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景泰病重,暗流始動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俘。九月,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擁立英宗弟郕(讀:chéng)王朱祁鈺爲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遙尊英宗爲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釋歸,被景泰帝幽禁於南宮。

世事難料,景泰八年,爲鞏固自己的權位而煞費苦心的景泰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一時間,大臣們手忙腳亂,因爲"儲位未定"。他們寄希望於皇上霍然痊癒,危機便可以暫時獲得緩解。

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順門問安,每次都是太監興安出來發佈消息,時日一多,他不耐煩了,說道:你們都是朝廷股肱耳目,不爲社稷考慮,每天徒勞問安有什麼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應該早日冊立皇儲。

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讀:yíng)召集大臣會議,請求景泰帝,重新冊立沂王朱見深(即後來的明憲宗,英宗長子,代宗年間曾被廢爲沂王)爲皇太子,推舉內閣大學士商輅(讀:lù)起草奏疏。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蕭鎡(讀:zī)提出異議,說:沂王既然已經退了,不可重新冊立,只能提出“早建元良”(儘快冊立太子)的請求。都察院左都御史蕭維禎舉筆說:我請求更改一個字,把“早建元良”改爲“早擇元良”。

大臣們聯名簽署的奏摺送到景泰帝的病榻前,得到的批示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然而,景泰帝真的是“偶有寒疾”嗎?非也。他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病不起,連最重要的儀式--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也不得不取消。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儀式不能取消,正月十二日,他把武清侯石亨叫到病榻前,命他代行祭祀。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第2張

2、所託非人,釀成大錯

石亨是陝西渭南人,出身將門世家,善騎射,有膽略,手提大刀,輪舞如飛,而且儀表威武,四方面孔,魁梧身材,美髯及膝。

景泰帝即位後,接受兵部尚書于謙的推薦,任命石亨爲五軍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封爲武清侯,授予大將軍頭銜。石亨代表皇帝去郊外祭祀,可見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然而,景泰帝有眼無珠,看錯了人,鑄成了大錯。石亨雖是一介武夫,卻機敏過人,在景泰帝病榻前,近距離觀察,皇上已經病入膏肓。一旦景泰帝駕崩,將擁戴誰繼位,何去何從?

他從宮中出來,立即與都督張軏(讀:yuè)、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掌管京營的太監曹吉祥一起密謀。

他說:皇上病危,擁立皇太子,不如恢復太上皇的帝位。爲什麼呢?他說了四個字:“可邀功賞。”這四個字含義頗深,無論擁立誰爲皇太子,都屬於正常程序,並無“功賞”可言;恢復太上皇的帝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其出乎太上皇本人意料,必定可以得到大大的“功賞”。

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復辟的英宗對他們這些復辟功臣,毫不吝嗇的論功行賞了一番。從效果來看,石亨之流的投機是成功的。

張軏、楊善、曹吉祥支持石亨的主張,考慮到恢復太上皇帝位,帶有極大的風險,弄得不好將招來殺身之禍,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參與,周密謀劃。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第3張

於是他們去找太常寺卿許彬商量,許彬表示贊同,說:這是不世之功,可惜我老了,幫不上忙,徐有貞善於出謀劃策,能出奇招,何不找他商量商量?

石亨、張軏等人連夜趕到副都御史徐有貞家中,徐有貞一聽此事,大爲歡喜,點撥道:一定要讓太上皇知道我們擁戴他的意思。張軏回答:已經暗中把信息送到了。徐有貞叮囑:必須得到他的贊同,纔可以進行。

一場宮廷政變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

 3、蓄謀已久,一朝政變

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張軏、曹吉祥對徐有貞說:已經得到太上皇的贊同,下一步該怎麼辦?徐有貞此人其貌不揚,《明史》說他“多智數,喜功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陰陽、方術。

他爬上房頂,煞有介事地搞了一下陰陽八卦,說道:時間就在今天晚上,機不可失。於是,這幾個人便開始密謀策劃行動方案。

徐有貞雖然號稱“多智數”,在衆人面前擺出一副“智多星”模樣,但畢竟心虛,瞞着皇帝策劃宮廷政變,一旦事機泄漏,必將滿門抄斬。

正因爲如此,他考慮得非常周到,事先已經佈置張軏,藉口邊關形勢吃緊,派遣軍隊進入紫禁城,以防萬一。掌握大內鑰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時分,打開長安門,讓軍隊把守要害部位。

石亨等人乘着夜色前往南宮,天色晦暝之中,張等人有點惶恐疑惑,徐有貞催促他們加快速度,張悄悄問徐有貞:事情能成功嗎?徐有貞雖然心虛,還是口出大言:必定成功!一行人馬來到南宮,命隨行士兵搗毀圍牆,進入宮內。

只見太上皇秉燭等候,衆人一起俯伏在地,合聲喊道:請太上皇登位!當士兵把太上皇擡進轎子時,天色已經微露晨曦。匆匆間,到了東華門,警衛不肯開門,只聽得轎子裏喊道:我是太上皇!

