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爲什麼發起點在陝西?

解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爲什麼發起點在陝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認爲農民起義無非是官逼民反造成的,但是在明末不單單是這樣(事實上,任何的動亂都有其深層的因素,而不單單是腐敗和道德淪喪所能簡單概括的)。長期的原因還要追述到陝西地區貿易的衰落。專制王朝腐敗無能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是一樣的,唯一興亡的關鍵是:財政制度與實際脫節。王朝無法全面改革,導致全盤失敗。

陝西是一個半農半牧的地區,缺乏對外貿易物資(如絲綢,茶葉,陶瓷等等)。而農業生產也只能維持部分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陝西在明朝前中期卻擁有絕對的對外陸上貿易口岸的優勢地位,貿易主要是以茶葉換取馬匹(所謂的“茶馬貿易”,因爲茶葉是西北遊牧民族的生活必須物資)。貿易流程來說:就是四川,湖廣地區的茶葉經過販運到陝西地區集中,然後在邊境管理官員監控下進行互市交易,以換取牲畜(主要是馬匹)和金銀等貴金屬;貿易必定要使得服務業跟進,也就是說很多金銀等會被當地服務業(如錢莊,餐飲,住宿等等)所吸納。這樣的財政或者是民間收入又可以使得陝西買進東南中國的糧食等以補充本地生產的不足。另外的,明初推行的軍屯衛所制度。軍事後勤上,軍隊也通過這個貿易解決軍馬和糧食補給問題。可以說,該經濟模式彌補了中國境內東南富西北貧的不均衡局面,形成一個南北循環的經濟體系。

但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一方面是北半球氣候週期性變冷,導致北方中國,特別是西北地區的乾旱,破壞農業生產;更惡劣的情況是西北少數民族:蒙古瓦剌部以及青藏青海地區衰弱導致了茶葉貿易無法繼續維持的境地(氣候造成馬匹,牲畜的產量降低,而且長期的貿易逆差導致西北部族缺乏能夠交易的貴金屬)。另外的則是產茶地區的變化,由於貿易下降,劣質茶葉生產的利潤已不可取,導致茶葉莊園的劣質茶葉生產的敗落,轉向國內的優質茶葉生產則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各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陝西爲代表的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狀況急劇惡化,長期則造成百業蕭條,軍隊戰鬥力下降的狀況。 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新航路的開闢也開始作用於傳統的貿易路線,打擊了西北貿易。

解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爲什麼發起點在陝西?

而對中國不幸的是:東北地區滿族也在這個時代崛起,明帝國和滿族開始了長期的戰爭。這個戰爭繼續耗費着明政府的龐大但是分散的資源,從而使得政府不但不能對災害做出應對,更是把原有的經濟財政制度的基礎壓垮臺了。增加戰爭稅捐的臨時措施,是徵收平行稅而非累進性稅收(窮人和富人一樣的負擔)和附加人頭稅(將帝國政府的財政來源強加於龐大的貧困人口,而富人則所受影響不大,這樣的辦法,可以想像因爲稅收增加的額度也是低的,太高了平民無法承擔,所以增加的收入不高,但是卻使得窮困的民衆覺得難以接受,雖然額度不大,但是種類很多,甚至有誇張到幾十種之多的)。而且爲了增加稅收也荒廢了地方政府的其他行政行爲(不同種類的稅收要不斷的派人跑村莊,已經不可能使得基層政府有時間去做其他公共事業了),僵化的體制和行政作風進一步加劇了災難的擴大。另外方面,明朝以來陝西人口漸進增加,土地畢竟有限,所以很大一部分人從事所謂的貿易服務或者遷移,但是這個時期其中一大部分由於原先的從事貿易以及服務行業因爲貿易衰落而放棄(但是他們早已把土地典當出售,丟棄原有的從事土地生產)而季節災害的加劇也導致從事農業的收益破滅,爲了生活,土地也一樣被捨棄典當。一方面有很大部分人成爲無業流民,而另外的是土地的集中兼併,也導致了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各方面的原因加起來,點燃了起義的烽火。

自然,人爲,經濟財政體制僵化,官員思想保守,戰爭會集了一場顛覆帝國的動亂。很多人認爲是明朝官員腐敗的原因,但是我認爲是否定的,腐敗無論何時都有存在。爲什麼後來的滿清在接手後任用了龐大的明朝漢族文官集團,並沒有走明朝的覆亡之路。一方面,戰亂導致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從而達到了陝西地區的土地可承載限度,另外的是戰爭結束後,附加稅收的廢除,雍正的"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從而使得稅收更合理化,而東北地區的金銀已不需要運送,使得財富南流,促進了東南地區的經濟繁榮;僵化的體制和辦事方式得到修正。無論怎麼說,陝西以後再也沒辦法恢復貿易地位,取代它的山西"晉商"走上了歷史舞臺。

當年明朝崩潰不單是陝西一部分的原因造成的,總體來說,是帝國財政已經無法正常運轉,制度僵化造成的。若茶葉貿易衰落打斷了西北地區的經濟脊樑,那麼鹽引制度(食鹽貿易走私猖獗,鹽引制度支撐着東南經濟和北方國防的循環)的崩潰則造成了北方邊疆,特別是東北地區的衰敗,南方經濟和北方經濟脫節,南北差距加大造成了財富以及生產的南移,從而從內部使得國家走向滅亡深淵。 當然強制性的財政輸出並不能拯救局勢。明帝國爲了遼東戰爭通過白銀北運發放軍餉,支持軍事機器的運轉,但是卻犯了大忌。一方面,龐大的金銀無法就地購買物資裝備,反而導致地區性通貨膨脹。因爲畢竟遼東地區生產物資不可能短期內增長迅速。濫收稅收也導致了南方銀根從緊(特別是爆發江南抵制稅收),從而使得政府財政加速崩潰,前景更加暗淡。直到袁崇煥上臺後,積極恢復遼東生產,開放民屯,軍屯,才使得局勢平穩。袁崇煥建築邊疆防禦體系,恢復遼西經濟生產似乎本笨,實際上卻容易生聚人口,減少中央對東南的壓力,雖然不能打擊後金,但是抵擋已經足夠,其留下的遼西生產軍事基地也使得明朝延續了一段時間(事實上,終後金兩代雄主都無法用戰爭摧毀遼西防禦體系)。

所以明朝的滅亡,不是國家不強,也不是戰將不猛,終其滅亡,國家富裕而國用不足(事實上,從戚繼光平倭組建私人軍隊開始已經表明明朝的財政機制對付軍事行動已經僵硬。而滿清承繼了明朝的體制,隨着八旗的沒落後,其軍事能力就差了,特別是近代以後淮,湘軍事集團都以地方崛起就不足爲怪了。)宋朝的滅亡在於軍事無能,但是財政能力不錯,終能守住東南半壁,甚至抵抗蒙古達半世紀,而明朝則缺乏財政能力,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到後期鄭成功利用貿易,才組織的像樣的抵抗。

明朝的滅亡就是太過以宋朝滅亡爲鑑,在財政上徹底改變了宋朝財政辦法,反其道而行之。這樣不但造成了大規模對外戰爭很難,連對內的水利建設和公共工程的進步也很難,所以朱元璋宣佈永不對外征伐,而北方經濟也沒有恢復(北方現代仍然在糧食生產上佔主要地位,而明時期,北方大地產下,水利投資不足,也導致人口不足,農業生產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