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隋朝兩大功臣,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隋朝兩大功臣,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兩大功臣,最後結局分別如何?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北周宣帝病危之際,劉昉鄭譯兩人僞造詔書,楊堅從而得以入朝輔政,爲日後的代周稱帝打下基礎。對於楊堅來說,劉昉鄭譯都是大功臣,但隋朝建立以後,這兩個人的結局卻讓人唏噓不已。

一、野心萌動

557年,17歲的楊堅做了獨孤信的女婿,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唐國公李昞(唐高祖李淵之父)成了連襟。

隋朝兩大功臣,最後結局分別如何?

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十四歲嫁給額楊堅

後來的事實證明,找個好媳婦可以少奮鬥很多年。

568年,楊堅承襲父親隨國公的爵位。同年,周武帝宇文邕聘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爲皇太子妃,楊堅跟皇帝成了親家。

後來的事實證明,給女兒找個好婆家也可以少奮鬥很多年。

578年,周宣帝宇文贇即位,楊麗華被封爲皇后,楊堅作爲皇帝老丈人晉升爲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後升大後丞、右司武,很快轉任大前疑。

總之,楊堅在北周的官職越做越大,地位越來越顯赫。

北周建立以後,宇文護專權十五年,連殺兩任皇帝,直到被武帝幹掉。宣帝即位之後,楊堅在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是被皇帝用來對抗宇文家族其他人對皇位威脅。

女婿宇文贇昏庸無道,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但也意識到楊堅的危險。

後父大前疑堅,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嘗因忿謂後曰:“必族滅爾家!”因召堅,謂左右曰:“色動,即殺之。”堅至,神色自若,乃止。《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四》

楊堅逃過一劫,爲了自保,要求出藩外放,於是被任命爲亳州總管。這個時候,老朋友龐晃建議楊堅起兵自立。

高祖握晃手曰:“時未可也。” 《隋書·列傳》卷十五

楊堅握着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野心早就有了,就差一個時機了!

二、禍從始出

屬於楊堅的機會來了。

580年5月,楊堅被任命爲揚州總管,因爲腳出了點毛病,還沒有成行。五天以後,宣帝突然病危,不能說話,當天就去世了。

北周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僞造詔書,讓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

昉見靜帝幼衝,不堪負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後父之故,有重名於天下,遂與鄭譯謀,引楊堅輔政。《隋書·列傳》卷三

劉昉鄭譯爲了得到更好的前程,投靠了位高權重的楊堅。楊堅能入朝輔政,這兩個人功不可沒,當時的人說“劉昉牽牽,鄭譯推後”。但是,他們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始,劉昉、鄭譯議以堅爲大冢宰,譯自攝大司馬,昉又求小冢宰。《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兩個操盤手安排楊堅爲大冢宰主持朝政,鄭譯自己出任大司馬統領軍隊,劉昉出任小冢宰負責具體政務。

這個計劃明顯是拉着楊堅出頭,而這兩個傢伙分別掌握着朝廷軍政大權,實際上把楊堅架空了啊。

聰明的楊堅有點疑惑,就找到李德林徵求意見。還是李德林老辣,看透了目前的局勢:

宜作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爾,無以壓衆心。《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要做就做大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不這樣就不能壓服衆人之心!楊堅聽從了這個建議,當然也看到了劉昉鄭譯的險惡用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劉昉鄭譯開啓了楊堅權相之路,但也在同時爲自己埋下了禍根。

三、臨危不受命

楊堅做了大丞相,統領內外軍事。但他的專權,導致了相州總管尉遲迥率先起兵反叛,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先後響應。

尉遲迥可不是一般人,西魏文帝元寶炬的女婿,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家世顯赫,很能打仗戰功卓著,名望地位一向很高,實力也最大。

三總管叛亂,楊堅面臨的局勢危如累卵,搞不好就會被顛覆。

楊堅派老將韋孝寬對付尉遲迥,在部隊開赴前線時接到密報說有將領跟尉遲迥暗通款曲。這個時候,楊堅接受了李德林的建議,沒有臨陣換將,並且找一個可靠的有威望的人去做監軍。

派誰去呢?少內史崔仲方不去。

又命劉昉、鄭譯,昉辭以未嘗爲將,譯辭以母老。《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楊堅太不爽了。我有難處了,你們兩個傢伙卻要找理由躲到一邊,是怕引火燒身?還是怕我垮了要給自己留個後路?可以想象楊堅是何等的憤怒,回頭一定要清算這兩個逃兵!

幸虧有髙熲挺身而出,配合韋孝寬很輕鬆解決了尉遲迥,不到四個月,全國的叛亂也很快剿滅,當初楊堅對龐晃所說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581年2月,楊堅登基稱帝,隋朝建立。

四、罪不容誅

先說劉昉。這個人生性狡猾詭計多端,靠父親的功勳纔有機會侍奉宇文贇,以善於逢迎而得到賞識,宇文贇即位以後,他出入宮廷,寵幸冠絕一時。

楊堅當權以後,劉昉成爲丞相府司馬,而且幫楊堅搞定了有實力的漢王宇文贊。但是,劉昉在平叛中不光當了逃兵,而且

逸遊縱酒,不以職司爲意,相府事物,多所遺落。《隋書·列傳》卷三

天天飲酒作樂,啥事也不管啥心也不操,似乎在隔岸觀火,楊堅對劉昉的怨恨在一步步加深。所以,楊堅建立隋朝以後,雖然升劉昉爲柱國封舒國公,但就不給實職,把他晾在一邊。

劉昉自認爲是佐命元勳,中途被疏遠,心裏雖然不安,但卻不知道收斂。

最後,鬱郁不得志的劉昉,竟然勾結同樣不得志的賦閒將領樑士彥、宇文忻,伺機謀反。還說自己的姓是“卯金刀”,名是“一萬日”,姓劉的應該當皇帝,而且是一萬天。

587年,劉昉因爲謀反被處死。

五、網開一面

再說鄭譯,他出自官宦世家,因爲跟宇文贇關係好,在宣帝時期跟劉昉一樣受寵。

鄭譯跟楊堅有同窗之誼,並且傾心交好楊堅,當楊堅受到宣帝猜忌時,鄭譯幫楊堅取得出任揚州總管的機會。

楊堅成爲大丞相後,任命鄭譯爲柱國、相府長史;在平叛三總管叛亂後,任命他爲上柱國,並恕他十次死罪。

楊堅稱帝后,鄭譯得到很多賞賜,家人都封官進爵。

楊堅雖然採取措施,但同窗之情還在,也只是把鄭譯削職爲民,給了他一本《孝經》,責令他讀熟,並且讓他跟自己的母親住到一起。

鄭譯後來還恢復了爵位和官職,還成了一個有所成就的音樂家而得以善終。

劉昉鄭譯兩個人是靠逢迎宣帝而受到寵信,本來就是沒有底線的陰謀家和政治投機分子,他們的忠誠度是不牢靠的。楊堅作爲權相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也不希望他的朝廷再出現當初的專權行爲,那就不可能給他們實權。

而當上皇帝的楊堅,對法律的極爲重視,制定了新的刑律來彰顯、鞏固皇權,他不能容忍任何作奸犯科的行爲,對功臣的制裁也起到示範和儆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