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高燧污衊太子並圖謀毒死父親,爲什麼還能善終?

朱高燧污衊太子並圖謀毒死父親,爲什麼還能善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燧,明朝第一代趙王,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小兒子朱高燧,跟太子朱高熾、二哥朱高煦是一母同胞,都是嫡出。

據說朱高燧長得很像母親徐皇后,爲人十分機靈,因而很受朱棣寵愛。

朱高燧污衊太子並圖謀毒死父親,爲什麼還能善終?

靖難之役成功,朱棣即位後,朱高燧和太子一起留守北平。永樂二年太子朱高熾被召回南京,朱高燧被封爲趙王,開始獨立居守北平。

後來朱棣將北平改名爲北京,這一舉動是有鮮明政治含義的,如同以前洛陽稱東都,後來瀋陽改盛京,實際上都是政治升格。

此後,朱棣下令,北京所有政務都要向趙王請示。這意味着朱高燧的權利和地位提高了一大截,真正成爲“下天子一等”的親王,只比皇帝矮一級。太子若不監國,實際權力都沒有他大。

史書記載,朱高燧“歲時朝京師,辭歸,太子則送之江東驛”。意思是說,朱高燧每年進京拜見朱棣,臨走時太子朱高熾都要親自送行,可見朱高燧的待遇是相當的高。

因爲天高皇帝遠,加上朱棣一貫的寵愛與縱容,在北京,朱高燧漸漸地按捺不住,經常胡作非爲,弄得滿城風雨。應該說,朱高燧這個階段的不老實,既是野心勃勃的體現,也是對朱棣的一種測試。

朱棣得到報告,大怒,但是沒有動真格。

史書記載,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聞其不法事大怒”,殺了他的王府長史,扒了他的親王冠服,準備嚴懲。

這時候,太子朱高熾站出來爲三弟求情,朱棣這才繞過了朱高燧。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對朱高燧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因爲他的權力因此而縮減了。

這時候的朱棣,已經重病纏身,很少上朝理政了,而朱家老二朱高煦也早被遣送到樂安。眼見朝中大權漸漸聚攏到太子手裏,朱高燧心有不甘,開始變得蠢蠢欲動。

朱棣身邊的親信宦官,例如黃儼等人,一直是反太子的,起先他們是朱棣壓制太子的棋子,後來又成爲朱高煦攻擊太子的工具,現在朱棣病重,朱高煦被驅離京城,黃儼這批宦官爲了將來的生存,暗地裏紛紛投靠了朱高燧。

爲了讓朱高燧取代朱高熾,進而掙得擁立之功,黃儼這批宦官先是在朱棣面前進讒言,進而又在宮中散佈謠言,說朱棣有意更換太子。

前後做的這一切,實際上是朱高燧集團爲宮廷政變所做的輿論準備。

待到時機成熟,朱高燧集團中的兩股力量,一股是以黃儼爲代表的宮中官宦,一股是以護衛軍官孟賢爲代表的王府親信,終於合謀到一起。

史書記載了他們的政變陰謀——“連結貴近,圖就宮中進毒藥於上。候上宴駕,即以兵劫內庫兵仗符寶,分兵執府部大臣。預令高正僞撰遺詔,付中官楊慶養子。至期從禁中議以御寶領出,廢皇太子,而立趙王高燧爲帝。”

意思是說,他們決定買通朱棣身邊的服侍人員,趁朱棣重病之機在藥中下毒,等朱棣中毒嚥氣,就發兵劫取內府的兵器和寶璽印件,然後分兵逮捕五府六部的大臣;再由一個老軍人僞造遺詔,交給宮中太監楊慶的養子來保管,到時候從大內憑御寶領出這份遺詔,廢掉太子朱高熾,改立趙王朱高燧爲大明皇帝。

此外,史書上還專門記載了另一個細節,欽天監官員王射成與孟賢一向交好,他在事前曾對孟賢說:近來天象異常,不久就會“有易主之變”。

在封建時代,欽天監的觀測往往會被賦予天意色彩,具有一定權威性。孟賢借王射成觀測天象,顯然是想把此次陰謀拔升到”天意難違“的角度。

粗淺地看,朱高燧集團搞的這起政變陰謀,還是挺嚴密的。從參與人員上看,有朱棣身邊的親信宦官,有護衛部隊,有掌管天象的欽天監官員,組織挺嚴密;從選擇的時機看,此時的朱棣已經病重,幾乎與外界隔絕了,正是宮廷政變的絕佳時機。

