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萬葉集名句 萬葉集唯美句子

萬葉集名句 萬葉集唯美句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

 簡介

《萬葉集》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成書年代和編者,歷來衆說紛紜,但多數爲奈良時期(公元710~794年)的作品。一般認爲《萬葉集》經多年、多人編選傳承,約在8世紀後半葉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年)完成。其後又經數人校正審定才成今傳版本。

 內容簡介

《萬葉集》的作者一半以上是無名氏且十分廣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幾乎囊括當時日本各階層人物。署名和不署名的作者達幾百人之多,署名作者有500多人。署名作者多爲地位顯赫的社會名流和專業詩人。有代表性的詩人可舉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額田王、柿本人麻呂、高市黑人、山上憶良、大伴旅人、高橋蟲麻呂、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人。

八世紀的下半期,出現了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全書共二十卷,收和歌共四千五百餘首。日本最早的書面文學出現於八世紀初葉,即“奈良時期”。這時期書面文學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記》與《萬葉集》。當時日本還未創造出“假名文字”,這兩部著作都是藉助漢字寫成的。前者漢字既用於表義,又用於表音。後者漢字主要用做表音符號。

萬葉集名句 萬葉集唯美句子

  萬葉集

按內容可分爲雜歌、相聞、輓歌等。雜歌涉及面廣,四季風物、行幸遊宴、狩獵旅行等都在表現之列。相聞大多是戀人、朋友、親人之間感情上相互聞問的詩歌。輓歌主要指葬禮上哀悼死者的詩歌,也有臨終遺作和後人緬懷之作。此外,詩集還廣收了口頭流傳的民謠《東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傳在日本東部的民歌,後者爲戍邊兵士的詩歌。兩者均表現純情、質樸的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集還選入兩首《乞食者歌》,傾訴了社會最底層的平民和奴隸的心聲。從形式上看,詩集主要分爲長歌、短歌、旋頭歌3種。其中長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頭歌62首,另有連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漢詩2首,漢文22篇。

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金偉、吳彥譯的《萬葉集》全本。最早的漢譯是錢稻孫在1940年代開始做的選譯,1957年在日本問世,曾在日本和中國多次再版。1984年問世的楊烈譯本是史上第1個漢語全譯本。

背景

大約在公元前後,日本基本結束了原始共同體社會。最初出現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羣小酋長國。四、五世紀,在大和地方興起的強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權”。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與接受中國文化、技術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漢字,通過朝鮮半島,或通過直接往來傳入日本。特別是七世紀以後,日本的中央政權與中國隋、唐王朝直接往來更多,派遣了十數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團及留學生、學問僧等到中國學習。這種措施先後持續二百餘年之久,足以說明處於上升階段的古代國家的進取精神。當然,日本古代貴族主要的目的是爲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創造其貴族文化。

710年,隨着日本皇室遷都平成京,日本歷史進入了奈良時代。從日本歷史來說,奈良時代應該是一個少有的“太平盛世”時期。相對於之前的王朝變遷,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尖銳及社會矛盾的日趨嚴重和之後的平安時代武士團出現後由勢力強大的皇室後裔關東源氏與關西平氏所引起的戰爭,乃至更後的混戰的戰國時代而言,它不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社會上都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人們安居樂業。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經典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說奈良文化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此。同時另一方面,當時中日兩國的頻繁的文化交流,作爲當時封建經濟最爲發達的唐朝所傳入的先進的文化,技術及學術思想都爲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此期間亦涌現了無數傑出的使者與僧人,如鑑真,吉備真備等。傳入的文化給日本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促進了奈良文化的形成,而善於思考,勤於學習的日本民族亦對其進行了融合與創新,形成了具有日本自己民族風格的東西並不斷髮展。

萬葉集名句 萬葉集唯美句子 第2張

  萬葉集中文版本封面

 編輯成書

本集中所收錄的歌,主要由柿本人麻呂、山部赤人、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著名歌人所作。至於編纂此書較重要的人物,則是大伴家持。據《大日本史》大伴家持傳雲:“家持善和歌,撰萬葉集二十卷。上自雄略(雄略天皇),下迄廢帝朝,所收凡四千餘首,蒐羅該博,足以觀民風。先是篇詠未有成書,後世言和歌者,取爲模範焉。

相關作品

《古今集》的傳承

《萬葉集》與《古今集》、《新古今集》並稱三大歌集。《萬葉集》編撰之後,和歌創作有所衰落。“昔平城天子詔侍臣,今撰萬葉集。自爾以來,時歷十代,數過百年,其後,和歌棄不被採,雖風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納言,而皆以他才聞,不以斯道顯。”

公元905年,醍醐天皇正式下令,命令宮廷詩人,被稱爲平安時期和歌聖手的紀貫之與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四人成立機構,組織人力編撰一部大型和歌集。編撰的目的是收集自奈良時代末期《萬葉集》成書之後到平安時代初期一百三十餘年以來的作品。初擬名《擬萬葉集》後經天皇改名爲《古今和歌集》。編撰歷時九年,914年全書基本得以完成,但編撰者之一的紀友則未及書成即已辭世。紀貫之領頭呈上所編,併爲其撰寫了有深遠影響序言。

與日本第一部詩歌總集《萬葉集》的凝重,粗放風格不同,《古今和歌集》所選戀歌頗多,多帶有貴族化風格,和諧優美。其所選和歌與闡明和歌宗旨的序言爲後來幾百年的和歌創作樹立了典範。

風格對比

從風格上看,《萬葉集》受唐風影響,《古今集》則帶有更多的日本特色,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比如《萬葉集》受唐詩影響,吟詠的是花草多是牡丹、梅花一類。而在《古今集》中則轉爲欣賞櫻花、紅葉。對於諸如“曇花一現”、“煙銷雲散”的事物,中國人是不屑的,而在《古今集》中吟詠的則是飄零無寄的紅葉、轉瞬即逝的晨露等。熊熊燃燒的金閣寺和佇立不倒的萬里長城。三日即落的櫻花和凌寒怒放的梅花,這是民族審美的差異。當然,藝術並沒有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