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出現了兩個不殺功臣的皇帝: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趙匡胤。 跟那些願意跟功臣鬥爭的開國皇帝相比,他們顯得挺可愛的。他們因 此贏得了很多讚揚。他們爲什麼不殺功臣呢?這兩個人,一個是靠謀殺兄弟奪得了皇位,另一個則是趁着老皇帝去世的機會奪取了別人的 江山。這兩個人的人品實在是太差勁了。象他們這麼陰險毒辣的人,怎麼對部下卻那麼仁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

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統治者的地位都有不穩的時候。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統治者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實行高壓政策;二是採取溫和的懷柔政策。就象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唐太宗李世民和趙匡胤採取的是溫和的懷柔政策。他們爲什麼會採用這樣的政策?原因很多,本文並沒有將這些原因一一列舉出來,而是僅僅列舉了其中的 幾個原因。下面先說說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採用溫和的懷柔政策。

一、

唐太宗篡權以後,社會上並不消停,各種各樣的謀反就很多,比如, 燕郡王李藝反於涇州,伏誅。

◆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謀反,伏誅。

◆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反,伏誅。

◆衛士崔卿、刁文懿謀反,伏誅。

◆代州都督劉蘭謀反,伏誅。

◆張亮謀反,伏誅。

◆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謀逆,廢爲庶人。

◆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

◆青州有謀反者,州縣逮捕支黨,收系滿獄。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唐太宗剛登基,就遇到了突厥人的入侵。另 外,那些年自然災害也是接連發生。

對唐太宗構成威脅的還有強大的士族力量。唐朝初期,所謂的山東士 族對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有的時候政令無法貫徹執行。當 中的原因就是因爲士族集團在社會之中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當士族 不予合作時,中央政府推行自己的政策就會遇到困難,而政府爲了使 政令可以迅速推行,就必須要對士族集團作出妥協。

由於唐太宗上臺並非名正言順,所以他就給人們留下了名正言順地推 翻他的理由。如果社會上沒有可以懼怕的勢力,那麼唐太宗也可以高枕無憂。可是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當時既有小的謀反,又有大的士族存在,外族的騷擾、自然災害也跟着湊熱鬧。這時候的唐太宗怎麼可能高枕無憂?在這樣一個動盪的環境裏,他如果大開殺戒,幹掉那些他不喜歡的人,這隻能使他所處的環境更加動盪,更加難以控制。他在這種環境中不衝動,不亂殺人,就是一個明智的、對自己有好處的選擇。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團結朝廷內部的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對付那些朝廷外部的反對力量。

二、

唐太宗上臺後推行了溫和的政策。這也是考慮到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長期生活在戰亂的年代對於人來說是苦差事,所以在長期征戰之後,人們總是要想辦法逃離戰亂,休養生息。

唐太宗登基之前,社會上是很不太平的。隋朝的皇帝多次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南詔、琉求等國。他們三徵高麗,也是無功而還。隋朝末年農民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是令人觸目驚心。隋朝之前是魏晉南北朝近370年的歷史,除了西晉有過30多年的全國統一,其餘的時間都處於南北對峙或軍閥混戰。

長期戰亂之後,社會上的物質和人力都不可能繼續支持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社會的內在需求將使戰亂停息下來。實際上高壓的統治很容易導致戰亂,立足未穩的皇帝殺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會就容易再次陷入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高壓統治是不適宜的。在通常的情況下,統治者總會在長期戰亂之後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以順應人們的需要,他會盡量避免用高壓手段來處理社會問題。

三、

促使唐太宗不實行高壓政策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是唐太宗在登基 前並未成爲一個魅力型權威。魅力型權威是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提 出的概念。這種權威又可稱之爲超人權威或神授權威。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氣概、創業奇蹟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它來自於人們對領袖個人魅力的崇拜。所謂魅力,即一個領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質,它 可以是不同凡響的氣質、人品、性格、學識、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具有魅力權威的領袖人物,必須擁有某種超人類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質。超人權威 的本質是“敬仰”。

李世民又有什麼樣的奮鬥歷程呢?他登基之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推翻隋朝的統治和清剿不臣服李家王朝的勢力上。李家父子起來反對隋朝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李建成、李世民等兄弟們一起上陣,隋朝很快就滅亡了。這樣一場軍事鬥爭留給李世民的表現機會並不多。在清剿不臣服李家勢力的戰爭中,李世民的表現機會多了一些。但是李世民活動的區域侷限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戰爭主要依靠的是李靖等人的力量。在當皇帝前,李世民參加戰爭的時間只有四年左右。總之,歷史沒把更多的表現機會留給李世民。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第2張

