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殺人魔王黃巢:黃巢殺人八百萬的傳說是真的嗎?

殺人魔王黃巢:黃巢殺人八百萬的傳說是真的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殺人魔王黃巢

多年來,歷史教科書上,說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推動歷史前進。黃巢是農民起義還是殺人惡魔?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起義”二字。所謂“起義”就是“仗義起兵”,是一種符含“義”的行爲,不是凡“起”就爲“義”。農民起義與盜匪、械鬥、兵變、民變有着本質區別。農民起義應該是起義的隊伍是農民組成,起義隊伍的首領是農民,起義的口號符合農民的願望,所作所爲符合農民的利益。如果不符合這些基本條件,就不能戴上“農民起義”的桂冠。那麼,作爲起事造反的黃巢是怎樣一個人呢?

黃巢是一個儒生,出身於一個靠販運私鹽暴利發財的富裕家庭,殷實的家底使得黃巢自小就有條件苦讀儒經以求晉身官場,卻屢次科舉均以落第告終。黃巢陡然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離開長安時扔下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殺氣騰騰的誓言。

黃巢回家做了幾天私鹽販子。唐代規定只准國營企業經營鹽,黃巢沒有經營鹽的許可證,結果他們的鹽巴被查封沒收了。他便散盡家產嘯聚山林投身“農民革命運動”去了。他們的造反,如果目的是在於推翻暴政、摧毀一箇舊王朝,建立一個能夠減輕農民痛苦,推行輕徭薄賦的新王朝,那當然可以稱爲起義。但是,他從起兵到敗死,一直沒有徹底推翻唐王朝的想法。從公元875年起兵到880年,前後五年間曾五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平均每年一次,一直到他自立皇帝。

殺人魔王黃巢:黃巢殺人八百萬的傳說是真的嗎?

黃巢極端的復仇心理也促使他在戰爭中對社會不加選擇地實施了破壞政策,879年,在攻佔廣州後製造屠城血案、劫掠財貨,屠殺回教徒、基督教徒、猶太人及平民共12萬人。公元880年攻陷長安,自立爲帝,但他從當上大齊皇帝的那一天起便沉溺在了掩耳盜鈴式的帝王夢中,整天沉浸在宮中,過着淫樂生活。在長安坐皇帝時有人題詩譏諷,因爲查不出作者索性把長安城中3000多無辜的儒生都砍了頭。黃巢稱帝后,士兵則如同明火執杖的強盜一般在長安街頭殺人越貨,爭搶美女,毆打平民,到處擾民。幾個月後,出現糧荒,長安城裏一片混亂。小股唐軍乘亂攻城,黃巢十分虛弱,立刻帶了少數隨從逃出城。唐軍進城之後,受到長安百姓的歡迎。黃巢到了城外定下神來,才發現入城唐軍人數很少,隨即反攻入城。重入長安的黃巢,對於百姓歡迎唐軍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屠城。將城中男丁殺戮殆盡,來了個“巢怒民迎王師,縱擊殺八萬人,血流於路可涉也,謂之洗城”,血洗長安城。這座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長安,人煙斷絕,成爲一座空城。後來唐廷借沙陀兵協助攻城,一萬多沙陀兵與黃巢十餘萬人對陣,黃巢一戰即潰,只好棄城逃跑。883年4月,黃巢逃出長安之時,下令縱火。這座周、秦以來一直作爲首都的古城,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當時世界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一炬成灰。從此,這座古城即與首都無緣。安史之亂,安祿山沒有毀掉長安,吐藩攻入長安,市區略有所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徹底毀掉長安的古往今來只有黃巢!

殺人魔王黃巢:黃巢殺人八百萬的傳說是真的嗎? 第2張

更爲殘忍的是,黃巢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裏,採用過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規模。其駭人聽聞的程度,既是中國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黃巢所過之地,百姓淨盡、赤地千里。《舊唐書》記載: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爲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並稱之爲“搗磨寨”。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黃巢拉起的隊伍,在行軍作戰中病死、餓死、戰死的總數至少在一百萬人以上。他帶進長安的幾十萬人,大部分是餓死的。在黃巢起兵時,中原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到了他敗死之時,這裏已是縱橫千里,全無人煙,一片焦土。後來,黃巢棄城逃跑到山東狼虎谷時,只剩下殘兵一千餘人,黃巢走投無路,衆叛親離,自殺身亡(一說被他外甥林言所殺)。

縱觀這位農民領袖大規模“吃人不吐骨頭”行徑,其野蠻,殘酷,恐怖,駭人聽聞,豈能給他冠以“起義領袖”來美化他。歷代農民鋌而走險,反抗強大的統治者,起義軍的頭目,無不殘忍野蠻,無不殺人無算。但是,像黃巢以人肉爲糧糗的惡行,絕非一般意義的戰場上的較量,而是人性滅絕的屠殺。黃巢起兵還引發了擁兵割據的藩鎮遍佈全國,此後就出現了五代十國的亂世。

十年間,黃巢走一路害一路,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老百姓永遠忘不了,流傳的一條諺語就足以說明老百姓對他的憤恨了:

“黃巢殺人八百萬——劫數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