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仁宗知民間疾苦不興土木 明憲宗堪稱特務皇帝

明仁宗知民間疾苦不興土木 明憲宗堪稱特務皇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去過十三陵嗎?”如果問住在北京的人或來北京旅遊的人,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去過。但是絕大多數說去過的人其實只是去看了長陵、定陵;最近幾年去過的,可能還看了經過重修、新開放的昭陵。真看全13個陵的人不多。10個沒有開放的陵中,有4個解放後修繕過(獻陵、景陵、永陵、思陵)。其他6個陵從2005年起開始陸續修繕,到現在已經完成5個陵,裕陵正在修復中。修復前,這些陵破爛不堪,不僅陵門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毀,而且僅存的明樓也坍塌得快成了一個個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鬱鬱蔥蔥。

十三陵之最

長陵:最大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葬於南京東郊的鐘山。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爲皇帝解除危難)爲名率軍攻入南京,自己當了皇帝,年號“永樂”。1407年,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沒有將皇后葬於南京,而是將現在十三陵一帶的黃土山改名天壽山,動工修建地宮,埋葬了徐氏,隨後建築地面建築,是爲長陵。1421年朱棣將首都遷到了北京。1424年朱棣病逝於漠北征途中,當年葬於長陵。

長陵是永樂皇帝在世時經營了十幾年的龐大工程,又有將陵區建爲“御外”和“制內”兩用的城堡式防禦體系的規劃,因而它本身的雄偉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朱棣一開始就把十三陵一帶視爲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長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紅門不僅是長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歷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各自另設的。

明仁宗知民間疾苦不興土木 明憲宗堪稱特務皇帝

長陵的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明代當時的祾恩殿,面闊66.5米,進深29.1米。這是我國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林立在殿內的32根楠木大柱,高達12.6米,直徑1.12米,兩個人合抱不攏。長陵得到後來明朝各代和清朝的修繕,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清朝修繕時費用有限,使用了拆其他陵的材料修補長陵的辦法。所以,只有長陵的陵門、享殿是原制式的,其他各陵都被縮小了陵門和享殿的門面。

獻陵:最儉

長陵以北第一個陵是獻陵,建於1425年。獻陵是諸陵中最樸素的陵,埋葬着仁宗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獻陵也是諸陵中唯一祾恩門和祾恩殿與方城、明樓不在一體的(因風水),中間被一個土坡隔斷。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獻陵門面是修繕過的方城的“三座門”和門前的橋,從門縫中可看到裏面祾恩殿的基石和修繕過的明樓,整個陵墓就這點地面建築,確實簡樸,而橋南不遠處陵墓的正門和祾恩殿幾乎完全被毀。這是我惟一沒有看到無字碑的陵。

仁宗是永樂皇帝的長子,在位僅十個月,但由於很早就在太子位上協助父親理政,又處於開國初期,他關注百姓疾苦,善於重用賢才,並建立對己的糾錯制度。史書記載,大理卿戈謙上疏時言詞激烈,仁宗惱火,雖沒治罪,但以後每當言事時,對他怒目而視。大學士楊士奇對仁宗說,他是根據您的號召陳言的,如果這樣對待他,今後誰還敢說話?於是仁宗下詔自責,並任用戈謙爲副都御史到四川查辦案情。史籍對他的評價是:“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他臨死前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其子宣宗皇帝遵從了父親的指示,一切從儉,一個月就建成地宮,三個月完成地面建築。

景陵:最小

宣宗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孫氏的景陵,建於1435年,位於長陵以南。這是諸陵中除了思陵(亡國皇帝崇禎的墓,本來是其貴妃的墓)外最小的陵,解放後修繕過,明樓完好。現在看到的祾恩殿的基石是嘉靖皇帝指示擴建的,但陵墓的整體規模仍然是原來的。它的寶頂呈長方形,而不是圓形,這是由於依山勢而建自然形成。

宣宗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孫子,尚處於明朝“創業”年代的後期,他在位十年,注意節儉,反對奢糜,善於用人,本人能書善畫,精於騎射。1428年在喜峯口迎戰騷擾的蒙古部落時,一人接連射殺敵人三個前鋒,以致敵人見了黃龍旗就跪地請降。後來的明朝皇帝只是憑血緣關係在位,再也沒有這樣的功夫了。宣宗皇帝開了皇帝微服私訪的先河,扮作王公家使、校尉,不過他不是爲了瞭解民情,而是出去鬥雞走馬,圖個自由玩樂。

