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匈戰爭名將 漢匈戰爭時間

漢匈戰爭名將 漢匈戰爭時間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匈戰爭,又稱漢匈百年戰爭,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歷經130餘年。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36年,西漢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戰役,戰爭期間雙方戰爭和和親交替進行,戰爭結果是漢朝將匈奴本部逐往戈壁沙漠以北;而匈奴南北分裂後,遷往西域的北匈奴也被西征的漢軍擊敗。

漢匈戰爭名將 漢匈戰爭時間

1.第一階段:胡強漢弱與西漢的休養生息

隨着漢帝國的初步建立,蒙古高原上的匈奴部族聯盟也開始強盛起來。在漢朝建立後,匈奴聯合叛亂的諸侯王韓王信擾邊,於是漢高祖率軍親征,意圖平定叛亂並驅逐匈奴,漢匈雙方在晉北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較量。

在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中,匈奴通過隱藏實力、故意示弱的方式,吸引漢高祖劉邦的大軍輕敵冒進至大同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冒頓單于出動精銳部隊,將漢高祖的親隨部隊圍困於白登山,雖然匈奴軍包圍了漢高祖,但是隨着漢軍援兵的逼近,兩軍對峙了7日後相持不下,最後匈奴軍放出一角,供漢軍突圍。由於匈奴頻繁擾邊,吸納漢地叛將降臣,再加上秦末戰亂導致經濟凋敝,漢朝暫時無力大舉反擊匈奴,故劉邦派劉敬與單于締結和親之約。

在文景時代,雖然漢匈有和親之約:雙方約爲兄弟,並互不招降納叛,但是匈奴亦有數次毀約入侵;而漢朝苦於缺乏足夠優質的騎兵部隊,而且對匈奴遊牧習俗缺乏瞭解,所以對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57年的匈奴入侵,漢朝軍隊沒有給敵軍造成重大殺傷。但在文景時代,漢軍也在積極的部署防禦,並開始科學對比漢匈雙方的武器戰術優劣,晁錯、賈誼等賢臣也提出了訓練精銳騎兵、建立後勤基地、以夷治夷的合理策略,其中的部分策略也在日後得以實踐,爲未來的大舉反擊積蓄實力。

2.第二階段:武帝時代的系列反擊戰

進入漢武帝時期,以馬邑之圍爲起點,漢朝對匈奴進行數次北伐,期間匈奴也多次反撲。在經歷河南之戰,河西走廊之戰和漠北之戰後,漢朝掃平了漠南的匈奴王庭。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之後,隨着國力的積累日益雄厚,漢朝開始轉守爲攻。公元前139年,爲聯合匈奴之敵月氏夾擊匈奴,張騫受命出使西域,爲漢朝尋找夾擊匈奴的潛在盟友;公元前133年,根據匈奴人喜歡到漢塞附近貿易的習俗,漢朝設置了馬邑伏擊戰的圈套,但在執行環節因爲邊塞軍官的泄密而功虧一簣,這一戰預示着漢匈表面和平的最終破裂。

以馬邑之圍爲起點,漢匈之戰開始了大規模的新一輪戰爭。隨着漢軍逐漸掌握遊牧民的遊牧規律,生活方式和入侵時間,漢軍開始進行有章法,有規律的反擊。 在馬邑之戰後,漢軍分兵4路出擊匈奴,每路1萬,但是隻有衛青一路在龍城襲擊戰中小勝;作爲報復,匈奴人對漢的進攻策略是:左部反覆發兵,襲擾漢朝的遼西-北平邊疆,然後從單于庭本部出師,破壞比較富庶繁榮的晉北、河北北部。

相應地,漢軍改變了平均用力的策略,開始重點打擊:在上谷、燕山至遼西這些遠離胡騎肆虐區的地區,以少量軍隊採取守勢;而在胡患較重的雁門和代郡,以戰力較強的軍隊對抗匈奴本部和右部的人馬。公元前127年,爲了建立戰略緩衝區,並防止匈奴人從河套地區騷擾晉北和關中地區,衛青和李息帶兵出雲中,按照“幾字形”路線行軍,沿着黃河和河套北部的秦長城舊址前進,突襲白羊王、婁煩王部落,在戰術上以近戰騎兵突擊敵軍,逼近對手肉搏,避免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消耗士兵體力和後勤給養。漢朝在新徵服地區設置朔方郡和五原郡,武帝下詔募民屯田,建立了反擊匈奴的後勤基地,此舉也解除了匈奴對漢首都長安的正面威脅。

此後匈奴人舉兵侵略晉北,雁門,代郡,定襄,上郡等地,殺戮甚重,但是漢朝的反擊正在形成章法:公元前121年春天,李廣、張騫出師右北平,牽制東線的匈奴左部人馬;新銳騎兵將領霍去病將萬騎西出隴西,在當年春天過焉支山千餘里,得胡首虜8000餘級,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所部漢軍根據上次遠征的經驗擴大戰果,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30000餘人,小王等貴族七十餘人。

