鄭武公護送並隨周平王東遷,鄭武公父子借周王之名行征討、盟會之事,開拓疆土,鄭莊公一度成爲春秋小霸。周桓王即位後,周鄭交惡。周桓王率諸侯伐鄭,在繻葛之戰中反爲鄭軍大敗,鄭軍射中王肩,由此鄭國勢力達到頂峯。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鄭莊公名寤生,鄭武公之子,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鄭莊公二十二年、魯隱公元年)立,在位43年,以祭仲、高渠彌爲輔。鄭莊公一生以克其弟段於鄢爲界,大致可分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是解決內政問題,後期則是走上小霸之路。鄭莊公克段次年,率王師及虢師伐衛,這是《春秋》中諸侯代天子征伐諸侯的開端,此後鄭國多次代周徵征伐諸侯。

後平王分政於虢,周、鄭之間產生矛盾,平王時,“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桓王時“奪鄭伯政,鄭伯不朝”,並率虢、蔡、衛、陳之師伐鄭,戰於繻葛(今河南長葛)。

有學者認爲,周王一再削弱鄭國卿權,直至完全收回鄭莊公卿士之職,周王行爲體現了“東周王朝有其獨立性和主動性”,維護了王權的獨立,最終沒有被卿權控制。然而繻葛之戰後“王室基本上不再派直屬軍隊與大國較量了,而依賴於霸主和其它諸侯的力量控制局勢鄭莊公則幾乎成爲春秋初期的伯(霸)主。

其後周王室儘管一再式微,後世齊桓公、晉文公卻打出“尊王”的旗號,表面上不再與周王公開對抗,他們很可能是吸取了鄭莊公的經驗,只有王權纔是團結諸侯,維持局面的法寶。從大的方面看,繻葛之戰確如傳統所言是王權與卿權日益矛質並相互鬥爭的結果,從具體史實上看,與周桓王即位不久以及鄭國過於強硬的發展勢頭有關。

從細節上看,似乎又不完全是鄭莊公過分強勢,如“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陽,多矣。”《史記·鄭世家》記載與此類似:“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說明鄭莊公被迫反抗王師的動機,不是自己強出風頭,而是自救以至“社稷無隕”。但也有人認爲鄭莊公虛僞自大,甚至很可能借戰勝周王之勢在戰後稱王。

二、齊桓公及其爭霸

齊桓公小白,僖公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周莊王十二年、齊桓公元年、魯莊公九年)立,在位43年,以管仲、鮑叔牙、隰朋等爲輔,其之所以能夠成爲霸主,號召天下諸侯,以“尊王攘夷”爲戰是其中重要因素。春秋初期,周王室式微,戎狄不斷進犯中原,齊桓公首先征伐東南部萊、莒、徐夷等國,“一戰帥服三十一國”,以穩定後方。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第2張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爲號召,代周天子征伐天下,援救邢、衛,阻止狄人進攻中原,助燕敗北戎,南卻楚國,安定周王室內亂,以建立威信,樹立霸權。

齊桓公尊王室,講仁義,在諸侯中建立威信。在位期間,以霸主身份召集諸侯盟會十餘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周惠王死後,王子帶亂政,太子鄭“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於齊。”齊桓公召集諸侯,“襄王定位而後發喪”。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魯僖公八年)在葵丘之會上,周襄王賜齊侯胙,“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作爲宗廟祭祀所用肉脯,只賜同姓祭祖,周天子賜胙,是齊國最大的榮譽,由此齊桓公霸業達到頂盛。

齊桓公封禪考齊桓公稱霸後曾一度尋求泰山封禪,“欲封泰山,禪樑父”,本文認爲由此可探析其征伐天下的動力,然而前人一般否認齊桓公封禪,認爲是“漢司馬遷作”,此說影響較大,正確與否暫且不論。

若首先考證,繼而分析齊桓公稱霸心態及性格以及背後折射的社會習俗,應比直接簡單斷言更爲重要。在葵丘之盟後,齊國還維持一段時間的霸主地位,以後逐漸勢衰,公元前643年(周襄王十年、齊桓公四十三年、魯僖公十六年)冬,齊桓公去世,齊國發生內亂,齊國霸業至此結束。

