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但他帶來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除了耳熟能詳的萬里長城,兵馬俑等看得見摸得着的歷史遺蹟外,流傳下來的還有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官制雖然由秦朝開創,但真正把它發揚光大的卻是漢朝。縱觀漢朝官制的變動,永遠圍繞一個話題——皇權與臣權之間的“較量”。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中央官制

(1)漢初丞相制

有句話叫漢承秦制,漢朝初期的官制,大多都是沿襲了前朝原來的官制,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仍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爲主,漢人成其爲“三公”丞相仍和秦朝官吏的職能一樣,統協百官,掌管國家內政。

其他的重要官員,雖然稍有增加,但大致和秦朝時並無二樣,從這一點也能間接地說明,本身秦朝研製出的這一套官制體系並沒有問題,朝代的短命是由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才導致的最終結果。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漢高祖即位後,以蕭何爲丞相,末年改丞相爲相國,還是讓蕭何擔任。直到惠帝即位時,丞相的官制都沒有變化,一直到了惠帝五年(前190),當時的相國曹參死了,這個時候,漢朝才把相國取消,改爲了左右丞相,右丞相居先。

到了文帝的時候,又撤銷了左右丞相,改置丞相一人;之後一直到了哀帝的時候,纔開始改名爲大司徒。丞相金印紫綬,其重要僚屬有丞相司直一人,司座丞相糾舉不法;丞相長史兩人,司領導羣僚;下面又有丞相徵事,丞相史等。

丞相史一開始爲十五人,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增加到二十人,除此之外,低級屬吏有少史八十人。屬一百人,屬史一百五十人等,丞相府共分成了十幾個部門,統稱爲“曹”管理全國各項事物,每曹的主管叫“掾”,大多都是丞相史兼任。

太尉這個官職也始於秦,當時掌管全國武事,到了漢朝,太尉已經不能握有軍事全權了,但其威望和地位並沒有減弱,地位與丞相同等,同樣是金印紫綬,但又因爲空有名氣,實權又不大,以致於像是被廢掉了一樣。

到了武帝建元二年,就把太尉官職給廢除了,元狩四年的時候,改置爲大司馬,其實還是一個虛名,用以加在將軍號上的,一直到了東漢才恢復了太尉官,職權方面也不同於以前了。

漢代的御史大夫權力非常大,皇帝的詔書都是先下給御史大夫,再轉給丞相,丞相給皇上的上書,也要先給御史大夫讓他代爲轉達,顯然御史大夫對於丞相有着制衡的作用。

同時能夠擔任御史大夫一職的又多是皇帝的親信,所以御史大夫的權力有時候是凌駕於丞相之上的,像漢景帝時期的晁錯,武帝時期的張湯等,都是御史大夫掌握重權。秦朝時期御史大夫還有領導侍御史糾彈不法的責任,到了漢朝時侍御史另外屬於御史中丞,專門負責監察,與御史大夫已經沒有了關係。

秦朝的卿,也全部被漢朝沿襲,除了名稱有一些改變,職權大體和之前差不多。

奉常在景帝時更名爲太常;郎中令在武帝的時候更名爲光祿勳內史在景帝的時候分爲左右內史,武帝的時候改置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號稱“三輔”;治粟內史漢初稱治粟都尉,景帝時更名大農令,武帝時又更名爲大司農,典客於景帝時更名大行令,武帝時又更名爲大鴻臚;將作少府於景帝時更名將作大匠;中尉於武帝時更名爲執金吾;此外,衛尉、廷尉、宗正、太僕、少府、詹事等均仍舊名。至於諸卿的屬官,也與秦制大同小異。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第2張

漢時有所謂“九卿”,乃是指諸卿中最重要的九位,即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卿爲正卿,其餘的卿則稱列卿。丞相兼綜中外,九卿則主要管理皇室及中央政府本身的業務,九卿的業務與郡國有關的,皆須通過丞相,同時九卿又可直接接受皇帝的命令。所以漢的九卿,已不純然是丞相的僚屬。

此外,位尊而無實權的官,有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師”,爲皇帝顧問之官,用以優禮元老重臣。三師皆金印紫綬,位在三公之上,故又稱“上公”。太傅始置於呂后時,太師、太保則始置於平帝時。又有太子太傅及少傅,皆輔導太子之官,約始置於景帝時。這些職官,秦時大都曾設置過。至於漢代新設的職官,則有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和若干軍官如校尉、中郎將等,多置於武帝時。

漢朝的官吏等級以所拿奉米的數目而定的,官職越高拿的越多,最高的就是三公,然後一次往下排。

(2)內朝的產生

秦朝和漢朝的丞相,雖然都掌管着國家的大權,但都是由皇帝委任的,必須向皇帝負責,因此事實上,皇帝還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不過話說回來,皇帝也是人,每個皇帝都會有他的性格,有的喜歡勤政,像秦始皇這樣的,事事都要自己拿主意,那麼丞相所受到的鉗制就要大很多,如果碰上一個不管不顧的皇帝,比如秦二世,那麼丞相的權力就會被無窮的放大,因爲你的皇帝領導都不管你,那麼你不還是說什麼就是什麼嘛,也就成爲了國家的主宰。