一個武裝力量的統帥如果沒有更多的表現機會,他就不能積累創業奇蹟,無法表現自己的英雄氣概,他的威信就不能突飛猛進地增長,打勝一個戰役的將軍的威信,肯定不如打勝三個戰役的將軍的威信,打勝一個小戰役的將軍的威信,肯定不如打勝一個大戰役的將軍的威信。每一次勝利都能讓下級對上級產生敬佩,勝利的次數多了,下級 對上級的敬佩就增多,到最後,這樣的敬佩就會演變成崇拜。這些神聖的光環將使一個軍事強人很容易推行高壓政策。一個人如果沒有贏得別人對他的崇拜,那他就沒有實行高壓政策的力量,人們崇拜他,害怕他,纔會對他百依百順,他做事情遇到的阻力就小,他就可以爲所欲爲。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只是某一方面軍的統帥,他這時還不是一個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這使他的影響不能遍及全軍,這就使他 無法實行高壓統治,因爲高壓統治要藉助於武裝力量,不能對武裝力量實施絕對的控制,高壓統治就無法推開。

四、

趙匡胤的登基方式跟李世民也是一樣的,即那是一種不光明正大的方式。趙匡胤登基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和國際形勢使他無法推行高壓 統治。從唐中葉以來,地方上形成了藩鎮勢力,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趙匡胤登基之時,朝廷中武將們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他們有能力推翻國君。宋王朝建立之初,周圍存在着幾個由外族所建立的敵對國家和許多由漢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西北有党項族的強大勢 力,夾在二者之間的則是割據山西一帶的北漢。北漢受到契丹的支持,與以前的後周和剛建立的宋王朝一直處於公開敵對的狀態。在江淮以南,則存在着南唐、吳越、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平、漳泉等八個割據政權。

在這種內有憂患外有威脅的情況下,趙匡胤無法對內實行高壓統治。高壓統治很容易引起武力衝突,宋朝內部打得熱火朝天,外部勢力就 會借這個機會攻擊宋朝。所以趙匡胤不會輕易利用高壓政策。面對種種隱患,宋太祖和趙晉等人認爲應採取以穩定局勢、籠絡人心的方針,高壓政策就這樣被拋棄了。

961年,趙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然後,趙匡胤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採納了趙普的按“先南後北”順序來統一全國的建議。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計策,一舉滅亡了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政權,964年派大將王全斌等分水陸兩路西進,僅用66天便滅掉富庶的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派大將曹彬等,用浮橋渡江攻滅了南唐。至趙匡胤去世之時,僅剩下 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在苟延殘喘,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統一 實際已成定局。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第3張

趙匡胤奪了最高權力之後,如果他殺了石守信等大將,其他將軍會如 何想?這些將軍一定會認爲他是一個卸磨殺驢的角色,他們有了這樣 的想法,他們還會給趙匡胤賣命嗎?這些將軍不賣命,趙匡胤還能指望誰來消滅那些跟他作對的割據政權?

看看宋朝建立之前的歷史,這也是一段動盪的時期,史稱“五代十 國”,五代十國一般認爲是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 共53年。這是一個強人壟斷權力的時代,一個人要想打破壟斷,就要實行武力,於是就有流血、就有戰爭。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 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徵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 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爲“五季”,也就是末代,是最差 的。所以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裏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 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 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總之,這是一個軍閥混戰、戰亂頻仍、民生疾苦、毫無綱紀的造反年代。

五代十國的時候,唐朝已經滅亡,失去了強權約束的人們,這時候終 於有了肆無忌憚的機會,人性中的惡因這個時候會放大到極點。在這 個時期,社會的物質基礎和人們的精神支柱都會受到了粗暴的摧殘。

下面看看趙匡胤在登基前能否成爲一個魅力型的權威?公元949年, 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在後漢樞密使郭威的手下,當了一名普通 士兵。次年,郭威發動兵變,滅掉了後漢,建立起後周王朝。趙匡胤因戰功卓著被提拔爲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禁衛。公元954年, 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即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 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重要職務。公元960年,趙匡胤在他的小兄弟們的擁戴下當了皇帝,這時他僅僅在高級將領的位置上呆了六年。趙 匡胤在登基前和李世民一樣,都沒在戰爭中得到太多的表現自己的機 會,因此他就無法成爲一個魅力型權威,他不是這樣的權威,他就沒法實行殘酷的高壓政策。

李世民和趙匡胤之所以會推行柔性的政策,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是 因爲他們採用了一種陰謀手段竊取了皇位,這使這個皇帝理虧,他由於理虧而內疚,這種內疚之情又導致他採取一種爲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政策來治理國家。處在第二位的原因是他們在國內、國際還有許多強 大的對手,新皇帝的專制統治力量還不足以使這些對手屈服,因此新 皇帝只能採取與專制統治略有不同的統治方法。第三個原因是,超長時間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殘酷的高壓統治可能 會繼續消耗這些資源,這是人和環境所承受不了的,聰明的統治者這 時會放棄高壓政策,轉而走柔性路線。第四個原因是新統治者沒有長期經歷過戰爭,沒有長期擔任一個武裝力量的統帥,這使他不能通過 長期的戰爭來結交一批死心塌地擁戴他的死黨,不能通過長期的戰爭 來積累自己的威望,這就使他們無法成爲一個魅力型權威。只有魅力型權威纔可能推行高壓統治,對功臣實行殘酷鬥爭。