但是,如果深入瞭解大明的宮廷制度,仔細推敲政變細節,就會發現這起政變陰謀其實很粗糙,根本經不起推敲。

第一、這起陰謀的關鍵一環是給朱棣下毒。大明皇宮,皇帝生病,一般由太醫院裏的太醫和精通醫道的宦官共同負責治療,從治療方案到藥方,都要經過反覆斟酌,嚴格控制,更關鍵的是即使是給皇帝服用調劑好的藥也要一式三份,開藥的御醫和經手的官宦要先嚐藥,他們喝了無礙後,皇帝纔會服。如果藥方錯了,太醫、太監是要處死甚至滅族的。

政變的主謀之一宦官黃儼,雖然是朱棣的親信,但要他掌控下毒的整個鏈條,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當整個皇宮還掌控在朱棣手裏的時候,宦官想下毒,可能性極小。

第二、明朝的兵器都收儲於兵仗局、軍器局等部門,它們都是由內府和朝廷雙重控制的重要機構,要想從中領取武器,必須持有皇帝的命令,而且兵仗局等軍事重地向來有重兵把守。

在他們的陰謀計劃裏,這一環是要發兵劫取的,但僅憑朱高燧手裏那一點護衛兵力,無異於以卵擊石。

第三、盜取符寶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皇帝寶璽歸尚寶司、尚寶監和司寶女官聯合控制,其中尚寶司是朝廷機構,負責收藏、管理各種符牌以及加蓋寶璽的手續;尚寶監是內府宦官的一個監局,負責覈實文件後參與並監督尚寶司的官員辦手續,爲詔書加蓋寶璽並存留底簿備案;而皇帝的所有寶璽,全部歸宮中的司寶女官收存保管。

黃儼一夥想要破壞這種三重控制的管理體系,從司寶女官手中搶得寶璽,很難很難。

第四、盜取符牌,也就是拿到進出皇宮的各類通行證,同樣很難實現。明朝對各類符牌管理非常嚴格,朝廷有尚寶司、內府有尚寶監和印綬監,內外三個機構共同控制這些符牌。弄虛作假更不可能,因爲各類符牌都有時間段、範圍和身份限制。

細細揣摩這幾點,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內在的邏輯,朱高燧搞的這個陰謀,看似陰險,環環相扣,但本質上都是花架子,根本無法落地,除非他們能做到一點,那就是將京城、皇宮徹底控制住,那樣的話,這起政變的實質就變成了軍事政變。如果是這樣的話,趁朱棣病重,一個逼宮就完了,哪還需要這些陰謀花架子。

而搞軍事政變,正是朱高燧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爲他能指揮的兵馬,實在少得可憐。幾十萬的兵馬,全都操控在了朱棣和太子手裏。

綜合來看,這起政變陰謀,很可能就是黃儼等人在那裏瞎扯淡,根本沒打算實施;又或者,這根本就是太子朱高熾集團捕風捉影后的栽贓陷害。

陰謀的敗露,同樣具有這樣的意味——一位參與陰謀計劃的老軍人,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外甥(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王瑜勸阻無效,怕遭連累,於是出賣了自己的舅舅。

說到這位大嘴巴老軍人,這起陰謀還有一點也很怪異荒唐,政變的遺詔居然是由衛所的一個老軍人起草的,僅就這一點,加之老軍人輕易就泄了密,這起政變陰謀怎麼看怎麼像兒戲,很難讓人相信這是趙王所爲。

史書上記載,朱棣看到僞造的遺詔,不禁大爲震怒,立即下令處死了宮中的內應。

趙王朱高燧被帶來後,朱棣問他,這是你乾的嗎?(這個問話,其實很意味深長。)

朱高燧早已嚇得渾身顫抖,說不出話來。

這時候,太子朱高熾又站出來爲三弟求情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人所爲耳。”

太子朱高熾說,這事朱高燧根本不知道,都是他下面的人乾的。

朱棣聽了,終於放了朱高燧,但對於涉及此案的一衆對象,以及告密者王瑜所揭發的人,均遭到了清洗。

史書上說,告密者王諭所揭發的人,大多是冤枉的。

也就是說,因爲這件荒唐未遂的政變,趙王朱高燧的羽翼被徹底拔除了,從此他變得一蹶不振,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朱高熾和他的兒子朱瞻基相繼登基後,對朱高燧還算大度,但朱高煦後來起兵造反,很大程度上還是影響了朱高燧。

朱高煦叛亂被滅掉後,征討大軍中有種聲音很強烈,那就是乾脆順道把趙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算了。

朱瞻基對三叔,雖然沒有動手,但也做出了誅心之舉。

他把軍中這一倡議,告訴了朱高燧,然後又放了三叔一馬。

朱高煦後來被扣在銅缸裏活活燒死,朱瞻基又行了誅心之舉,把細節告訴了三叔。

朱高燧得知這些,拼命示弱,壓低身份,這才保全了一家性命,最後得以鬱悶善終。

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燧,許多方面也許被誤讀了,他真實的處境可能一直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