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吳越爭霸的戰爭過程:吳楚越三國之間的王圖霸業

吳越爭霸的戰爭過程:吳楚越三國之間的王圖霸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爲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爲“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爲條件,許降撤兵。

  越王臥薪嚐膽

勾踐夫婦爲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勾踐爲興越滅吳,“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爲戰。爲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採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慾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復興。越軍亦成爲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越爭霸的戰爭過程:吳楚越三國之間的王圖霸業

  吳攻陳魯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準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爲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採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爲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越滅吳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參見《越滅吳之戰》條)。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爲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於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