五、

如果說一個統治者的自身狀況和李世民和趙匡胤的不一樣,而且他所 處的社會環境跟李、趙所處的社會環境也不一樣,那麼他所採取的統 治方式就不會象李世民和趙匡胤那樣是開明的,他將採取高壓統治。這樣的統治者有朱元璋、劉邦。

朱元璋是一個草莽英雄,他出身貧寒,在生活上走投無路之後,才參 加了元朝末年的平民武裝暴動。元朝末期也不太平,各個武裝團體之 間經常爆發戰爭,這個時期戰火持續的時間不短,但是跟唐朝之前和宋朝之前的混亂相比,明朝之前的混亂時間則少多了,明朝之前也不 是一個大混亂時期,明朝之前是元朝,而不是分崩離析的各個小國的 混戰時期。經過長期的戰爭,朱元璋的強勁的對手都被他打敗了。朱元璋奪權的手段也不是陰謀詭計型的,他是通過戰爭手段奪取了權力。朱元璋有一批死黨,他是經歷了長期戰爭的一個武裝力量的統 帥。上述因素使他有條件在當上皇帝以後實行高壓統治。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第4張

朱元璋之所以能實行高壓統治,這與他是一個魅力型權威也有一定的 關係。朱元璋的魅力是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他與陳友諒 展開鄱陽湖大戰時,80萬人馬大戰40余天,整個湖面上,漂浮着數不勝數的屍體。一時間,愁雲慘霧之間,湖水爲之色變,以至於此後相 當長一段時間裏,湖邊的人們不敢捕食湖中的魚蝦鱉蟹。

戰前,朱元璋的絕大多數部下對兇悍的陳友諒心懷畏懼,希望先拿下 張士誠,以便過上好日子。事實上,這種念頭對於朱元璋也有相當大 的誘惑。但是朱元璋聽從了謀士們的建議,張士誠富裕而不思進取, 陳友諒兇悍而雄心勃勃,若先打張士誠,則陳友諒必定乘虛而入;若 先打陳友諒,則張士誠可能坐山觀虎鬥。於是,朱元璋終於制定了一 個相當具有眼光和魄力的戰略規劃,舍近在眼前、富裕而相對軟弱的 張士誠於不顧,先對付兇悍而強大的陳友諒。這表明了此人善於剋制 自己的貪慾,不爲蠅頭小利所動,對對手肺腑和戰略態勢具有極強的 洞察力。

這樣的經歷越多,朱元璋的魅力越大,這樣的魅力越大,他就能更加 收放自如地運用自己的權力,從而建立高壓統治。朱元璋在登基前經 過了16年的征戰,歷史給他在戰爭中表現的機會超過了李世民和趙匡胤。在長期征戰這一點上,只有毛澤東的經歷能跟他比試一下。

朱元璋登基以後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 的專制統治,朱元璋兩次大屠殺的對象都是剛開始就跟着他起兵的患 難朋友。他們爲朱元璋出生入死,當他們以爲可以分享富貴時,卻被朱元璋施以慘無人道的酷刑並株連九族。在這兩次大屠殺之外,朱元 璋幾乎每天都在殺人,前後屠殺了40,000多文臣武將。在朱元璋統治 時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時每刻都擔心飛來橫禍,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歸來,閤家纔有笑容。

六、

劉邦自身的情況跟朱元璋是一樣的,出身草莽,是一個武裝力量的統 帥,他也是通過戰爭奪取了權力。劉邦所處的環境跟朱元璋所處的環 境也差不多,劉邦當上皇帝時,他的強勁對手也沒有了;所不同的是,漢朝之前有一個時間超長的動亂時期,即戰國時代和秦朝的統治 時代,時間是195年,這並未阻止劉邦實行高壓統治。劉邦登基後除 了繼續清剿那些不服從他管理的異己力量之外,還對過去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同事進行清洗,韓信等一批昔日的將帥被劉邦殺頭,這些被 清洗者的親人、親戚也受到牽連。

戰國時代和秦朝都是很混亂的,六國之間的長達180年的血腥戰爭和 秦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使社會資源消耗得相當厲害,劉邦本來應該採 取柔性政策,使社會盡快恢復生機,但是他卻採取了高壓政策,這是他的一個失誤。如果人們長時間生活在動盪的年代,人們在內心會渴 望安寧,這會對強人有所制約,使他不採取高壓路線;另外長期的爭 鬥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制約強人,使其偏離高壓;可是劉邦在大動盪之後依然對下屬很苛刻,這與他是一 個武裝力量的統帥有關,他有鎮壓別人的資本。然而劉邦的鎮壓似乎 是點到爲止,他並未象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看起來一些客觀條件最終還是起到了一些制約作用。

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的原因 第5張

劉邦進行高壓統治顯示出他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統治者,這跟他的自身 素質和其它情況有關,劉邦去世以後,他的繼任者實行了一段時間的 無爲而治,這是對他前期高壓統治的糾偏。以後的統治者都學乖了,他們在長期的戰亂之後,都是實行溫和的對內政策,不亂殺功臣。

李世民和趙匡胤之所以推行溫和的懷柔政策,是因爲受到了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限制他們,他們很可能成爲一代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