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災難年曆史 災難年曆史百科

災難年曆史 災難年曆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災難年,外文名Rampjaar,是荷蘭歷史上重要轉折的一年。時間1672年,當時的荷蘭被英法兩國和兩大主教包圍攻打,對當時的荷蘭造成大震盪與大災難。

原因

法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親政後,勵精圖治希望稱霸歐洲。於是他在1667年選擇西班牙爲用兵對象,發動產權轉移戰爭(1667年-1668年)。但是他剛佔領大片領土而正打算往東北攻下全部的比利時地區時(當時爲西班牙統治的南尼德蘭),卻被三十年戰爭的舊盟友荷蘭共和國插手干涉。當時荷蘭的政府領袖——商人出生的約翰·德·維特大議長(可說是當時歐洲最有權力的人物),擔憂法國領土擴張太多會威脅荷蘭的國土安全(比利時是一直是法荷間的緩衝區),於是德·維特以軟硬兼施的手法,聯合英國、瑞典成爲“三角同盟”,要求法國在1668年與西班牙締和,並歸還大量的佔領地,否則“三角同盟”就會對法宣戰。路易十四因爲戰爭準備不足,被迫接受荷蘭的要求而答允和議,但卻種下路易十四對約翰·德·維特與荷蘭共和國的強烈怨恨。

正巧當時英王查理二世在第二次英荷戰爭輸給荷蘭之後,雖然被迫在1668年與荷蘭締結同盟去向法國施壓,但查理二世一直憤恨不平,渴望復仇。於是路易十四在大規模擴軍之後,展開外交手腕,破壞荷蘭名義上的“三角同盟”。法國天才的外交大臣—— 雨格·李奧納 ( 英語 : Hugues de Lionne ) ,操盤了一系列傑出的外交成果:他先收買瑞典國會,得到瑞典放棄三角同盟保持中立的承諾之後;再向英王提議與法國合攻荷蘭(由法國提供部分的戰費),瓜分其大半國土。一拍即合的兩方,於1670年簽署多佛祕密條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英王查理二世與法王路易十四結盟,計劃在兩年後聯合攻打荷蘭。同一時間,法王還收買策動荷蘭的鄰居明斯特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答允說一旦法國出兵,他們也會出軍並提供法軍交通與後勤支援。於是在1672年,法王先向荷蘭宣戰,英王接着也向荷蘭開戰,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

過程

災難年曆史 災難年曆史百科

指揮大軍渡過萊茵河的路易十四

災難年曆史 災難年曆史百科 第2張

1672年底荷軍攻克庫福爾登的景象,這代表明斯特大主教被打敗,爲災難年畫下了一個正面的句點

1672年3月法王路易十四派遣12萬大軍壓境而來,原本被譽爲“歐洲最強防線”的荷蘭南境保壘區,在法軍面前幾乎一觸即潰。6月法軍已經打到了萊茵河畔(荷蘭人最重要的屏障),此時萊茵河卻因爲乾涸期,讓十萬以上的法軍輕易渡過,而路易十四親臨前線指揮了渡河作戰。

渡河之後法軍勢如破竹,6月20日荷蘭重鎮烏特勒支淪陷,並佔領60%以上的荷蘭領土(7個省中有5個已基本淪陷)。首都阿姆斯特丹岌岌可危,此時的荷蘭人心惶惶,一夜三驚,政府似乎也驚慌失措。當時的政府領袖德·維特卻沒有大氣魄與法蘭西國王在陸地抗爭,他慌忙的向路易十四求和。路易十四一次次拒絕了戰敗者的求饒,最後在荷蘭使者的一再跪求下,法蘭西國王終於提出了一個苛刻的和談條件:

荷蘭割讓萊茵河以南的所有領土,賠償法國軍費2000萬荷蘭盾(相當於法軍這次戰費總和五千萬里弗)

法國在荷蘭保有駐軍權,荷蘭所有港口向法國船隻開放並且免除一切關稅。

荷蘭必須恢復天主教教會

荷蘭議會向法國王室稱臣,每年定期納貢。

條件之苛刻遠遠超出荷蘭人的想象,普通荷蘭人心中的悲涼與恐懼逐漸被憤怒與勇氣所取代。結果,荷蘭人的愛國能量爆發,人們開始把一切不幸都歸罪於德·維特,渴望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出面領導。7月2日西蘭省首先不顧議會曾頒佈的《排除法令》(即奧蘭治家族成員不能出任政府、軍隊高官的法令),推舉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爲省執政,4日荷蘭省也效仿辦理,人們高喊:“我們要秩序,我們要奧蘭治親王!”。

