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魏延如果還活着,蜀漢的結局會怎樣呢?

魏延如果還活着,蜀漢的結局會怎樣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是劉備和諸葛亮着力培養的將領,魏延如果還活着,蜀漢的結果會怎樣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事實上,魏延可以是一員大將,但絕不可以做統帥,他如果活着,蜀漢照樣滅亡。

魏延在歷史上第一次出場,是在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帶着部衆開始跟隨劉備,在與漢中張魯的戰爭中立下戰功。後來,劉備與劉璋決裂,魏延又在佔領廣漢郡的戰爭中立下戰功,因此被封爲牙門將軍。

兩年後,魏延又跟隨劉備,諸葛亮和張飛等人攻佔成都,再次立下汗馬功勞。

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準備將治所遷往成都,這樣就需要留一員大將鎮守漢中,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爲,劉備的兩個兄弟,關羽已經鎮守荊州,張飛就應該鎮守漢中,就連張飛也覺得非自己莫屬。但令人意外的是,劉備並沒有任命張飛爲漢中守將,而是讓魏延擔任漢中都督和漢中太守,並將他從牙門將軍提拔爲鎮遠將軍。

當時大臣們都爲此感到驚訝,他們很疑惑劉備爲何會直接忽視張飛,讓魏延這個資歷尚淺的人去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劉備見大家對此非常疑惑,就在一次宴席上問魏延,我讓你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你有什麼要對我說的嗎?

魏延也瞭解很多人對他有看法,他必須表個態讓劉備放心,便說,如果曹操傾巢出動攻打漢中,我願意爲大王抵擋住他;如果只是一個將軍率領十萬大軍來襲,我願意爲大王消滅他!

不得不說,魏延這話說得很有水平,也很對劉備的胃口。

魏延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敵人太多太強,他就以防守爲主,不能把漢中給弄丟了;但魏延又擔心劉備會覺得他不能打,就又說如果是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他可以搞定。

總結起來就是,魏延在向劉備說明自己能攻能守,會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是非常符合擔任漢中守將的。

劉備聽完魏延的話,果然十分高興,於是放心讓魏延去上任了。

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而事實也證明,劉備的眼光還是不錯的,從219年魏延去漢中,到234年魏延被殺,漢中巋然不動,一直掌握在蜀漢手中。

因爲在漢中幹得不錯,所以221年劉備稱帝的時候,就封魏延爲鎮北將軍,成爲四鎮將軍之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

劉備這麼看重魏延,諸葛亮又是怎麼對他的呢?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以託孤大臣的身份治理蜀漢,魏延則被封爲都亭侯。等到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魏延開始受到重用,擔任丞相府司馬。

魏延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他每次參加北伐,都要求諸葛亮給他一支萬人部隊,他會另走一路去攻打關中,最後在潼關與諸葛亮匯合。

就比如說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對諸葛亮說,他認爲長安守將夏侯楙膽子小,還胸無謀略,他請求諸葛亮讓他帶兵走子午谷直取長安,夏侯楙必定棄城而逃。

魏延的話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這也符合他“雄豪”的性格特質。但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魏延這種做法十分冒進,難度非常大,而且他就是拿下了長安,能不能守得住還是個問題。但在諸葛亮的詞典裏,就沒有冒險這個詞,因爲他瞭解蜀漢經不起大的損失,一旦魏延遭受失敗,那麼打擊將會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幾次拒絕了魏延的請求。

面對諸葛亮的不斷拒絕,性格高傲的魏延就十分不滿,他甚至說諸葛亮膽怯,不能人盡其才。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也就是說,在魏延眼裏,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只有他的做法纔是對的,因爲以前韓信就是這麼做的,而且取得了成功。我們拋開對錯不談,魏延這種目中無人的態度,就註定他無法成爲一位合格的統帥。

並且,魏延的缺點還不止於此,史書中說魏延雖然勇猛過人,善養士卒,但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芒。事實也確實如此,魏延的脾氣很不好,沉不住氣,遇到啥事就喜歡口吐蓮花,而不是冷靜沉着地處理問題,因此在軍中人緣很差,很多人對他都不服氣,只不過敢怒不敢言。

縱觀我國曆史,沒有一個像魏延這種性格的人最後以統帥的身份成就大事業,也沒有人一個統帥喜歡重用他這樣的人。

魏延如果還活着,蜀漢的結局會怎樣呢?

但實際情況是,諸葛亮就很欣賞魏延,並且委以重任,這是爲何?

因爲諸葛亮的一貫風格就是用人用其賢,魏延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諸葛亮相信自己可以用好,只不過他沒有猜中結尾罷了。

據記載,魏延性格囂張跋扈,楊儀就很不買他的賬,他們雖然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彼此之間的關係卻非常差。

諸葛亮的處理辦法其實並不好,他欣賞兩人的才華,不願意偏袒任何一方,結果造成兩人關係更差,諸葛亮去世之後兩人還爆發了血戰,魏延最終被楊儀殺死。魏延和楊儀的關係就是一顆雷,但是沒有引起諸葛亮的重視,他將兩人都提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以至於兩人都覺得自己纔是諸葛亮的繼承人。

到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已經是前鋒了,諸葛亮對他賦予厚望,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實現北伐的成功。但不幸的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生了重病,他開始爲自己安排後事,寫了封信派人送去交給劉禪,說楊儀性格急躁而且狹隘,不能委以重任,應該讓蔣琬接替自己。

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在信中壓根就沒提魏延,這也意味着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讓魏延接替自己。

不過,因爲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以至於包括魏延自己在內的一些人,都認爲魏延纔是諸葛亮的最佳接替者。

魏延如果還活着,蜀漢的結局會怎樣呢? 第2張

但實際情況是,諸葛亮在安排大軍撤退的時候,只是找來了楊儀,費禕和姜維等人前去商議,根本就沒請魏延。

並且,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大軍返回,魏延則被他安排去斷後。諸葛亮的這個安排有其合理性,畢竟魏延是當時軍中爲數不多的扛把子,讓他斷後比較安全。

如果魏延是個有大局觀的人,他就會服從安排,但當楊儀派人去告知他斷後的時候,他的表現得極爲抗拒,說什麼丞相雖然死了,但還有他呢,怎麼能因爲一個人的去世而停止北伐呢?

