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同樣是使用背水陣,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個大敗仗?

同樣是使用背水陣,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個大敗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同樣是擺設背水陣,爲何韓信取得井陘之戰大捷,徐晃卻在漢水慘敗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背水陣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軍陣,它在韓信的井陘之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此,人們將“背水一戰”比作孤注一擲和敵人決一死戰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這部著名的歷史小說中,以描寫將軍們的謀略見長,背水陣自然也肯定會在書中出現。在書中第七十一回中,就出現了背水陣。

同樣是使用背水陣,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個大敗仗?

在當時,劉備攻打漢中,陣斬夏侯淵。曹操無奈之下,只得親自率領軍隊來和劉備爭奪漢中。在此戰中,徐晃作爲先鋒,率領副將王平來攻打劉備。徐晃不聽王平的勸阻,非要渡過漢水,和蜀軍背水一戰。可是令徐晃沒有想到的是,戰鬥中並沒有出現他想看到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反而是全軍潰逃,損失慘重。那麼,同樣是使用背水陣,韓信能夠以寡擊衆,大敗趙軍,可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大敗仗呢?

一、雙方的對手不同。

在當年韓信出兵趙國,和趙軍在井發生戰鬥。在這之前,韓信對趙軍進行了偵察。當時趙軍的統帥是陳餘。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才能,算是當時的名士,但是食古不化。他的謀士李左車建議不和韓信正面交鋒,拖住韓信的軍隊。李左車自己則率領一支軍隊迂迴韓信後方,切斷韓信的補給線。這樣韓信進不能戰,後勤斷絕,很快就會被趙軍打敗。可是陳餘以自己的兵力強大,不戰會被他國恥笑爲理由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在得到陳餘不採納李左車的建議的情報後,纔出兵井陘,和趙軍進行決戰。在這一戰中,雖然陳餘號稱名士,可是他的真實軍事能力,遠遠不及韓信。即便如此,韓信還是認真地對趙軍進行了偵察,在得知了陳餘的戰略後才發動了進攻。

而徐晃在漢水旁的這一戰,卻是對敵人一無所知。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主觀臆斷,就貿然率領軍隊渡河與敵決戰。正如王平對他的勸說一樣,韓信在井陘之戰中,對陳餘的舉動了如指掌。而徐晃對黃忠、趙雲的意圖毫無所知。單單從將才這一方面來說,韓信的軍事能力遠遠超過陳餘,而徐晃的軍事能力並不比黃忠、趙雲強,他如何能夠打敗黃忠、趙雲呢?

同樣是使用背水陣,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個大敗仗? 第2張

二、雙方的軍隊不同。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使用背水陣是不得已的。在戰後韓信與部將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對自己軍隊的評價。因爲當時劉邦在滎陽戰場和項羽作戰吃緊,在韓信打下魏國和代國之後,他手下的精兵就被劉邦抽調走,去滎陽前線增援。這使得韓信在攻打趙國的時候,率領的軍隊都是剛徵召的人員,用韓信的話來說,是“驅市人而戰之”。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如果和敵人在有生路的戰場作戰,這些將士早就各自逃生了。所以韓信纔會採取背水陣的辦法,將這些將士放置在死地,讓他們逃無可逃,只能人自爲戰。這樣,趙軍雖然比韓信的軍隊素質高,可也無法攻破拼死一戰的漢軍。

而徐晃的軍隊和韓信的部隊不同。徐晃的軍隊是曹操的精銳軍隊,他們身經百戰,見過各種各樣的陣仗。他們對於徐晃的背水陣並不以爲然。在形勢危急的時刻,這些在戰場上久經戰火鍛鍊的人,不可能會像韓信的那些新兵一樣,死死地對敵人進行抵抗。他們會尋找一切生路,來逃脫被殲滅的危險。這樣,徐晃想要造成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是根本無法達成的。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他的部下都爭相逃命去了。

三、雙方背水陣地不同。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的背水陣是真正的背水陣。他先派出一萬多人出發,背水爲陣。我們可以從這段記載看出,韓信是從陸路出發,在背靠河流的地方佈設的陣地。這個背水陣是完全沒有退路的。因此,韓信和他的部將才把這個地方稱作爲死地。