三、宋襄公及泓之戰

宋是殷商之後,地處睢水流域平原,北與魯相連,西爲鄭,南爲陳、蔡等小國,由於春秋初期各國大體處在相對均衡狀態,宋國國力稍略顯強。宋襄公繼位後仍是齊桓公霸業的主要支持者,在齊桓公死後,成爲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第3張

後人對宋襄公泓之戰中的仁義,頗多譏諷,仔細分析之,其中實際隱藏着宋襄公的復商大夢及春秋社會“尊禮重信”的時代特點。宋襄公之父,宋桓公之子,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宋桓公三十一年,魯僖公九年)立,以公子目夷爲輔(公元前),在位14年。

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卷《春秋宋執政表》中言:“顧春秋時宋最喜事,春秋之局變多自宋起。當齊桓之伯,宋嘗先諸侯以求盟。桓死而襄繼之,求諸侯於楚,卒至執於盂,傷於泓,楚遂橫行不可制,而春秋之局於是乎一變。”道出春秋前期政治格局中宋所處的形勢。

在泓之戰中,宋敗於楚,在此前鹿上之盟時,宋襄公請求楚國讓中原諸侯奉自己爲領袖,宋楚之間已發生過爭執,楚執宋公以伐宋,後又在薄之會上釋放宋襄公,泓之戰也成爲其最後一戰。

由此或可想見當時宋襄公處境之艱難,既衆叛親離,無一人支持,連“天”也要棄之。公孫固此言一出如雷轟頂,對其心理的衝擊勢必較大。然其仍堅持一戰,並試圖以“禮”號召中原諸國,共同面對強楚,行復商之大業,也可謂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從這裏看同爲殷商後人的孔子,其爲理想獻身的精神似與宋襄公如出一轍。而若完全依《史記》所言諫者皆爲子魚的話,那麼,泓之戰前後宋襄公的處境及心態,在後人看來將會黯然失色不少。

四、晉文公及城濮之戰

晉是唐叔虞之後,位於黃河中游的汾、澮之間,與戎狄雜處,西與秦交界,南靠東周,東連衛。兩週之際,晉文侯護送平王東遷,誅殺“攜王”,春秋初期,曲沃小宗晉武公承大宗祭祀權,並陸續兼併周圍戎、狄部落,成爲北方大國。晉文公即位後,改革朝政,軍事實力空前增強。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別是誰?探索他們之間的爭霸歷程 第4張

城濮之戰後,被周天子策命爲侯伯,成爲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同時開啓晉國長達約百年的稱霸史。晉文公稱霸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城濮之戰作爲晉、楚爭霸的首戰,其中“天”等神靈因素反覆出現,則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觀察視角。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惠公夷吾薨,晉立其子圉爲懷公,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七年、晉文公元年、魯僖公二十四年)立,在位9年,狐偃、趙衰、胥臣、先且居等爲輔,晉國歷代有等強卿輩出,以致晉國霸業長達百年不衰。

晉文公一生的政治生涯,可以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爲限,大致分爲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是外出逃亡,後期是稱霸中原的過程,其中城濮之戰奠定晉文公曆史地位。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一戰而霸,成爲擁有周天子策命號令天下的中原諸侯首領。戰爭中晉楚對方關鍵人物,如楚成王、子玉、晉文公、子犯等都有與“天”等神靈因素相關的言行,不管篤信還是藉口,“天”等神靈因素對當時戰爭及人心的影響,和後世對他們的認識顯然並不一致。

五、總結

縱觀春秋前期鄭莊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爭霸之爭,體現的是時代背景下的王權霸政,在春秋戰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針對霸政戰爭,除從王權自身的組成上觀察外,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基本框架上,把握春秋前期爭霸戰爭的大體態勢或走向,這也爲春秋中後期南方吳、越分別在晉、楚支持下,展開爭霸戰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