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蜀漢投降派的譙周,爲何被稱爲“蜀中孔子”呢?

蜀漢投降派的譙周,爲何被稱爲“蜀中孔子”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被稱爲聖人,而後世的大儒者,時人也常以孔子稱之,比如“關西孔子”楊震,“蜀中孔子”譙周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楊震(?——124年),陝西弘農人,東漢前期大儒,官至三公之太尉,爲官清正,爲人剛直,不畏權貴,後被冤貶,飲鴆而死。後世子孫多有大才者,如漢末太尉楊彪,被曹操所殺的狂士楊修,乃至隋文帝楊堅等,“弘農楊氏”名震一時。

都說蜀地地狹人稀,然也有大才者,蜀漢鴻儒譙周便是其中之一,時人稱爲“蜀中孔子”。譙周是巴西人,乍一聽像是個外國人,實則是蜀漢巴西郡人,即四川南充人。少而好學,博文強識,爲一代大儒!

諸葛亮主政四川時,見於譙周的才名,任其爲勸學從事,後來又任典學從事,總之譙周作爲蜀中儒生之領袖,基本上從事的都是教育工作。蜀漢後期任光祿大夫,都從未參與蜀漢朝政。

公元 234 年,諸葛亮病死於北伐圖中的五丈原。劉禪明令禁止朝臣前去奔喪弔唁,譙周時年 33 歲,年輕力壯,腿腳挺麻利,一下就跑到五丈原去了。就這份知遇之恩的報答態度,倒也沒有辱沒其“蜀中孔子”的名頭,仁義道德還是懂的。

譙周除了作爲蜀中儒生之領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還開館授學。其最被人熟知的門生弟子便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也是南充人,和譙周是老鄉。

公元 263 年,曹魏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路伐蜀。鍾會率領的曹魏主力被姜維阻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直撲成都。一代大儒譙周卻成爲投降派的急先鋒,力勸劉禪開城投降。

此時鄧艾雖兵至綿竹,但姜維仍率十萬蜀軍主力於劍閣,成都城內尚有數萬守軍,吳國援軍也從荊州出發,分兩路疾馳蜀漢。理論上來講,蜀漢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沒必要這麼着急,但譙周就是這麼着急,而且顯得太着急。

在蜀漢最後的保衛戰——綿竹之戰中,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相繼戰死。不久前趙雲之子趙廣戰死於沓中,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自殺於劉備廟中,以身殉國。和這些後生小輩相比,這位大儒確實顯得有些另類了。

此時蜀漢除了一戰,還有兩條退路。一是退往南中,憑藉險要地勢自守,二是投奔吳國,以圖再起,但譙周均予以駁斥。總之在譙周看來,趕緊投降纔是上上之策。

蜀漢投降派的譙周,爲何被稱爲“蜀中孔子”呢?

(劉備)

三國之蜀漢政權,一直存在着三股政治勢力的博弈,一是以劉備爲首的荊州集團,二是以前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爲代表的的東州集團,三市益州土著集團。益州土著作爲東道主,卻被前兩者死死壓制,很難進入蜀漢核心決策層。

這種情況劉備諸葛亮是明白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任命了兩位託孤大臣,一是諸葛亮,另一位便是益州土著領袖李嚴,這也是一種政治平衡和拉攏之術。但無論如何,劉備的荊襄集團一直是蜀漢政權的核心。

蜀漢投降派的譙周,爲何被稱爲“蜀中孔子”呢? 第2張

對於益州土著集團而言,既然在蜀漢政權中無法立足,那麼此時曹魏大軍來犯,不實爲一種政治投機的最好時機。事實也是如此,蜀漢投降後,譙周得到曹魏和後來的司馬氏的報答,封侯拜將。

在諸葛亮、蔣琬、姜維數十年的北伐戰爭中,益州土著集團一向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拒絕戰爭。他們名義上是爲了蜀中百姓,要求休養生息,愛惜民力,實際上這是他們在政治上的不滿而採取的一種消極抵抗政策。他們不能在政治中獲得收益,自然也就不想捲入這場戰爭。

東漢以來,門閥大族逐漸成長起來,左右着各地及全國局勢。這些世家門閥大族人丁興旺,相互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一旦家族盤子大了,所牽扯的家族利益也就更大,他們在選擇陣營時,也是望風而動,以保全家族利益、獲分政治蛋糕爲首要目標。

俗話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和平時期,世家大族的命自然比窮人更金貴。但在亂世,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一刀一槍都會扎個窟窿,只不過富人比窮人多了一些選擇的餘地和迴旋的空間罷了。

此時,譙周等人選擇更爲強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西晉滅亡後,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燈似的上演。一部分北方士族跟着司馬家族衣冠南渡。留下來的世家大族誰都深通孔孟之道,但爲了保全家族利益,均紛紛投入匈奴,鮮卑等胡族建立的政權,爲其服務。

以譙周爲首的益州土著投降派,打折爲百姓,爲天下,爲蒼生的名義投靠了曹魏集團。但他們的選擇卻被歷史無情揭露,後世大牛人如王夫之等都對這位蜀中孔子嘲弄有加。

任何名義、任何形式的投降主義都不會受到歷史的認可,比如秦檜,比如吳三桂,比如汪精衛,比如譙周。

即便他是真孔子,更何況他還是個假模假式的“蜀中孔子”。真應了那句話,“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