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百科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三次俄土戰爭,又稱之爲普魯特河戰役,是指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發生時間是在1710年~1711年,最終結果奧斯曼帝國獲勝,簽訂《普魯特和約》。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 第三次俄土戰爭歷史百科

背景

俄羅斯在1700年至1709年與奧斯曼帝國的關係

1700年,君士坦丁堡和平條約簽署一年後,俄羅斯格里辛王子被派往君士坦丁堡,說服奧斯曼人允許俄羅斯船隻在黑海自由航行。格里辛的旅行並不順利。奧斯曼政府不同意,格里辛從這次訪問中得到的印象是,奧斯曼人對俄羅斯非常不友好,並準備利用一切機會收回世界上所有的土地轉讓。由於與瑞典的戰爭,這種情況可能會讓俄羅斯陷入困境。俄羅斯不可能同時發動兩場戰爭。彼得一世決定採取一切措施防止與奧斯曼人再次開戰。爲此,1701年11月,他派彼得·安德烈耶維奇·托爾斯泰去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的宮廷永久居住。他應該從政治、行政、軍事、經濟甚至家庭的關係中收集關於奧斯曼帝國的最精確的信息。托爾斯泰在君士坦丁堡被發現非常可疑,他被派去看守房子。然而,他發現,俄羅斯最大的敵人是克里米亞的可汗德維萊特二世,他散佈了令人不安的謠言,試圖誘使蘇丹與俄羅斯開戰。托爾斯泰在蘇丹母親大臣的幫助下被推翻,後者同情德瓦萊特二世的計劃。1703年,蘇丹穆斯塔法去世,他的兄弟艾哈邁德三世繼承了王位。由於害怕陰謀,他幾乎每天都在改變偉大的大臣,使帝國處於戰爭無法想象的境地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706年,新可汗加沙三世·格來報告說,黑海地區的人們遭受着俄羅斯的宗教迫害,並希望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定居。一位法國特使在蘇丹宮廷裏竭盡全力使奧斯曼人和俄羅斯人不和。但蘇丹現在還沒有決定參戰,在這方面,因爲托爾斯泰慷慨的貂皮和金錢的賄賂發揮了作用。1709年6月,復位克里米亞可汗的德夫勒特二世·格來的信中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俄羅斯海軍似乎已經抵達亞速海。

卡爾十二世的陰謀和宣戰

1709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波爾塔瓦戰役中瑞典軍隊被擊敗後,躲藏在奧斯曼帝國的賓傑裏。爲了鼓勵蘇丹與俄羅斯開戰,卡爾給他寫了一封信,概述了這場戰爭的所有好處,並提議與瑞典結盟。然而,這個提議並不成功。相反,彼得一世甚至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一項條約,最後一項條約承諾將卡爾和所有哥薩克人一起驅逐出奧斯曼國境。當瑞典國王得知此事後,他將忠誠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派往君士坦丁堡,並在談判中推翻了奧斯曼的大維齊爾。新大維齊爾努曼-帕夏·科普魯也反對與俄羅斯斷絕和平關係,給卡爾的幫助只能提供金錢。然後,卡爾決定採取另一種補救措施。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陰謀引起了門衛軍的反抗。與此同時,彼得開始堅決地要求將查爾斯從奧斯曼帝國的邊境撤出,並威脅要與波蘭國王結盟開始軍事行動。作爲迴應,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在法國和瑞典外交的影響下,特別是在附庸克里米亞可汗·德維萊特二世·格來的影響下,於1710 年11月20日 對俄羅斯宣戰。托爾斯泰被放在七塔城堡中。正如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大使薩頓所說:與俄羅斯的戰爭完全是韃靼可汗的努力。”

各方計劃

1710年12月,克里米亞可汗·德維萊特二世·格來在賓傑裏會見了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和烏克蘭右岸烏克蘭哥薩克酋長的菲利普·奧利克。決定用可汗的兒子穆罕默德·吉里和奧利科維特人和波蘭人(彼得一世的反對者)的聯合部隊襲擊烏克蘭右岸,同時又用克里米亞汗和哥薩克人的部隊襲擊烏克蘭左岸。奧斯曼通過其附庸國進行戰鬥,佔領了黎巴嫩。

彼得一世決定採取進攻行動,向克里米亞韃靼人和他們的盟友發來分散注意力的打擊,通過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進攻奧斯曼帝國,在那裏,公國的基督教徒將成爲盟友。

軍事行動

 斯塔尼萊什蒂戰役

衝突的主要決定性事件是爲時四天的史塔尼萊什蒂戰役(始於1711年7月18日),這是對普魯特河漫灘的準備不足的行動,在此期間,摩爾達維亞和俄羅斯聯合部隊(前者由坎特米爾和後者在彼得大帝和鮑里斯· 謝列梅捷夫的領導下,包圍並於7月22日迫使由大維齊爾巴爾塔吉·穆罕默德·帕夏指揮的奧斯曼帝國軍投降。

