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戰國時期魏國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跟商鞅有什麼關係?

戰國時期魏國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跟商鞅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魏國是戰國時期首霸,曾一度壓制秦國,讓秦國東出無望,那時的魏國在其他國家的眼中,很像變法強國後的秦國,那麼魏國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戰國時期魏國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跟商鞅有什麼關係?

首先要說的就是魏國的強是由於用對人的強,弱也是用錯人的弱,人才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每一次歷史性的改革都伴隨着血的代價,新的勢力崛起舊的勢力被取代。我覺得秦朝其實是周朝過渡到漢朝的一個大統一的一個階段,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爲漢朝的建立打下來基礎,不破不立,在制度在權力的重建做出了自己的進步貢獻。失敗不在制度在於統治的殘暴和亂世用重典太平用平衡沒做好。而漢武帝中興,也是王莽變法後使社會制度體會到了一種新的嘗試,雖然失敗了,但也爲漢武帝中興打下了一定基礎。隋朝雖然糜爛不堪,但是它也爲了唐朝的繁華打下了基礎。可以看出,急功近利不是歷史的主流,穩紮穩打畢幾世爲一功纔是一個王朝穩定的基礎。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魏國戰略決策的失誤,魏國霸業,在於三晉一體,也就是說,魏國能獨霸,少不了趙、韓兩國的支持。魏國不會和齊國或楚國結盟,原因便是趙、韓弱,齊、楚強,對於魏國霸業,能構成威脅的便是齊、楚兩國,魏國只能聯合趙、韓,以抑制齊、楚兩國。但不幸的是,魏國君臣,想先統一三晉,然後與其他國家爭鋒,可無論是攻趙、攻韓,只會白白損耗三晉自身勢力,反而給其他國家可乘之機,齊國兩次救援,大程度損耗了魏國主力,在加上秦國又趁火打劫,魏國獨霸的局面徹底終結,魏國也一蹶不振。其實魏國國策,應該聯合趙、韓,而不是統一三晉,先用趙、韓兩國打擊齊、楚兩國,逐步蠶食齊、楚兩國,在次期間,與趙、韓交好,抑制秦國東出之路。

戰國時期魏國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跟商鞅有什麼關係? 第2張

三家分晉初,魏趙韓三家報團取暖,一致對外,使得其他國家不敢與之爭鋒,但是,經過李悝變法,魏國迅速崛起,率先稱王,其實力已然有爭天下之資,麾下魏武卒所向披靡,但河西之戰後,魏國太嬌縱了,不在把秦國看在眼裏,也漸漸怠慢了韓趙兩國,一心只想與齊楚爭霸。而遷都後的大梁,四周無險可守,四戰之地,沒有了戰略緩衝。假使河西之戰後,趁機滅了秦國,不遷都,以安邑爲中心,整合河東河西,遠交近攻,將韓趙兩國逐步蠶食,將來必定有一番大作爲。

秦國的關中之地是鄭國渠後開始肥沃的,河套之地天然沃野,魏國四戰之地,策略上最優方案是佔領關中之地,如此便有了真正的後方,而不是四面守國。打秦國如果鯨吞別人必來干涉,必須是逐年蠶食進而吞併,爲了達成蠶食,需要聯合三晉,自己向西蠶食秦國,向東向南的土地可以適當讓給韓趙,以穩定聯盟,等到吞併秦國的時候,便可以按照秦國後面的劇本來演,取巴蜀之地,平定義渠,進而聯合齊楚蠶食趙韓,因爲之前三晉搶的土地都分給趙韓了,這時候齊楚肯定願意幫忙,在趙韓吃完之後,三大糧倉、趙之騎兵、韓之武庫都歸於魏國,隨着時間推移,魏國經濟和軍事會越來越強。當然,這些前提都是,魏國必須變法率先完成封建化,封建地主打敗奴隸貴族纔是戰國的主旋律。

戰國時期魏國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跟商鞅有什麼關係? 第3張

有意思的是商鞅還給魏國下了絆,桂陵之戰後,魏國還是最強,秦國關門變法,比較惹人注目的就是韓國申不害也在變法,而且成績很不錯。這個時候商鞅搞了個列國會盟相王,尊魏惠王爲盟主。魏、秦、趙、燕、楚都去了。齊國前些年纔在桂陵打了魏國,肯定不會去湊熱鬧當小弟。但是韓國不知道什麼原因居然也沒去,臥榻之側一隻菜鳥這麼不給面子,魏惠王當然不爽,於是再次興兵攻韓,這一下引出了馬陵之戰。魏國慘敗龐涓身死;申不害變法中夭,韓國一蹶不振;齊魏結了死仇,魏國即便後面想再幹點什麼,也必須留下一隻手防備齊國,商鞅真是一石三鳥啊!

而且魏國統治階層思想還停留在春秋初期,還沒有一統的想法,還是稱霸想法爲主,世道變了,魏國還沒看出來,都白忙活了。從春秋到戰國最大的區別就是打贏的一方可以完全吃掉對方,魏國卻還在按老的遊戲規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