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鮮在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他的歷史就是被征服的歷史,一直是小弟一樣的依附在中國的身邊,有時候日本打過來還得抱緊中國的大腿,但是有一場戰役讓朝鮮人足足吹了幾輩子,在他們的歷史書中被無限的誇大,也正是因爲這場戰役,隋王朝也分崩離析,走向了覆滅的道路。

征伐高麗的歷史背景: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個很有作爲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輝煌的顛峯。隋煬帝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臺灣)、土谷渾等周邊強國,迅速崛起。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這時的高麗已經成爲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麗主世襲爵爲遼東郡公。高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麗爲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着隋朝的強大,高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 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爲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戰爭前的準備: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下命令修築從陝西榆林到北京的馳道,寬爲一百步,長達三千里。此外還修築了兩條以涿郡薊城(今北京)爲交匯點的陸路幹道:一條自南向北,一條由東往西。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發河北諸軍百餘萬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這是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一段,“長三千里,廣百步”。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爲轉運或貯糧之所。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在薊城(北京)建臨朔宮,作爲討伐高麗的基地,馳道與永濟渠是水陸兩條軍需供應線。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煬帝明確的告訴大隋的將軍們只有現在建立有利於中國的開闢山河不朽功勳,才能得封賜,你們的子孫們才能世代享受你們的恩德。隋煬帝對高麗作戰的準備工作還是比較充分的,那麼戰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戰爭爆發的原因與三伐高麗: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啓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爲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遊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爲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爲由,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第2張

二:第一次征伐高麗

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爲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於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煬帝將軍隊分成左、右12軍,史稱全軍隊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這年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隋先頭渡河的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等戰死。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每當城池將陷時,守軍便用緩兵之計,諸將爲煬帝訓令束縛,不敢專擅,致使遼東城久攻不下,數十萬大軍困頓於一堅城之下。

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注:今朝鮮清川江),進至距平壤30裏處。乙支文德佯爲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殿後的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餘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鮮大同江),在距平壤60裏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討高麗

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徵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大業十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隋朝損失巨大,具歷史記載每次戰爭動用部隊都在百萬,前後動用了數百萬軍隊,勞民傷財,最終因爲不懂軍事和不恤百姓而滅亡! 戰爭的經驗和教訓: 隋煬帝的這三次戰爭動用的人力物力都達到了基點,可惜的是由於戰略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無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滅亡。 在第一次對高麗的戰爭中,用於正面作戰的部隊就達到了100多萬,而後勤保障就更無法計算了,而從江淮地區向如此遠的距離運送戰略物資難度可想而知,由於道路遙遠曲折和運送過程中的消耗,導致了前線糧食不續。其次,在對前線指揮上過於保守,所有決策都要由楊廣一個人來裁決,這就導致了作戰不靈活,不能把握戰機。最要命的就是楊廣是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導致百萬大軍無法發揮力量上的優勢,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戰略戰術手段。對高麗方面也基本上一無所知,面對敵人的多次詐降竟然屢屢上當!不知敵、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虛實,這樣的人做統帥不敗纔怪了!其實就是用人的問題上,當時的將領也不乏久經戰爭考驗的名將,可惜最終在最高統帥的牽制下無所作爲!看看後來唐朝李世民對高麗的戰爭,真的是有天壤之別!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第3張

第二次戰爭就不用多說了,當時很多大臣都極力阻止出兵,因爲經過第一次戰爭的失敗之後不僅國內經濟出現重大衰退,對士氣的打擊很大。而由於在權利爭奪的問題上也存在隱患,當時的出征可以說是有很大的風險。以至後來在前線正吃緊時後院起火,不得不馬上放棄。這個時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訓仍有可能扭轉局面,可惜接着又來了第三次! 在發動第三次征伐之前國內的起義就已經很普遍了,可惜當時的楊廣已經失去了理智,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次戰爭之後隋朝由強盛轉而衰退,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最終走向了滅亡。而高麗此後更加的放肆,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後,又導致了唐太宗對高麗的戰爭,由於唐朝的強大才最終滅亡,可是由此卻產生了另一個國家的崛起--新羅,也就是今天韓國的祖先。 而朝鮮半島似乎也成了中國勝衰的一個縮影! 戰爭就是如此的讓人敬畏,所以孫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後人另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也說“惡戰,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戰爭真諦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麼去面對戰爭!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那麼就沒有打不勝的戰爭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