布勒伊拉圍困

當俄羅斯-摩爾達維亞軍隊沿着普魯特河前進時,卡爾·埃瓦爾德·馮·隆內將軍將軍下的一部分俄羅斯軍隊向布勒伊拉前進,布勒伊拉是位於多瑙河左岸(瓦拉幾亞)的主要港口城鎮,但由奧斯曼帝國直接管理一個卡扎。俄羅斯軍隊會見了指揮一部分瓦拉幾亞軍隊的湯瑪·康塔庫茲諾(僅次於王公的第二高軍事指揮官),他不服從康斯坦丁·布蘭科維努阿王公的命令,並加入了俄國人的行列。在兩天的包圍之後(1711年7月13日至14日),兩軍進攻並征服了布勒伊拉。

 和平條約

1711年7月21日,俄土簽署《普魯特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卡爾十二世感到很失望。該條約於1713年通過《阿德里亞諾普爾條約》(1713)再次確認,規定亞速地區重回奧斯曼帝國。塔甘羅格和幾個俄羅斯要塞將被拆除;沙皇保證不再幹預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事務。

奧斯曼帝國還要求俄羅斯向卡爾十二世授予前往瑞典的安全通道,並要求沙皇移交坎特米爾。儘管彼得默許了所有要求,但他以坎特米爾逃離了自己的陣營爲由,拒絕答應後者。

戰爭結果

亞歷山大·米卡貝里澤認爲巴爾塔吉·穆罕默德·帕夏犯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錯誤,用相對寬鬆的條款來使俄羅斯簽訂和平條約。因爲彼得一世親自指揮俄羅斯軍隊,而巴爾塔吉·穆罕默德·帕夏戰爭勝利後接受了彼得一世的和平建議,卻不是將其俘虜。如果將彼得俘虜,歷史的進程可能會改變。因爲沒有彼得一世,俄羅斯很難成爲帝國主義強國,也很難成爲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黑海地區和高加索地區的未來大敵。

儘管獲勝的消息一開始在君士坦丁堡得到了廣泛的好評,但不滿親戰的政黨卻普遍認爲巴爾塔吉·穆罕默德·帕夏受賄於彼得一世。於是巴爾塔吉·穆罕默德·帕夏隨後被免職。

戰爭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奧斯曼帝國改變了對基督教附庸國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政策。爲了鞏固對兩個多瑙河公國的控制,奧斯曼帝國將通過指定的基督教王公直接統治(1711年在摩爾達維亞實施,1716年在瓦拉幾亞實施)。於是摩爾達維亞的坎特米爾王子帶着一羣隨從逃往了俄羅斯,奧斯曼人任命尼古拉斯·馬伕羅科爾達託斯爲統治者,成爲摩爾達維亞的王位繼承人。而瓦拉幾亞的康斯坦丁·布蘭科韋亞努王公被蘇丹指控有與敵人勾結的嫌疑。因爲俄羅斯與摩爾達維亞軍隊在向邊境行進的時候,布蘭科韋亞努聚集瓦拉幾亞部隊,駐紮在摩爾多瓦邊境附近的烏爾拉齊,是爲了等待俄羅斯軍隊進入瓦拉吉亞,並準備爲彼得提供幫助,雖然王公的確準備加入對奧斯曼的反攻,然而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湯瑪·康塔庫茲諾轉投俄羅斯陣營時,這位王公被迫決定支持奧斯曼帝國,否則就有可能成爲宗主國奧斯曼的敵人。他迅速歸還了從俄羅斯那裏得到的禮物。然而三年之後,蘇丹的猜疑和敵意終於佔了上風,布蘭科韋亞及他的四個兒子和他的顧問伊納切·韋切雷斯庫被逮捕,之後在君士坦丁堡被處決。

卡爾十二世和他的親戰的政治盟友克里米亞可汗德夫萊特二世·格來,繼續遊說蘇丹,要求進行另一場戰爭。1712年春天,支持戰爭的一方指責俄羅斯拖延履行和平條約的條款,他們的目標已接近實現,但最終在外交手段下避免了戰爭,並於1712年4月17日簽署了第二次條約。在這個新的解決方案一年後,親戰黨成功了,這一次指責俄羅斯人延遲從波蘭撤退。1713年4月30日,艾哈邁德三世再次宣戰。然而,沒有重大的敵對行動,很快又談判了另一項和平條約。最後,蘇丹王被支持戰爭的政黨惹惱了,決定幫助瑞典國王返回祖國。艾哈邁德三世也廢黜了德夫萊特二世·格來的克里米亞汗國王位,讓其流亡在羅斯島,因爲他在對俄戰役中對卡爾十二世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敬意,卡爾十二世離開奧斯曼帝國前往瑞典的前波莫瑞尼亞州的施特拉爾鬆德,當時該城市被薩克森,丹麥,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軍隊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