災難年曆史 災難年曆史百科 第3張

災難爆發後,約翰·德·維特兄弟被荷蘭暴民圍捕殺害。圖爲兩人被支解的屍體,據說有人割肉烹食以泄憤

荷蘭人在6月底推翻議會政府(約翰·德·維特辭職後,在8月時被暴民殺死)之後,先以決堤阻止法軍佔領阿姆斯特丹,接着年輕的威廉三世在歡呼聲中宣誓就職爲陸海軍統帥與荷蘭省兼西蘭省執政。當時路易十四與查理二世派去勸降威廉的外交代表,是查理二世的寵臣白金漢公爵。他勸說威廉開城投降,提出讓威廉當上荷蘭省主權君主的誘惑條件(而非“執政”那樣的高級公務員),並且保證英國將會盡力斡旋,給予荷蘭一個體面的條約。但是威廉立刻拒絕了投降的建議。白金漢公爵勸道:“親王殿下,難道你沒有看出你的國家已經失敗了嗎?”,威廉三世堅定的答覆:“我的國家正在面對危險,但是我不會眼睜睜的看着它滅亡,因爲我會在聯合省的最後一條壕溝裏戰死!”,這句話亦成爲他的傳世名言。

海水越過堤防形成的大水防線,有效地阻擋了法軍的前進,但是荷蘭仍陷入了全面混亂與恐慌當中。許多人都在想盡辦法逃離荷蘭,成羣的人們堵在阿姆斯特丹荷屬東印度公司門口兌換手中股票,多數人都認爲自己手中的票據十有八九是變成廢紙了,但是當威廉三世命令守衛打開金庫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數十年前投資的白銀、黃金還原封不動的放在地窖裏。 奧蘭治親王呼籲人們保持鎮靜,並且保證所有的票據全都依然有效,人們心中的恐慌總算得以緩解,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體系又恢復運轉(當時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當時英國在1672年從海上進攻荷蘭,但是荷蘭的海上英雄魯伊特(Michiel de Ruyter)於四次海戰均獲得勝利,英王查理二世被迫停戰。

接着威廉三世呼籲人民拯救國家,籌集資金以購買物資、組建軍隊。荷蘭人的愛國熱情被法國人的傲慢與狂妄所激發,人們紛紛出錢出力,許多人甚至捐出了畢生的積蓄。得到多方援助的威廉三世,總算集結了一隻1萬多人的軍隊,並積極的展開外交活動。威廉三世先與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結盟,迫使法國撤兵,逐漸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國向議員重金遊說並煽動反法輿論,激化英國市民對天主教法國的恐懼與仇恨,使得英國國會逐漸反對與法國結盟,不願繼續撥款給查理二世。查理被迫中止英法聯盟並與荷蘭議和,英國得到荷蘭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須給予荷蘭20萬英鎊的補償,兩國於1674年正式結束第三次英荷戰爭。

1673年底,在威廉三世出色的作戰,以及盟邦奧地利的主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的幫助之下,荷軍攻下波恩,法國軍隊全部被趕出國土,年輕的威廉三世威信達到極點。他得到了“護國英雄”的稱號,用自己的能力獲得各省公認,在歡呼聲中就任尼德蘭聯省執政。威廉三世既挽救了奧蘭治家族,也挽救了聯省共和國,維持了荷蘭海上殖民帝國的穩定。 1674年明斯特大主教與科隆大主教接在英國之後,與荷蘭締結和約;但艱苦的法荷戰爭則一直持續到1678年,不但海上戰神魯伊特在1676年負傷而死,最後威廉三世也被迫承認法國的勝利,接受西班牙屬地被佔領的事實。

影響

災難年之後,荷蘭的“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年-1672年)結束,從此威廉三世以執政的身份君臨荷蘭長達三十年。他的高人氣和戰功權威,讓他近乎成爲聯省共和國的無冕之王,只有在荷蘭省才遇到強力的抵制。

原本1648年西伐利亞和約之後,荷蘭聯省共和國成爲歐洲最富裕強大的國家(1654-1658年勉強被克倫威爾的英吉利共和國趕上),不但擁有最強的海上霸權,其遍及四處的外交網絡,也使她成爲1648-1672年中歐洲最有權力的國家。然而,災難年之後,法國的外交勢力與總體財富正式超越荷蘭,建立起名副其實的歐洲霸權與外交仲裁權;而威廉三世從此成爲“太陽王”的致命死敵,以畢生心力去打擊法國的天主教霸權,法荷爭霸因此成爲17世紀後期歐洲政局的核心課題。1688年時,威廉爲了避免英法未來再度聯兵攻荷,果斷地發動光榮革命、當上英王,反而促成1710年代荷蘭的海上霸權最終轉移給英國的結果。

荷蘭的經濟在1672年遭受嚴重的傷害,雖然在1680年代大力恢復而重返富強,但再也無法回到1672年以前的安穩與盛況了。雖然一般通稱的荷蘭黃金時代仍然持續到1702年(一說1713年),但黃金時代的高峯確實過去了。最好的見證者是世界級畫家維梅爾的遺孀卡特琳娜,她發現災難年(1672年)後的藝術市場嚴重不景氣,以至她與丈夫很難賣出畫作,在負債累累之下,卡特琳娜不得不於1675年申請破產;不少荷蘭菁英也認爲荷蘭的地理位置不夠安全,先後移居到對岸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