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了農民起義?爲何這樣說?

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了農民起義?爲何這樣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漢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先從根子上說起。漢武帝重農抑商,想要阻止土地兼併,但土地兼併非但沒被治住,反而更嚴重了。西漢倒數第二任皇帝,也就是漢成帝在位的時候,有一位名叫陳湯的大臣向皇帝上書,說現在關東地區有錢人越來越多了,他們都大量兼併土地,還驅使老百姓爲他們幹活。你看,重農抑商反而加劇了土地兼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豪強們經營工商業遇上了障礙,他們也就開始找別的財路。當時的土地稅比商業稅要低得多,投資土地的風險也遠遠小於投資工商業。司馬遷就曾經用八個字來形容當時的豪強,叫“以末致財,以本守之”。“末”就是工商業,“本”就是農業,這八個字的意思是,靠工商業賺錢,再用這錢來投資土地。

豪強們把農民的土地買過來,改建成莊園,還會在莊園裏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生產。西漢末年在南陽郡有一個叫樊重的豪強,是當時數得上的大莊園主。樊重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外祖父。史書上說,樊重的莊園佔地三百多頃,裏面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設施,種植的農作物包括糧食、水果、桑樹,還挖了魚塘養魚,甚至還有草場,用來放牧牛羊,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了農民起義?爲何這樣說?

農民把地賣給了豪強,很多就變成了豪強的勞動力。你可能會覺得,這些農民成天被豪強剝削,應該會成爲起義的主力吧?歷史學家漆俠根據《漢書》中的記載,把兩漢時期的農民起義全部整理了出來,結果發現,漢代的豪強主要分佈在長安、洛陽附近地區,但這一地區很少發生農民起義。因爲農民依附豪強,總歸有口飯吃。而且這一地區的商業雖然受到了打擊,但仍比邊遠地區要發達。不少農民還可以發展一點副業,或者乾脆去城裏找點活幹,不會活不下去。反倒是很少有豪強活動的河北北部、山東東部以及安徽、湖北等地,成爲農民起義的主要策源地。這又是爲什麼呢?

這背後的學問可就大了。農民把地賣給豪強以後,並不是全都賣身給了豪強。還有的不願意聽人使喚,就移民到更偏遠的地方去,開墾新的土地。在漢代,河北、山東以及長江以南的廣闊土地,都還有很多沒有開墾,這就成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著名歷史學家勞幹曾經根據《漢書》和《後漢書》裏的人口數據指出,漢代人口變化最明顯的地區是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

這一地區的人口在西漢末年只佔全國人口的2%左右,到了東漢中期,這一地區的人口已經佔到了全國人口的15%。這主要是移民帶來的成果。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中國南方很可能還有大批移民沒有統計進來,因爲這些人爲了躲避政府的稅收和勞役,一頭躲進了深山老林,也就不會出現在政府的戶口簿上了。

大規模的移民帶來一個問題,新移民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質量很差,抗風險能力很弱。商業又不發達,農民發展不了什麼副業,只能種田。一旦遇上天災,糧食歉收,農民就有可能活不下去。而且這些地方天高皇帝遠,地方官更容易胡作非爲,農民會受到更多的壓迫。有一句俗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雖然帶有地域歧視的色彩,背後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一個地區的人民如果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確實更容易選擇反抗。

在移民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移民們選出了自己的領袖。你想,移民到一個新的地方,要面臨多少問題。光是購買農具,開墾土地,就需要一大筆錢。一般的農戶出不起這筆錢,這時就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幾戶人家組織起來,這樣才能生活下去。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在組織的過程中,就自然會產生領袖。

《三國志》經常出現一個詞叫“宗帥”,宗族的宗,元帥的帥。在漢獻帝建安三年,還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淮南地區的軍閥袁術想要討伐佔據江東的孫策,就偷偷聯絡了孫策地盤上一個名叫祖郎的人,約他一起出兵。這個祖郎就是丹陽地區的宗帥,丹陽就是今天的安徽宣城地區。你看,宗帥的力量之大,已經引起了軍閥的重視。那宗帥到底是什麼人呢?其實就是移民們的領袖。

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了農民起義?爲何這樣說? 第2張

總之,在新移民地區,生產設施比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爲,老百姓還擁有自己的領袖,爆發一場農民起義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都具備了。一旦遇上天災,這些地區就可能出亂子。前面提到,漢代的農民起義集中分佈在今天的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等地,這些地區剛好是前面提到的移民目的地。可見,發動起義的主要就是這些移民。

在西漢末年,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赤眉起義”,這其實是兩場起義的合稱。綠林起義發生在湖北地區,起義軍佔領了綠林山,所以被稱爲“綠林軍”。後世就把佔山爲王的英雄豪傑稱爲“綠林好漢”。綠林起義的起因是當時發生了饑荒,當地有兩個姓王的兄弟,老大叫王匡,老二叫王鳳。兩兄弟在當地本來就很有威望,經常爲人調解矛盾,於是被推爲領袖。你看,無論是地點、起因,還是領袖,這場起義完全符合前面說的幾個特徵。

我們再來看赤眉起義。赤眉起義發生在山東沿海地區,起義軍把眉毛塗成紅色,所以被稱爲“赤眉軍”。赤眉起義的起因也是饑荒,當時山東地區發生了連年的乾旱和蝗災,老百姓連草根樹皮都吃不上了,只有揭竿而起。赤眉起義的領袖叫樊崇,史書上記載他平時喜歡打抱不平,窮苦百姓都很擁護他。你看,赤眉起義和前面說的幾個特徵也是吻合的。

其實,不只是漢代,後世很多農民起義也符合這些特徵。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起因是旱災和饑荒,爆發地點是山東地區,起義軍領袖黃巢是一個鹽商的兒子,在當地百姓中很有威望。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起因是連年的自然災害,爆發地點是偏遠的廣西地區,領導起義的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在當地傳播拜上帝教,吸引了大批民衆。你看,農民起義的劇本,是不是都差不多?

重農抑商加劇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引發大規模移民。新移民地區抗風險能力很弱,官員又容易胡作非爲,一旦遇上天災,就可能爆發起義。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