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峯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後才作。在已天爲大的原始社會,君王意識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國舉兵討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徑,伯夷叔齊因此對此事件極爲抨擊。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圖(網絡圖)

  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以遺臣自居,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糧,二人隱居於首陽山,終日採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在商周時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侷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爲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儒學影響的中國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齊的典故是被衆多文人學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將相階層中也是經典之學,在這其中被賦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強化集權力量。

  但若放置現今,如此固執己見、恪守陳規的做法,委實不符合歷史進程中優勝略汰的步履,這樣看兩個人的眼光的確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識時務。

  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

  伯夷叔齊本爲商朝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原本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最終卻落得采薇而食,餓死山中的下場,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使伯夷叔齊二人恪守仁義禮節,寧死不屈呢?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第2張

  伯夷叔齊圖片(網絡圖)

  商周時期,孤竹君爲商朝附屬小國的君王,在他臨終前,卻不理會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禮制,執意將王位傳於庶子叔齊,而叔齊與伯夷兄弟兩性情相投,從小極爲尊崇禮制,恪守仁義,叔齊認爲此舉與古法不合,在其父去世後,決意推辭繼承王位,並且執意推舉其兄長伯夷繼承。

  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願看到叔齊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遠走他鄉,叔齊得知後,便執意追尋伯夷而去,二人相遇後,便相約不再回歸故里,投奔周國。然而事實並未像兄弟兩所想象的那樣風平浪靜,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齊眼裏,附屬國攻打君主國,以下犯上,視爲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卻無力勸解,周國攻打商朝,勢如破竹,兩軍相殘,民不聊生,戰爭所帶來的傷亡是伯夷叔齊二人極爲不忍,奔走於權勢之間,只求能早日將這戰爭終止。

  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糧食,二人隱居於首陽山,終日採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對伯夷叔齊的評價

  古代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極高,他們是備受先賢盛讚、品格高尚的隱士高人。他們的高風亮節被《論語》、《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讚揚。太史公司馬遷把他們放在列傳之首,加以褒揚。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第3張

  伯夷叔齊勸解武王圖(網絡圖)

  但將伯夷叔齊的事蹟放置今日,並加以評頭論足,會有很多以當世思想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會認爲伯夷叔齊正是恪守陳規、不懂變通的教條主義者,是老古董,在歷史進程中是要被時代所淘汰的。不過正因爲我們與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自君王到臣子學士皆視伯夷叔齊爲思想最高標準的理由,正是因爲伯夷叔齊的思想符合了當世社會制度。

  把伯夷、叔齊上升到“餓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們成爲忠孝道德觀的典範,更有利於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格遵守社會統治秩序,保證統治者牢牢把握政權。春秋戰國期間,各國王侯爲爭王位,爭霸權而發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層出不窮;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社會也就平安無事了。因此,伯夷、叔齊的結局很可能是諸子百家爲說教諸侯,減少紛爭,而加以發揮利用的素材。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太史公司馬遷把伯夷叔齊放在列傳之首,足見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的褒獎之意之高。衆所周知,《史記》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被載入《史記》的人都是代表着當世時代特徵的領袖人物,具有其獨有的精神高度與特點,而伯夷叔齊的身份僅爲商朝的貴族,便享有如此殊榮,細細想來,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足以思考一番。

爲何後世稱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第4張

  伯夷叔齊圖(網絡圖)

  《史記》記述: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後,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爲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並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爲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又符合長幼尊卑秩序,便執意離開孤竹國,追隨兄長伯夷而去。

  之後又發生了武王攻伐商紂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爲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爲生,堅決不食周粟。

  以上兩件事蹟表明了伯夷叔齊是維護封建社會規章制度的守門人,從他們身上所散發的正是維護封建大廈最爲有用的思想禁錮,有利於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格遵守社會統治秩序,保證統治者牢牢把握政權。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爭霸權而發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也會大量減少了,如此一來,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這一疑問,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