於是大門洞開,一行人馬來到奉天門,太上皇在殿上升座,徐有貞帶領衆人跪拜,口中高呼:萬歲,萬萬歲!

景泰帝幾天前宣佈十七日早朝會見羣臣,因此文武大臣這天凌晨早已來到宮門等候,忽然聽到殿內傳來萬歲的呼噪聲,正在驚愕之際,鐘鼓聲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向大臣們宣佈:太上皇帝復位,請入內祝賀!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第4張

太上皇對大臣們說:卿等考慮到景泰皇帝有病,迎接朕復位,各位繼續任事如故。

躺在病榻上的景泰帝,聽到外面的鐘鼓聲,詢問左右侍從,侍從回答:太上皇復位。景泰帝連聲說:好,好!這“好好”兩個字,含義複雜,既可以理解爲贊同太上皇復位,也可以理解爲無可奈何的嘆息,對他而言,這是最壞的消息。

太上皇復位,舊史家把它稱爲“英宗復辟”或“南宮復辟”,雖然是復辟,英宗卻不再沿用正統爲年號,而是把景泰八年改爲天順元年。“天順”二字的內在含義,彰顯英宗復辟是順應天命。

徐有貞起草的即位詔書,除了顯示皇恩浩蕩的大赦,就是強調“攘位幽閉”,一場政治報復不可避免。

4、英宗復辟,禍及於謙

英宗復辟的當天,就任命有功之臣徐有貞以原官兼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務,次日又加上兵部尚書頭銜,事實上成爲內閣首輔。“奪門之變”功臣石亨進封爲忠國公,張軏封爲太平侯,楊善進封爲興濟伯,曹吉祥的養子曹欽晉升爲都督同知。

以後陸續加官晉級的有功官員,達三千人之多。

與此同時,對“攘位幽閉”的政治清算,也在大張旗鼓地進行,英宗和徐有貞們下手毫不留情。首當其衝的就是少保、兵部尚書于謙,以及內閣大學士王文。

英宗復位後的第五天,即正月二十二日,就處死於謙、王文,並且抄了他們的家。

當初廷臣會議,請求復立沂王爲太子,王文與陳循不敢違背景泰帝的心意,主張“請擇元良”,一時間中外盛傳王文與太監王誠等,企圖召立襄王世子爲太子。這就成爲王文的罪狀。

至於于謙,因爲結怨于徐有貞、石亨,而遭到報復。

爲何“奪門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關鍵性內戰 第5張

于謙、王文被捕入獄,徐有貞、石亨唆使言官彈劾,並且以“迎襄王世子”的罪狀,強迫他們招供。

司法部門苦於缺乏證據,徐有貞說:雖無顯跡,意圖還是有的。主持此事的司法官員阿附徐、石之流,居然以“意欲迎襄王世子”定案。王文憤怒之極,目如火炬,據理抗辯。

于謙在一旁冷笑道:這是石亨等的意思,辯它作甚?不論事情有無,彼等一定要置我輩於死地。

果然如此,法司的結論是:以“謀逆”律處以極刑。英宗有點猶豫不忍,說:“于謙實有功。”

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指‘奪門之變’)爲無名。”英宗決定,減一等改爲斬首,抄家,家屬發配邊疆。

于謙的死是一幕悲劇。英宗被俘後,景泰帝臨危授命,于謙力挽狂瀾,日夜辛勞,常常在值班室過夜,很少回家,因此頗受景泰帝寵信。

有次他痰疾發作,景泰帝不僅派遣太監輪番前往探視,而且親自上萬歲山砍伐竹子,取竹瀝送給於謙。《明史·于謙傳》對此感嘆道:“寵謙太過!”景泰帝下臺,他自然難逃一死。

他死後,家被抄,沒有什麼財產,清貧蕭然,僅有一房書籍,還有皇帝賞賜的璽書、袍鎧、弓劍、冠帶之類。都督同知陳逵感念于謙的忠義,收殮遺骸。次年,于謙女婿朱驥把他歸葬杭州。

景泰帝自己的下場也不妙。二月初一,英宗以“皇太后詔諭”的形式宣佈:廢景泰帝,仍爲王,遷往西內居住。十七日,突然病逝。

關於他的死,史無定論,一說病死,一說害死。

從種種跡象判斷,害死的可能性極大。英宗對“攘位幽閉”始終不能釋懷,是一個原因;害怕景泰帝東山再起,也來一次復辟,是另一個原因。

景泰帝的祭葬禮儀一如親王,但諡號是一個貶義字:“戾”,是英宗對他的蓋棺論定。他的嬪妃們,英宗賞賜他們上吊自盡,爲“戾王”殉葬,一起安葬於西山。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