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末農民起義爲何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哪些原因導致的?

明末農民起義爲何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明末農民軍起義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歷史的時針此刻被撥回到大明崇禎13年,這一年是明末農民軍大發展的一年,大明疆域內各路農民軍如雨後春筍一般興起,並形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而僅僅4年之後,這些農民軍就斷送了大明王朝。

那麼,“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的“硬漢”大明,究竟亡於誰手呢?其原因又是什麼?

說起明末歷史,有一個話題自然繞不開:農民軍起義。以崇禎13年來看,湖北、陝西、四川的交界地帶是“闖王”李自成的活動範圍。

其實,崇禎政府前期對於李自成的圍剿是十分有效的,崇禎11年的時候,李自成一度被打的丟盔卸甲,只能帶着少數人馬躲藏在商洛山一帶,打起了遊擊,雖然後世流傳的闖王商洛18騎應該是謠傳,但是粗略估計李自成的人數應該不過千人,而另一巨頭張獻忠則活躍在湖北、四川的交界地帶。

明末農民起義爲何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哪些原因導致的?

張獻忠爲人反覆,於崇禎11年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又於12年再次反叛,後見李自成做大,又接受李自成的封賞,而後再次反叛李自成自立,屬於不折不扣的“二五仔”,除去這兩股明末最大的農民軍勢力,還有盤踞在豫東南、皖北的小袁營,南直隸一帶的革左五營等等。

那麼,爲什麼農民軍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呢?

究其原因,是明朝的財政出了大問題,而這個問題的一大根源,就是藩王制度。單單河南一省就有7家藩王,全國更是有幾萬個藩王要靠國家財政供養,而同年河南大饑荒,甚至達到了易子互食的地步,朝廷爲應付西北農民軍、遼東滿清以及政府正常財政運轉,依舊變本加厲地向百姓徵繳:遼餉、練餉、剿餉,百姓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得造反。

崇禎13年,李自成捲土重來,從湖北入河南,3個月就聚集了數萬人,並打出了“不殺平民,只殺官”的旗號,一路高歌凱旋,很快就席捲了河南大部,幷包圍了洛陽,而明朝的各路藩王飽受皇家恩澤,此時卻還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的兵部尚書呂維祺建議福王拿出一部分錢財補貼軍餉,卻遭到福王拒絕。

沒有糧餉,守城明軍無心作戰,稍作抵抗即向農民軍投降,城破,福王被殺,世子朱由崧逃脫,也就是後來的弘光帝,而李自成則用福王的財寶繼續拉攏人心,擴充實力。同是繼續進取開封,而反觀開封的周王則比福王強了不知道多少個level(級別),周王搬出全部財寶,犒賞守城軍民,李自成久攻不下只能撤退,並且被守城士兵射中左眼,治癒無效從此失明。

明末農民起義爲何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撤退後的李自成再次開始了游擊戰術,攻城、平城、棄城。所謂平城就是農民軍每攻下一城,則拆毀城牆,這樣即使明軍奪回城池,在很短時間內也無法組織強有力的防禦,這也體現出李自成此時的無奈,此時的農民軍還不具備固守的能力,只能繼續遊擊,一邊劫掠城池,一邊沿途收攏起義農民,壯大實力。

李自成部沿棗陽、隨州南下,直奔承天,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恐承天祖陵有失,急率總兵賀人龍馳援承天,李自成聽聞後立刻率軍返回河南,傅宗龍則率兵在後緊追不捨,此時李自成屯兵項城,將精銳埋伏在密林之中,並派出一隊人馬假裝移師汝寧,明軍以爲農民軍敗退,於是放鬆警惕,開始散入附近村落搜刮糧草,李自成突然發動進攻,明軍大敗,賀人龍逃跑,傅宗龍被俘後被殺害。

明末農民起義爲何在崇禎13年蜂擁而起?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3張

而項城一戰則是李自成軍事實力的轉折點,此戰之前。李自成部主要是流民,即使是經過河南地區一系列戰爭,稱得上精兵的也只有幾千人而已,而經過項城一戰,農民軍不僅繳獲了明軍大量的甲冑武器,更收編了傅宗龍軍隊中的精銳士兵,李自成部開始走上正規化部隊的道路。

項城之戰不僅是李自成部的轉折點,也反映了明軍圍剿農民軍的大環境:即疲於奔命,被農民軍“靈活的走位”秀得團團轉,只能投入更多的官軍圍剿,越圍剿財政越吃緊,越吃緊越發變本加厲的壓榨百姓,導致農民軍越剿越多,越剿越強,最後形成了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