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爲何能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回來?

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爲何能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回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趙雲和關羽都打過敗仗,爲何趙雲能夠全軍而還,關羽卻大軍離散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雲和關羽作爲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曾經打過敗仗。趙雲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出斜谷被魏軍打敗,而關羽在荊州之戰中被曹魏和東吳夾擊打敗。可是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能夠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了回來,而關羽的部下則都離散逃走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趙雲之敗和關羽之敗。

趙雲一生中打的比較大的敗仗,就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打的敗仗。在當時,諸葛亮爲了北伐曹魏,決定兵分兩路,兵出祁山。其中諸葛亮率領主力出西城,而趙雲則率領一支偏師出斜谷。趙雲擺開要攻打郿縣的架勢,來吸引長安的魏軍注意,來掩護諸葛亮的主力在隴西的攻勢。

趙雲在戰役初期不負衆望,較好地完成了諸葛亮交付的任務。在趙雲的掩護下,諸葛亮很快佔據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使得曹魏朝廷大震,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曹魏君臣在經過商議後,決定派張郃率部前往救援隴西。

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爲何能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回來?

趙雲在完成掩護諸葛亮所部的任務後,繼續執行牽制曹真所部的任務。張郃在街亭之戰中打敗了馬謖,而趙雲也由於衆寡不敵,被曹真打敗。不過趙雲收兵固守,不至於大敗。最終趙雲將部下撤回蜀中,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關羽所打的最大的敗仗當屬荊州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關羽的遭遇要遠比不上趙雲。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他取得了水淹七軍的戰績。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聲名遠播。但是由於關羽實力有限,再加上東吳敗盟,關羽遭到了曹魏和東吳的夾擊。

東吳的呂蒙率軍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在得知消息後趕快率軍撤回荊州,此時關羽還擁有三萬多人的精銳之師。但是讓關羽沒有想到的是,在半路上關羽的軍隊軍心渙散,造成大軍離散。關羽只得率領數百殘兵敗將走保麥城。不久之後,關羽在突圍逃往蜀中的路上,被東吳的伏兵擒獲,隨即被殺。一生威名赫赫的關羽,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二、趙雲爲何能夠全師而退。

趙雲在回到蜀中後,諸葛亮爲了總結戰役的經驗教訓,曾經詢問過他的部下鄧芝。他問鄧芝說,蜀軍在街亭戰敗的時候,戰況一片混亂,兵士和將領都互相不能找到。可是趙雲在箕谷失利的時候,卻能夠井井有條地撤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鄧芝回答說,趙雲在蜀軍撤退的時候,他親自擔任斷後。因此連軍事物資都帶了回來,沒有丟棄的現象,更不要說人員會遭到損失了。正是整支軍隊撤退井井有條,兵士和將領之間根本沒有機會造成混亂丟失。

我們從鄧芝的回答,就能夠得知趙雲在撤退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他仔細安排了軍隊的撤退步驟,連軍事物資都安排運走。在蜀軍撤回後,趙雲的軍中還有剩餘的絹帛,諸葛亮讓賞賜給趙雲的部下,遭到了趙雲的拒絕。這些絹帛,不用說自然是趙雲帶回的戰利品。

這些現象充分顯露了趙雲認真仔細的性格,同時也顯露出趙雲過人的膽略。在漢水之戰中,趙雲偃旗息鼓打敗曹軍,曾經被劉備誇爲“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在這一次撤軍中,趙雲再次顯露出自己的膽略。他不是像馬謖那樣棄軍先逃,而是親自斷後,挑起全軍的安全重擔。正是由於趙雲從容不迫的態度,才鎮定了軍心,得以安全撤回。

蜀軍能夠安全撤回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爲趙雲保證了自己後方聯絡線的暢通。此次趙雲兵出斜谷,是作爲疑兵行動的。趙雲沒有必須要執行的軍事目標,所以他始終活動在比較安全的地帶。正是趙雲始終維繫着自己與後方的聯繫,才使得他撤退時沒有被敵人切斷後路的危險。

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爲何能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回來? 第2張

趙雲依託秦嶺險要的地形,採取節節抗擊的戰術,讓曹魏只能尾隨在趙雲的身後,得不到應有的戰果。趙雲是在敵人的控制區內作戰,但是由於是疑兵的性質,並沒有深入敵境。這在《孫子兵法》中有明確的闡述,那就是“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並且還說,“輕地則無止”。趙雲在失利之後,馬上採取撤軍的行動,這完全符合兵法的要求。而且蜀軍在戰役結束後,也歸心似箭,完全聽從趙雲的指揮。這一切都保證了趙雲撤退行動的成功。