這還沒完,魏延還說自己是諸葛亮看重的人,怎麼可能聽楊儀擺佈呢?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最後魏延不但拒絕斷後,還率領部衆趕到楊儀前面,將橋樑道路都給摧毀了,楊儀率領的大軍因此寸步難行。

好在諸葛亮臨死前擔心魏延不願意去斷後,就安排了姜維在魏延後面伺機而動,司馬懿大軍追趕而來,被姜維拼死擊退,要不然被困住的楊儀大軍就要給魏延給坑慘了。

不得不說,魏延的做法證明他並不可靠,他爲了一己私利和個人恩怨,竟然不顧整個國家大軍的安危,着實可恨。

但這還沒完,楊儀和魏延就相互彈劾對方謀反,後來楊儀決定剷除魏延,就派遣王平去攻打魏延,結果王平用計策擊敗了魏延,魏延只帶着幾個兒子逃往漢中。

魏延向來以善戰而聞名,特別是在230年曹魏三路大軍攻打漢中,魏延出奇兵攻打曹魏涼州地區,取得大勝,反逼曹魏大軍退兵,這可以說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峯了。

但是,當魏延在遭遇王平攻打的時候,很容易就被擊敗,不是他不能打,而是他的做法太過愚蠢。

據記載,當時魏延與王平對戰,王平就心生一計,對魏延將士喊話說,丞相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能敢這麼做呢?

魏延手下將士聽了王平的話,都覺得魏延沒有道義,竟然斷自己人的後路,這不是忠臣該做的事,於是作鳥獸散,魏延就這樣失敗了。

魏延如果能想到道義這一層,或許他還有點當統帥的潛質,但事實證明他僅僅只是勇猛過人罷了,而且還是個自私自利之人,當一名將軍已經是他極限了。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爲用命,軍皆散。魏延逃到漢中之後,楊儀又讓馬岱去追擊,最後將其殺死,並滅其三族。好了,分析完魏延不可成爲統帥,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他如果只是一名將軍,有能力阻止蜀漢滅亡嗎。

答案是也不能。

魏延死後,楊儀覺得自己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會是諸葛亮唯一的繼承人,但當他回到成都去之後,劉禪不但宣佈蔣琬擔任尚書令,還讓楊儀養老去了。楊儀並不服氣,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對蔣琬多有指責,還說劉禪的壞話,結果被劉禪給處死了。

在隨後將近二十年時間裏,蜀漢的主要策略是休養生息,很少跟曹魏發生激戰,也沒有發起大規模北伐。不得不說的是,魏延雖然有諸多缺點,但他是個堅定的北伐派,這也是他被諸葛亮所看重的原因之一。

如果魏延沒有被楊儀殺死,那麼他的日子也將不好過,這一點我們看看姜維憋屈了二十年纔有機會北伐就瞭解了。

蔣琬當權的時候,曾提出過一個策略,那就是走水路北伐,他還建造了大量戰船,但大臣們卻認爲,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因此,很多人都反對蔣琬走水路北伐,這其實並不是問題,走陸地北伐也行。蜀漢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支持北伐的人佔多數,因爲他們只想過安逸的生活,百姓們也不願意因爲戰爭而遭受磨難。

不過,蔣琬還沒有開始實施北伐,他就病死了,繼任的費禕更是個神仙人物,對北伐沒有半點興趣,甚至每天只上朝半天,其他時間都在飲酒作樂。

沒有了戰爭的羈絆,蜀漢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因此到姜維繼任費禕掌權的時候,北伐的時機再次成熟了。

如果魏延能夠活到姜維北伐,他或許有用武之地,但很遺憾,北伐是無法成功的,不是說魏延打仗能力不行,而是蜀漢自身有硬傷,那就是人口和土地實在是少了點。

荊州沒丟的時候,蜀漢的實力其實還不錯,但荊州丟失之後,蜀漢的兩隻臂膀就被斬斷了一隻,自保尚且吃力,北伐就是個夢。

關於這一點,姜維十一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說明,這好幾次北伐中,蜀漢暴露出了糧食不足和經不起人員消耗這兩大弊病,也就是蜀漢在人口和土地上的硬傷。

除此之外,蜀漢讓人才斷檔也是個大問題,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不只是說說的,現實確實如此,姜維只能獨自支撐。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蜀漢國內許多大臣都是投降派,他們不但不贊成北伐,甚至還主張投降曹魏,美其名日不忍心看到民不聊生

在姜維第十一次北伐之後,曹魏決定反擊了,於是就有了鍾會和鄧艾出兵伐蜀。

事實上,曹魏在蜀漢北伐的時候一直在防守,極少主動攻打蜀漢,這其實是非常正確的策略。

當曹魏自身發展得差不多的時候,就適時對蜀漢展開進攻,結果蜀漢根本無法抵擋,成都陷入絕境,劉禪最終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