正是因爲沒有退路,韓信在佯裝戰敗後,率領軍隊進入這個陣地。在面對尾追而來的趙軍,韓信的部下才會對敵人拼死抵抗。因爲只要戰敗,韓信背水陣的將士就只有死路一條。趙軍雖然全力攻擊,也無法攻破韓信的背水陣。

而我們回過頭看徐晃擺下的背水陣。和韓信的背水陣一比,我們就會發現徐晃的背水陣真是似是而非。韓信的背水陣是毫無退路,可徐晃的背水陣後,還搭設着浮橋。這種預設退路的背水陣,根本就不能稱之爲死地。所以在黃忠、趙雲進攻的時候,徐晃的軍隊一看大事不妙,就爭相從浮橋逃命。徐晃的軍隊沒有和敵軍拼死一戰的精神,這就失去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義,徐晃的軍隊當然在黃忠、趙雲的攻擊下被打得大敗。

同樣是使用背水陣,爲什麼徐晃卻打了個大敗仗? 第3張

四、雙方的策略不同。

在韓信的井之戰中,背水陣只是吸引敵人進攻的誘餌。韓信運用了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勝”的原理,將背水陣運用得恰到好處。他將背水陣作爲“正兵”,吸引趙軍的主力來攻。由於背水陣的漢軍人自爲戰,死死地纏着趙軍,爲襲擊趙軍大營的兩千騎兵創造了戰機。

這兩千騎兵作爲漢軍的“奇兵”,趁趙軍全軍出動攻打背水陣的機會,衝進趙軍的大營。他們拔下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軍旗。這樣,在趙軍對背水陣久攻不下,精疲力竭的歸來之時,發現趙軍大營飄揚着漢軍的旗幟。趙軍因此軍心大亂,在漢軍的攻擊下,很快就崩潰了,韓信因此獲得了井陘之戰的大捷。

我們再看看徐晃的漢水邊的這一場戰鬥。本身徐晃的進攻就沒有得到王平的支持,自己帶領着騎兵渡河攻打蜀軍。這使得徐晃的軍陣進攻力有餘,而防禦力低下。徐晃也沒有韓信的謀略,採取正合配合的策略,只是單純的想和對方進行決戰。可這要看黃忠和趙雲是否會按照徐晃的心意來作戰。

韓信在進行井陘之戰前,在偵察到陳餘不聽取李左車的意見,肯定會對自己出擊的情況時,纔出兵井陘。而徐晃則根本不知道黃忠、趙雲是否會出擊,就貿然渡河,實在顯得不理智。果不其然,如同王平所料,黃忠、趙雲對徐晃的背水陣採取了堅守不戰,擊其惰歸的戰術。黃忠和趙雲商定,在徐晃憑藉勇氣來進攻的時候,兩人堅守不戰,等到日暮時分,徐晃的軍隊疲憊不堪的時候,再攻打徐晃。

就這樣,等到了日暮時,黃忠和趙雲趁徐晃撤軍的時候,兩路出擊,一舉擊敗了徐晃。徐晃刻意營造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背水陣,最終成爲了大家的笑柄。

結語: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以背水陣打敗了趙軍,獲得了輝煌的戰果。可《三國演義》中的徐晃,在漢水旁的戰鬥中,擺下的背水陣卻被黃忠、趙雲打得大敗。這裏面的原因,主要是將領的軍事水平,對兵法的理解能力和臨戰指揮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韓信在井陘之戰中,根據當時雙方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他的背水陣只是爲了配合騎兵奇襲成功的誘餌。韓信將沒有多少訓練的軍隊帶入死地,讓他們人自爲戰,終於成功的牽制住了趙軍的主力,爲騎兵襲取趙軍大營創造了戰機。最終,在背水陣和奇襲騎兵的配合下,韓信贏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而徐晃則和韓信不同,他根本就不知道對方將領的策略。他貿然將軍隊帶過漢水,號稱背水一戰。可徐晃在軍隊的背後卻留下了浮橋,有了退路,他的背水陣所處的地方就稱不上死地。黃忠和趙雲抓住徐晃在日暮時分,疲倦撤退的時機,發動兩路攻擊。徐晃手下的老兵們,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都爭相逃命。這使得徐晃擺的似是而非的背水陣遭到了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