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商君書農戰》:商鞅強調重視農耕纔是治國的根本

《商君書農戰》:商鞅強調重視農耕纔是治國的根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需要在戰國那個大環境下來進行討論,農業社會,戰火連綿,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纔有了《農戰》一篇,確定治國之要。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一句概括了全篇的精髓。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如何發展農耕來使得民得溫飽,國家強大,是第一要務;如何防止他國侵略,開疆拓土,是第二要務。對於當時的君主來說,做好這兩點纔是最爲重要的,其他的都要爲這兩個根本讓路。這就是治國之要。

《商君書農戰》:商鞅強調重視農耕纔是治國的根本

對於當時各國君主治國的方式的論述,稍加整理。“今爲國者多無要。朝廷之言治也,紛紛焉務相易也。是以其君惛於說,其官亂於言,其民惰而不農。故其境內之民,皆化而好辯、樂學,事商賈,爲技藝,避農戰。……夫農者寡而遊食者衆,故其國貧危。”以當時的情勢而論,都是實實在在的大實話。當時的生產力相當地下,民衆的溫飽尚未解決,民衆連飯都吃不飽,自然也不肯爲國死戰。

同時將商人、手工業者、遊學詭辯之士比作危害農作物的“螟、螣、蚼蠋”等害蟲,當時的防災措施很差,一旦發生這些災害,可能導致民衆數年都吃不飽,而大量的遊民所消耗的糧食,其危害遠遠要比自然災害更爲嚴重,從而導致國家貧困、陷入危難。一旦國家陷入貧窮,其他諸侯國便會乘此機會,侵佔土地人口,加速國家的滅亡,所以重視農耕纔是治國的根本。

特別強調的是遊學詭辯之士的危害,但是核心思想仍然在於兩點:一是遊學詭辯之士憑三寸不爛之舌獲取官爵,會對法治和民衆的農戰決心產生極大的干擾,所以需要杜絕;二是這類人對國力的增加並無益處,反而會大量消耗糧食資源,削弱國力,所以也要限制。

儘管從現代的角度去看有愚昧民衆、扼殺文化的嫌疑,但是在生存尚不能保證的當時,鼓勵這類人的發展,只是富裕了這一小撥人,而對於廣大民衆來說毫無裨益,對國家也毫無裨益。

對外戰爭是那個大爭之世的生存法則,所以在文中並沒有過多論述,通過鼓勵戰爭,維護民衆豐衣足食的生活,向外擴展疆土,以戰止戰而達到“王天下”的目的,徹底結束以及持續數百年的兼併戰爭,也是弦外之音。

《商君書農戰》:商鞅強調重視農耕纔是治國的根本 第2張

通過對當時各國君主治國方式的分析,商君總結爲“今爲國者多無要”,也就是沒有抓住重點。要想治理好國家,抓住核心的重點才能綱舉目張、舉重若輕。而這個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鑑意義。與其拆了東牆補西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倒不如認真細緻的研究好今天的社會民衆的根本需求和國際環境要求我們具備怎樣的實力來確保民衆的安居樂業,纔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最爲有意義的一個論點是:“善爲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這句話中的偷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偷懶懈怠,另一種是竊取剝奪。而兩種意思都有體現,第一種意思是居安思危,儘管倉廩殷實,也不能偷懶懈怠,而需要持續努力來保持這種狀態,不能因爲生活富裕了便縱情享樂、偷懶懈怠,導致重回貧窮,是極其積極的,放在今天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第二種則是強調對民衆利益的保護,儘管民衆富庶了,家中倉廩殷實,也不能巧取豪奪他們的勞動果實,這一點是通過《墾令》中的一稅制來確保的,稅收條文全國統一,明明白白的下發各級官署並告知民衆,這樣就杜絕了官吏惡意加徵賦稅來損害農民的利益。只有民衆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民衆對國家纔會堅決擁護,而對一切來犯之敵堅決回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