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局如何?

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齊桓公一死,易牙、豎貂祕不發喪,搶先打跑了太子昭。

第二天上朝,百官都來了,因爲昨天夜裏,都聽到了大街上的跑步聲、喊殺聲,驚心動魄,知道出了大事。

百官諸大夫聽了,面面相覷,議論紛紛:“無詭並沒受命冊立,你們這不是在謀反嗎?快快還我太子來!”

豎貂大喝一聲:“今奉先君臨終遺命,立長子無詭爲新君,有不服者,劍下誅之!”

衆人憤憤不平,當時就在朝堂之上亂嚷亂吵了起來。座中一人,憤然躍起,乃是大夫管平(管仲之子)大罵道:“老子今天先打死你這兩個奸臣!”說着就舉起牙笏,照着豎貂的腦袋頂門上一敲!

牙笏,就是官員上朝時捧在手裏的那塊板子,長兩尺六,寬三寸,象牙或竹木做的,一敲就是一個大包。

豎貂呀的一聲,好疼!一把揪住管大夫的衣領,兩個人扭打在一起不鬆手。衆官員們一擁而上,亂毆了起來,易牙大喝道:“甲士們!還不動手!平日養你們何用?”

於是,衆甲士(小兵)都拔出武器來,將諸大夫(高官)好一頓亂殺亂砍!

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局如何?

就這樣,雙方在朝堂之上鬥毆了將近一個小時,最終寡不敵衆,弱不勝強,當官的打不贏當兵的,都帶着傷掛着彩,亂竄出去了。清點人數時,被當場打死了十分之三的官員。

易牙、豎貂見殺散了百官,就從官中扶出公子無造。來到新堂之上,蛋基即位。

易牙、豎貂、無詭幾個人商量之後說,如今第一樁大事。就是爲去世齊桓公發喪,然後再去慢慢收買人心。

已被擁立爲新君的消息,就對公子潘(老三)說,太子昭肯定被無詭一夥瞻

算了,既然他可以自立爲君,你憑什麼不可以!走!

齊桓公的四個兒子爭奪王位,結局如何? 第2張

於是,他們帶着家丁死士,趕到朝堂,與無詭等人大打出手。

老三罵老大不講道理,但老大無詭這邊的人比較厲害,佔據了大殿,老三公子潘就去搶佔右副也掏張卓子掛上大印,宣佈自己纔是齊國新君,開始親政。

不一會兒,老四公子商人也帶着他的人趕來了,見老大佔了大段,老三佔了右殿,他就馬上搶下左殿,也搬張桌子,自立爲君。

就在這時,老五公子元也帶着他的人趕來了,他勢力最小手下也沒什麼兵,他就把宮女中個子大的都挑出來,一人發一副盔甲,充當甲士。趕來相爭。

這樣,齊桓公的六個兒子中,老二太子昭已經逃出國了,老六公子雍最小,還在吃奶,所以這兩個沒參戰。其他四個公子,就在朝堂上較勁,都說自己纔是齊國的新國君。

一天之中,四位國君同時開張,掛牌營業了。正所謂“四虎爭殘肉,哪個肯鬆口”。

兄弟四個都不肯退讓,僵持了好久好久。

因爲都說自己是齊國國君,而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後才相互妥協、既然大家都是先君的親生骨肉,家產誰沒有份呢?咱親兄弟,也不必自相殘殺了,免得外人笑話。

如果太子昭回來了,那咱們就都沒理由和他爭了,他纔是真正的一國之君,我等甘願爲臣。

如果太子昭不回來,那咱們就不如把齊國均分了,劃作四份,大哥先拿,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按順序拿。老六還小,咱先別管他。

大家都同意了,這樣才叫公平。

正在這時,後邊傳來一股特殊的腐臭味。

原來,四位公子一直頂牛,互不相讓,都怕別人當了國君,不知不覺已長達六七十天之久,齊桓公的屍體挺在那裏根本無人收殮,已經腐爛了,這才被人們發覺。

這時,國氏、高氏兩家大夫來了,他們也就是當年扶立齊桓公上臺的家族。高氏說,既然你們都是先君的繼承人,怎麼這麼不孝順呢?你們還是先把老爸的遺體安葬了,再去鬧吧。

於是,四位公子幡然醒悟,馬上又去搶奪齊桓公的屍體,個個爭當孝子。

最後,屍體被大哥無詭搶去了,草草掩埋後,他就成了孝子。

下葬的時候,無詭放聲大哭道:“我是個不孝之人呀!我的罪過大於天呀,這並不是我存心不管死去的老爹呀,這都是他們三個弟兄把我逼成這樣的呀!”

按《左傳》上記載的時間:“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羣吏,而立公子無詭。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已夜殯。”從十月乙亥日到十二月甲戌日,爲整整六十天。十二月乙亥,就是第六十一天了。乙亥赴,赴就是“訃”的意思,通告的意思,齊桓公死了六十一天,才正式對外發布他的死訊。

從乙亥到辛已,又是六天,也就是說,齊桓公死後的第六十七天,才下葬,屍體早就腐爛得不成形了。

在傳統的認識中,一般都把齊桓公的悲劇歸爲道德範疇——是兒孫不孝導致的。這個理解其實比較膚淺,沒從制度層面進行剖析。

縱觀齊櫃公一生,尊王攘夷,極力維繫了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度,但他最後恰恰死在了分封制的弊端上。

雖然分封制自有他的好處,但也存在着不可迴避的三個弊端:

一是實力分散,不能強權集中,這樣就容易陷入君權虛弱的狀態。易牙豎貂一旦得勢,也就敢於凌駕於國君之上。

二是過於平均,容易製造內亂。齊桓公的幾個兒子,以前幾乎近似於平起平坐,都有一定的繼承權,當突遇鉅變時,也就只好像分家產一樣把齊國均分了才爲上策。

三是分封制只有向外面擴張分封時,纔會越來越強大;若無能力向外發展,只在內部盯着老祖業瓜分,那用不了幾代就越分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