幾年前我看到的景陵,大門前還是一片空場,從無字碑走到大門無障礙,現在陵門前西側變成了停車場,無字碑被停放的卡車包圍,陵門前被鐵柵欄圍住,裏面種上了菜,爲了輸水灌溉,陵東側高懸一根水管,整體風景被破壞。

十三陵之特

裕陵:“俘虜皇帝”

裕陵建於1464年,由於常年失修,只剩下一個坍塌得像一個高土堆似的明樓,圍牆也不完整。該陵巨大的無字碑距離陵門最遠,有約400米,現在連基座也不存。這裏埋葬着明朝第六個皇帝英宗朱祁鎮和他的兩個皇后。

英宗是宣宗長子,10歲繼位。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輕率領兵50萬出征,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被蒙古瓦喇部俘虜,數十萬軍隊被殲,五十多位文武大臣戰死;憤怒的護衛將軍樊忠,舉起鐵爪將王振打死。此時,太子朱見深兩歲,國無長君,其弟郕王朱祁鈺(代宗)繼承了皇位。代宗任用於謙,動員全城軍民抗擊城下之敵。一年後英宗被放回,被幽禁於南宮。1457年,趁代宗重病,一些大臣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再次登上皇位。英宗殺于謙等六人,恢復王振名譽,將代宗降爲郕王(20天后代宗逝世)。英宗在位沒有什麼建樹,但是臨死前他廢除了人殉制,算是積了點德。

 茂陵:“特務皇帝”

裕陵的西北方爲茂陵,建於1487年,是明朝第8個皇帝憲宗朱見深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墓地。其建築格局與裕陵差不多,但是在寶城左右各設了一道踏垛,可以登上寶頂。這是其他陵沒有的。茂陵的建築在清初還算完好,清末時陵門倒塌,民國初年祾恩殿也被拆毀。

憲宗是英宗長子,他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帝號,爲于謙平反,算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但是他首開“皇莊”制度,即將民間土地直接收歸皇帝所有,後來許多皇親國戚指民田爲閒地,請求賜予,造成土地所有權高度集中。他鐘情於大他17歲的萬貴妃,造成宮中內亂,萬氏死後憲宗專爲她在十三陵西側修了“萬娘墳”。他重用太監汪直,設立“西廠”(特務機構),迫害了不少人。他十分迷信,把衆多僧人、道士納入官階,朝政搞得亂七八糟。

明仁宗知民間疾苦不興土木 明憲宗堪稱特務皇帝 第2張

泰陵:“一代明君”

泰陵建於1505年,在茂陵西北,緊挨着公路西側,是憲宗皇帝的三子——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張氏的墓地。目前泰陵修繕後仍沒有祾恩門,祾恩殿也早毀,圍牆尚存。

孝宗皇帝是在宮內爭鬥中活下來的憲宗惟一的兒子,兒時受了不少苦,因此較爲律己,算是一代明君,在位18年,年號“弘治”。他繼位後清除和遣散了父親任用的約2000名非科舉而當官的人以及約1000名佛、道人員,選任賢臣,勤於理政,爲及時處理緊急事項,除了每天的早晚朝,還設置了“平臺召見”朝參方式。考慮到夜間晚歸官員路途昏黑,下令凡遇在京官員夜還,一律鋪軍執燈傳送。生活上也注意節儉,曾下令停止爲皇宮織造細絨布。在生活上,不近聲色。因而,明史上有“弘治中興”之說。

康陵:“拈花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康陵,建於1521年,在泰陵以西的蓮花山下,坐西朝東,距離公路遠些。陵園內松柏茂盛,地面建築,包括明樓、祾恩門和祾恩殿明末被李自成起義軍路過時燒燬,後來清朝乾隆年間縮小比例重修。陵門是修繕時重建的,享殿已不存。陵前左側尚保留着神馬房的院落,這是各陵中惟有的,現在成了菜地。蓮花山距離很近,成爲康陵的屏障。由於武宗生前好色,人稱蓮花山爲拈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