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謝安一生爲何能多次挽救東晉?

謝安一生爲何能多次挽救東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謝安一生爲何能多次挽救東晉?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淝水之戰中,東晉以八萬北府軍擊敗苻堅的30多萬先鋒軍。當朝宰相謝安接到前線傳回的捷報,雖然不動聲色繼續下棋,並慢條斯理告訴客人“小兒輩遂已破賊”。但隨後的動作卻出賣了他:當下完棋回家時,卻連腳下的屐齒被折斷都毫無察覺。

但即使是裝,也很難有第二個人做到謝安這樣。前秦百萬大軍南征,是東晉立國以來面臨的最大亡國危機;面對這個摧枯拉朽一統北方、創造了十六國唯一盛世的強大帝國,甚至連當時的東晉內部,都極少有人認爲能夠躲過一劫。

因此,當晉軍以弱勝強、擊敗苻堅後,身爲東晉“總導演”的謝安其實怎麼興奮都不爲過。然而他卻能壓抑內心的狂心、表現得如此淡定,其實也是他一貫風格的真實體現:正是依靠這份從容,他才連續兩次拯救東晉於危亡,奠定謝氏不可動搖的豪族地位。

謝安一生爲何能多次挽救東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之所以併爲江南頂級世家門閥,並不來自沽名釣譽,而是對東晉王朝的卓越貢獻。這兩個家族的代表性人物:王導、謝安,都是力挽狂瀾的傑出人物:

西晉末年,洛陽、長安陷落,兩個皇帝被俘,司馬氏政權危在旦夕,那時的王導陪同司馬睿南渡建國,幫助其拉攏江南士族、安撫江北世家、建章立制,令司馬家族的王朝死而復生,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至於謝安,則幫助東晉連續抗住了兩次覆亡危機:一是桓溫篡位,二是前秦南征。從紙面實力來看,這兩大敵人都是司馬氏政權難以匹敵的;最終得以安然過關,謝安本人“以柔制剛”的爲人哲學起到了關鍵作用。

與王導家族類似,謝安出身陳郡謝氏,屬於南遷的北方名門望族。

並且,這倆人之間是互相認識的,謝安在年幼年時就受到王導的器重。由於這位前輩的提攜,謝安年紀輕輕,便在江南聲名鵲起。

同時,他與王導還有個共同點,都崇尚老莊、清談玄學。但與某些空談誤國的清談家不同,倆人都在治理國家方面卓有成就。

謝安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家剛柔之理爲本付諸於實踐,處處體現出以柔制剛的智慧。

早年間,謝安隱居東山,多次拒絕朝廷的徵召,直至擔任西中郎將的弟弟謝萬被免職後,他才應徵西大將軍桓溫的要求,出仕爲大將軍司馬,從此踏上仕途,那時的他已經40歲。

一開始,桓溫對謝安是極爲看重的,對其恭敬有禮、容忍他遲緩(拖拉)的缺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二人因截然相反的政治訴求,逐漸走向了對立。

相對於初次入仕的謝安,那時的桓溫已官居高位十幾年。當時的東晉高官,要麼渾渾噩噩、不思進取,要麼眼高手低、水平有限;而桓溫有實力、有鬥志、有野心,與當時官場的普遍習氣截然相反,他出奇兵收復蜀地、多次率兵北伐,創造了東晉立國以來最顯赫的戰功。

但在這個過程中,桓溫的政治野心也隨着膨脹,甚至沒有絲毫心理壓力地說出了“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的驚世駭俗之言,全然有當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風範。

謝安一生爲何能多次挽救東晉? 第2張

如此便與謝安產生了劇烈衝突。但這不是說謝安有多擁護司馬家族,而是利益的現實衝撞:王導是門閥政治的開創者,謝安是門閥政治的忠實維護者;而桓溫則是依靠戰功掌握權勢,如果他當上了皇帝,世家大族在政治生態中的作用將被巨大削弱(參考後來的劉裕)。基於此,謝安對桓溫篡位的的野心進行了全方位的阻止。

但客觀而言,在當時想要阻擋桓溫篡位是相當困難的。

第一,如上文所提,桓溫滅成漢、伐前秦、破姚襄、復洛陽,功勳赫赫,威望震動江南,即使中原豪強對其也相當欽佩;

第二,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以及對朝政的掌控,桓溫既爭取到了一些世家大族的依附(包括衆多王氏子弟),也培植、安插了大量自己的黨羽,勢力已成氣候;

第三,桓溫性格強悍,具有“不動則已、動之必得”的特點,想要跟他硬碰硬,幾乎等同於自討苦吃,之前殷浩的遭遇就佐證了這一點。

面對這一棘手局面,謝安發揮了道家的超然態度,秉承《莊子》中“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的主張,即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讓自己免受牽累。

他對桓溫的謀逆野心雖持反對態度,但從始至終對桓溫一黨採取“剛於內而柔於外”、非敵非友的姿態,以避免把自己完全推到桓溫的對立面。

當然了,桓溫一派也不是傻子,其謀主郗超屢次故意高傲慢怠,以圖激怒擁護司馬氏的大臣,讓雙方的矛盾激化,從而獲得大行屠戮的藉口。但謝安始終高度冷靜,他自稱“爲性命忍俄頃”,無論面臨任何挑釁都表現出超人的鎮靜,氣定神閒、談笑隱忍之間,讓對方的組合拳猶如打在棉花上,絲毫不能起到作用。

對於桓溫本人,謝安同樣如此。即使桓溫悍然廢掉司馬奕、另立司馬昱,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謝安不僅不怒,反而“見桓溫而遙拜之”,以此麻痹對方。

後來,隨着桓溫病重,加快了篡位步伐,並要求朝廷給自己“加九錫”。謝安知道後,故意擺出一副認真負責的態度,多次對詔書草稿進行改動;一直拖到桓溫病死,“加九錫”的詔書還沒下達,這位野心家只能“抱憾終生”。

桓溫死後,謝安水到渠成地執掌朝政,但隨即面臨另一危機。當時,氐族政權前秦在雄主苻堅、名相王猛的協作下,已以不可阻擋之勢統一北方,並且創造了歌舞昇平的盛世。此後,立志於創造一番偉業的苻堅多次派兵南下襲擾,給東晉帶來了巨大壓力。

爲了有效鎮御北方,朝廷廣求良將,謝安便舉薦了侄兒謝玄。他曾經的政敵郗超感嘆道:“安違衆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隨後,謝氏叔侄果然不負衆望,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大軍,生生把東晉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謝安的剛柔相濟,彷彿具備一種無堅不摧、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不僅耗死了權臣桓溫,也征服了曾經的政敵。在他死後,曾經的桓溫親信王珣不顧阻擋趕到靈前,痛哭失聲,充分證明了他的成功。

這種高超的生存智慧,對於今天的我們同樣具備借鑑意義。當面對若硬來絕對不能克服的困難時,以退爲進、緩和矛盾、另闢蹊徑,不失爲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