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墓誌的作用:古代的墓誌起源於什麼時代?

揭祕墓誌的作用:古代的墓誌起源於什麼時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漢語詞典》中,“墓誌”一詞的解釋爲:“放在墓裏刻有死者生平事蹟的石刻。也指墓誌上的文字。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也叫墓誌銘。”叢書《新中國出土墓誌》執行主編任昉介紹,墓誌銘通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又稱爲“志”,北朝隋唐多用駢文撰寫,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蹟;“銘”則用韻文寫就,主要是對逝者的悼念和讚頌。一方墓誌未必“志”和“銘”都有,很多隻有“志”,早期的墓誌或只有“銘”。

據記者調查,從公佈的材料來看,隋唐墓誌佔出土墓誌的半壁江山之多。從收藏情況來看,公立的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約1600方墓誌中主要爲隋唐墓誌,四分之一爲明清墓誌;公立的河南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民營的陝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則如其名,收藏的絕大多數墓誌爲北朝唐代墓誌。但據任昉介紹,從《新中國出土墓誌》收錄的墓誌看,明清墓誌佔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二;從參與《新中國出土墓誌》編集工作的各省市縣文博考古單位收藏情況看,明清墓誌的數量也絕對居多。叢書《新中國出土墓誌》執行主編王素認爲:“大家覺得明清墓誌數量不多,是學界對明清墓誌不重視,文博考古單位不願花時間整理公佈的緣故。”此外,盜掘出土的明清墓誌,大多被棄捨毀壞或移作他用,這也是人們感到明清墓誌數量不多的一個緣故。那麼,墓誌究竟起源於何時?在學界,至少有五種說法:

揭祕墓誌的作用:古代的墓誌起源於什麼時代?

一是“秦朝說”。這種說法的根據,是1979年末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隊在始皇陵封土西趙背戶村發掘了32座秦代刑徒墓,清理出殘缺廢棄的墓瓦文共計18件19人(內有1件刻2人信息)。這些約公元前221至210年刻寫下的文字內容很簡單,多爲記錄刑徒的姓名、籍貫。任昉介紹,因其內容與用法已具備了標誌墓主人身份的性質,屬於當時一種特殊的志墓方式,所以考古報告編寫者把這批秦刑徒墓瓦文,稱作“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墓誌”,國內的一些學者對此也持認同觀點。

二是“西漢說”。此說主要見於文獻史料,如清代學者葉昌熾《語石》引王昶《金石萃編》說:“《西京雜記》稱前漢杜子春(約前30-約公元58年),臨終作文刻石,埋於墓前。《博物志》載,西京時,南宮寢殿有《醇儒王史威長之葬銘》。此實志銘之始,今皆不傳。”

三是“東漢說”。在學界,1929年在洛陽東北郊出土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賈武仲妻馬姜墓記》,由於記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蹟及死葬日期甚詳,被認爲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用石頭刻制的墓誌。學者羅振玉曾爲之題跋曰:“漢人葬記前人所未見,此爲墓誌之濫觴。”(《遼居稿》)。考古學家馬衡、趙萬里等也都主此說。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原本流散在全國各地的16塊“東漢刑徒磚”。副館長朱曉輝介紹,以前全國服勞役的人都派駐到洛陽做苦力,死後就找塊磚頭刻志記銘,記錄了刑徒的部屬、刑徒性質、獄所名稱、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簡略內容,與死者屍骨共埋。比如其中一塊“東漢少府若盧磚銘”上書隸書23字,文爲:“右部無任少府若盧髡鉗徐孟延平元年六月十九日物故”。朱曉輝認爲,刑徒磚的發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挺人性的”。

任昉認爲,上述秦漢墓磚(石),或被稱爲“早期墓誌”開始萌芽。當時已經存在了多種標誌墓葬的形式,出現了墓誌的雛形。其中,有的以墨書或朱書大字題寫在墓室過道的粉壁上,有的則刻成單獨的小型碑石立於墓中,還有各種形制互異的柩銘、封記、墓記等石製品與磚製品,顯示出墓誌的初始狀況。“秦漢時期,我國早期墓誌雖然沒有確定的載體、固定的形式和陳設位置,但已經爲魏晉時期墓誌的發展開創了先導。”

四是“魏晉說”。自東漢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爲天下凋敝”下令禁碑,又因戰事頻繁、政局動亂,以至許多墓葬被盜。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下詔,決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設施和標誌。也許是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託,於是產生了將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誌銘形式。可以說,“禁碑令”和喪葬制度的改革,促進了這一時期墓誌的發展。魏晉時期,一些植立墓中、形似碑狀的墓誌和長方形的墓誌數量增多。但當時的墓誌仍無定製,形式和內容都與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體縮小而已。有作圭型的,有作豎長型的,多稱爲“銘”。任昉認爲,在形制上不統一的魏晉墓誌,系南北朝時期墓誌定型的前身。

揭祕墓誌的作用:古代的墓誌起源於什麼時代? 第2張

      五是“劉宋元嘉年說”,以往論及墓誌起源大多據此說。這是因爲早年出土于山東益都的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劉懷民墓誌》,是現在已知的最早自稱“墓誌銘”的石刻。在這塊方形石刻上,首題直書“宋故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府君墓誌銘”,且志文、頌文俱全,直接證明了這類墓誌文字的性質。清代端方《陶齋藏石記》卷五雲:“劉懷民志作於大明七年,適承元嘉之後,此志銘文字導源之時代也。”

任昉認爲,南北朝時期是墓誌定型的“關鍵期”。東晉滅亡後,南朝墓誌承晉制繼續流行,北魏統一北方後,孝文帝加速漢化,在喪葬儀式等方面使用漢制。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風行,使墓誌在上層社會普遍使用,成爲“王公以下,鹹共遵用”的葬制,促進這一時期墓誌的定型。北魏墓誌不僅數量增多,形制大多呈正方形,墓誌雖大小不定,但內容已趨於統一,後世墓誌只是在此基礎上小有變化而已。“關於墓誌的起源,雖然衆說不一,但由此我們可將墓誌的涵義界定爲四:一是志墓主人,二是埋在墓內,三是有相對固定的載體,四是有一定的行文格式。”任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