在漢朝剛剛成立的時候,幾位皇帝還都是很願意躬身國事的,不過也是一般的參與,所以丞相的權力還是差不多的,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爲漢武帝立志成爲一個偉大的皇帝,所以他管的事情就比較多了,相對應丞相的權力也就隨之降低了。

因爲漢武帝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於是身邊的人開始增多起來,這批人也漸漸剝奪了丞相的權力,到了漢武帝晚年,又把聽事的地點從外庭遷到了內廷,更是減低了丞相的重要性。

漢代的皇宮可以分爲兩部分,前部爲:“省中”,即所謂“外庭”是皇帝與大臣決斷事務的場所,後部爲:“禁中”也就是所謂的內廷,是皇帝私人住所。皇帝在內廷裏面決斷事務,作爲丞相,也不便隨時進出皇帝的內廷,因此無形之中,丞相與皇帝的關係也就疏遠了起來。而常常在內廷陪伴着皇帝的這一羣人,漸漸形成了所謂的“內朝”,內朝的領袖就是漢武帝本身,也就是說內朝決定的事交給丞相去辦,丞相漸漸從一個參與決策的人,變成了執行任務的人,失去了最重要的參與國家決策的權力。

內朝的尚書原屬少府,本是皇帝的一個私人祕密組織,其領導爲尚書令,但因爲有了宣示詔令和閱讀奏章的權力,漸漸變成了發佈命令的機關,漢武帝之後,尚書的權力愈加增大,成爲了當政大臣所必兼的職務。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第3張

丞相權力逐漸走向衰弱,正是由於內朝的形成,而內朝的形成原因又是多樣的而複雜的,與其說是皇帝喜歡自己勤於政務,不如說是皇帝有意而爲之,因爲當一個人的權力過大時,只靠着皇帝一個人制衡是有限的,哪怕他能管住當時的丞相,可也難保後面的皇帝能不能管住當時的丞相。

所以,削弱丞相的權力就很有必要,而內朝正是削弱丞相權力的一個方法。丞相依舊在頒佈命令,統領朝政,只不過從一個決策者變成一個執行者,這纔是最大的區別。古代皇帝是一個國家最高的意志,誰靠的皇帝近,誰的權力就越大,而不自覺的被皇帝疏遠的丞相,權力自然而然的就削弱了很多。

不過丞相的權力雖然小了,那麼世界上能量是守恆的,一個削弱,必然會有另一個官職權力增大,他就是尚書。

(3)尚書權力的發展

東漢光武帝爲了皇帝更徹底的掌管政事,把大權都集中在了內朝的尚書,與之尚書如日中天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逐漸沒落的相權。

東漢的時候,丞相直接改稱司徒,掌管考覈民政建議制度等事情;御史大夫改稱司空,掌管水利,太尉改爲常置,掌管全國兵事考課,總之,在秦朝漢朝輝煌一時的三公,差不多是“坐而論道”了,手中的實權越來越小,而尚書漸漸成爲了實際的最高行政機關。到了靈帝的時候,尚書獨立成爲一個機關,稱爲尚書檯,但名義上仍舊屬於少府。

尚書中最高的長官是尚書令,雖然權力大了,但實際地位比之以前的公卿還是相差甚遠。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的外戚,都遵守法律,這些皇帝呢,也都不給他們重要的職位,因此沒有作出什麼擅權的事。

到了和帝即位的時候,竇太后臨朝,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爲大將軍,這個是外戚纔開始干預政事,歷史上稱爲外戚干政,到和帝年長的時候,又與宦官合謀,消滅了竇憲,宦官也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宦官得權其實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因爲晚年在自己的後宮決斷事務,於是漸漸形成了內朝,而尚書因爲要宣讀皇令,和皇帝漸漸相處較多,逐漸握有了實權,本來尚書令都是由士人擔任的,但漢武帝時就有宦官擔任尚書事,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有宦官有權力了。

漢朝的官制有着怎樣的變化?本質是皇權與臣權的交鋒 第4張

和帝的時候,由於宦官的權力漸漸做大,並越來越不受控制,尚書也就漸漸淪落成行政機關,和皇帝的關係愈加疏遠,到了桓,靈二帝的時候,中常侍們更是愚弄皇帝,最後直接促成東漢的滅亡。

我們來看整個漢朝的官職,除了沿襲秦朝的制度外,他也有着自己的變化,比如尚書的崛起,實際上這些都是遵循着歷史潮流變化而來的。秦朝所重用的三公九卿,漢朝初期依舊掌握着大權,但隨着時代的發展,自然就會面臨一些淘汰,而被淘汰的不僅是丞相。

後面因爲漢武帝而受到重用的尚書,在漢朝末期,也是淪落成爲單獨的行政機關。在古代封建王朝,誰離皇帝越近,誰的權力就會越大,丞相是這樣,太尉是這樣,尚書如是,外戚和宦官也如是。所以,無論官職怎麼變化,始終不變的,就是人人都想向皇帝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力殊榮去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