三、關羽爲何會士卒離散。

相比於趙雲,關羽的遭遇就要可悲得多了。他在襄樊之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可由於實力不足,也讓自己陷入了窘境。他召喚上庸的劉封、孟達來援,但是遭到了拒絕。關羽只得抽調後方防備東吳的兵力北上,給了東吳以可乘之機。

在得知東吳要襲擊荊州的消息後,關羽還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撤軍。結果關羽的猶豫鑄成了大錯,使得荊州落入了東吳的手中。尤其是江陵的陷落,使得關羽手下將士的家眷都落入了東吳之手,爲關羽的敗亡埋下了伏筆。從各方面的分析來說,關羽的軍隊離散,有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是關羽所處的作戰地域不利。在《孫子兵法》中,對關羽的軍隊之對於荊州也有確切的定義,那就是“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之所以稱之爲散地,就是因爲諸侯在自己的領地裏與敵人作戰,一旦在危急時刻,他的士卒很容易逃散。

在《孫子兵法》中,對這種地域的作戰方式,給出的答案是“散地則無戰”。因此,關羽率領他的軍隊,在自己的家鄉作戰,本身就違背了兵法,極易造成逃散的局面。這使得關羽一旦陷入危機的狀況,就凶多吉少。

第二,是關羽用兵錯誤,讓自己陷入了絕境。在關羽得知荊州失守的消息時,依然對局勢的危急性沒有充分認識。關羽根本沒有想到東吳這次出兵,不僅僅是要奪回荊州,還要殺掉他,徹底和蜀漢翻臉。有着昔日的湘水之爭的先例,關羽還幻想能夠和平解決這場爭端。爲此,關羽連番派出使者,去和東吳接洽。

同樣是打了敗仗,趙雲爲何能將蜀軍比較完整地帶回來? 第3張

如果關羽充分認識到這場爭端的嚴重性,要依靠自己的優勢水軍,依然能夠安然撤往上庸,至少不會遭到滅亡的命運。可是關羽出於自己的自傲的性格,還幻想可以依靠武力威脅,奪回荊州。因爲即便是東吳控制了公安、江陵,宜都等地還應該處於蜀漢的控制中。如果依託宜都,背靠蜀中,關羽還是有與東吳一戰的能力。

可讓關羽出乎意料的是,東吳的陸遜先人一步奪取了宜都。劉備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走,使得陸遜輕易佔領了宜都、夷陵等地,封閉了關羽的入川通道。這樣,當關羽信心滿滿地南下到了半路,才發現自己自投羅網,陷入了四面被圍的危機狀況。

第三,呂蒙的攻心戰術,瓦解了關羽所部的軍心。本來關羽就在“散地”作戰,一旦陷入危急狀態就很可能離散。在關羽陷入四面被圍的危機狀態,軍心已經不穩的情況下,呂蒙又採取了攻心戰術,給了關羽最後一擊。

呂蒙在奪取江陵後,對關羽部下的家眷給予了優厚的照顧。他派人尋訪這些家庭,有疾病的,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在關羽派使者來責問呂蒙的時候,呂蒙厚待這些使者,讓他們周遊城中。那些關羽部下的家庭都紛紛和使者問候,還有人讓使者捎帶書信的。

這些使者在回到關羽軍中後,那些部下都前來詢問自己的家人情況。在知道家門無恙,而且受到東吳的照顧,日子過得比往日還要好,這些將士都失去了鬥志,很多人都丟棄軍隊逃走了。就這樣,關羽的大軍陷入離散的狀態,他再也無法掌握軍心,只得走上了敗亡的道路。

結語:

趙雲和關羽都曾經打過敗仗,趙雲能夠全軍而還,關羽卻遭到全軍覆沒,身首異處的結果。這是因爲雙方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應對的策略不同造成的。正是趙雲採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關羽則採取了錯誤的應對措施,才造成了這樣的差別。

趙雲遵循兵法中對“輕地”的應對措施。在對敵作戰失利之後,他迅速採取了撤退的行動,並且行動部署周密,自己親自斷後,穩定了軍心,順利完成了撤軍任務。而關羽在“散地”作戰,卻因爲自傲的性格直接違背兵法原則。這致使關羽陷入危機的境地,再加上呂蒙的攻心戰術,使得大軍離散,自己也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