這一戰後,漢武帝讚揚霍去病“躬將所獲葷粥之士”,這暗示了漢軍中就有胡族騎兵,有利於漢軍做到知己知彼,而且漢軍的出兵時間,暗示漢軍發現了匈奴人的弱點:在冬春季,匈奴人的畜羣難以遷徙,產奶量少,糧食不足,容易被外敵打擊,其部落和畜羣容易被一網打盡,而漢軍在春夏季節的連續出擊,也可以重複打擊轉場遷徙的牧民。此戰後,霍去病還利用匈奴聯盟的內部矛盾,招降了受到重創的渾邪王、休屠王部族。這不僅意味着漢軍中多了一批外族勇士,更重要的是,從地緣戰略上看,漢朝在新徵服地區設置河西四郡,不僅可以進一步西進,還可以隔絕河湟青藏高原的羌人和蒙古高原上的匈奴部族勾結,防禦河西,阻隔兩大高原的思路,也被後世中原王朝所繼承。在漢朝征服了河南地和河西走廊,建立起外圍防禦圈之後,武帝召集羣臣商討下一步進攻策略。由於匈奴認爲漢軍不能深入漠北,武帝和諸將決定史無前例地深入戈壁以北決戰。公元前119年,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私從馬4萬匹,步兵和後勤運輸者數十萬人北伐。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分兵兩路夾擊單于。匈奴軍把錙重撤往戈壁以北,留精壯人馬與漢軍決戰。衛青出塞千餘里,遇到單于主力後,組織武剛車圍成圓陣,以五千騎兵衝向匈奴軍, 匈奴則以上萬騎兵迎戰,戰至天黑大風驟起,沙礫擊面,漢軍趁機從左、右翼繞擊匈奴。匈奴單于見漢兵衆多,武器精良,知道不能取勝,於是帶着數百精兵向西北逃去。漢軍知單于已逃走,遂派輕騎追殺200餘里,但最終沒有追上單于。漠北之戰,漢軍捕斬首虜19000級,行軍至趙信城而還;同時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右北平二千餘里,越過大沙漠,遇到匈奴左賢王東方面軍,接戰後,匈奴軍大敗,漢兵俘匈奴的部落王、將軍、相國、當戶、都尉83人,掠獲胡虜74133級,封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經過漠北大戰,“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但戈壁沙漠以南的匈奴王庭均被掃蕩,匈奴對漢朝邊境的襲擾有所減輕。

漢匈戰爭名將 漢匈戰爭時間 第2張

3.第三階段:漢匈在西域的爭奪

在漢匈戰爭期間,爲了聯合大月氏,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遠方的潛在盟友。隨着漢匈戰線的向西北方移動,匈奴以左部兵力直面雲中,右部兵力直面酒泉、敦煌,其距離與西域更近,更依賴西域的人力物力與漢朝抗衡。漢朝爲了切斷匈奴的潛在盟友,阻止匈奴從西域獲得人力資源和財富,也將北伐戰爭延伸到西域地區。爲了震懾西域列國,漢武帝派兵攻擊樓蘭、車師等國,同時爲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漢朝和位於天山北麓的烏孫和親,增加了匈奴和南疆的聯繫的難度;爲了引進西域良馬改良漢軍馬種,漢朝以大宛殺漢使爲由,兩次遠征大宛,最終攻破大宛外城,威懾西域列國,但漢軍在擊敗大宛之後,帶回了好馬數十匹,中馬以下3000多匹,但是遠征軍"生入玉門者萬餘,馬千餘匹"。由於匈奴試圖聯合樓蘭截擊西征的漢朝大軍,基於之前的外交與後勤經驗,漢軍在西域設置使者都尉,並嘗試在敦煌、居延、輪臺等地屯田,逐步建立穩定的落腳點。太初四年,漢朝想借助戰勝大宛的氣勢北伐匈奴,結果單于主動請和。但單于並不願意真正屈服,在這樣的背景下,漢使蘇武被拘留,並留下了“蘇武牧羊”的典故。

由於得知單于傲慢,武帝也意識到匈奴的實力有所恢復,漢朝重啓了對匈戰爭。但是公元前99年-97年的北伐卻打的十分慘烈:由於戰線靠北、後勤壓力增大、且漢朝衛青和霍去病等名將不在,有經驗的騎兵部隊在之前的遠征中傷亡較大;加上漢宮中的宮廷鬥爭分散了武帝和一線將領的精力,導致這一輪戰爭損失慘重,李陵在兵敗後投降匈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從五原出兵的北伐也以慘敗告終。

此輪戰爭後,漢武帝發佈了迄今爲止,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且完整的罪己詔-----輪臺罪己詔,調整對邊疆策略,減輕賦稅,讓軍民休養生息。到了漢昭帝時代,西漢國力有所恢復,而匈奴則因爲繼承人問題,在壺衍鞮單于即位之後因爲繼位問題而發生內亂,在公元前80年和前78年對漢朝邊境的入侵,均以漢朝成功防禦,匈奴大敗告終。

爲了制止漢朝對西域的屯田進軍,收縮的匈奴也以屯田-駐軍的方式控制西域綠洲,在樓蘭、車師、龜茲等地展開爭奪,這一過程到公元前60年,漢朝建立西域都護府,匈奴雖不時勾結西域小國反對漢朝,但是已經難以形成氣候;與此同時,匈奴分裂,一度出現五單于並立的局面。最後,漢朝扶持呼韓邪單于對抗郅支單于。郅支單于率部西遷,希望在蔥嶺外的中亞地區重新稱霸,與漢朝對抗。

漢朝也相應地將戰爭延伸至中亞的康居,在公元前36年,塔拉斯河畔的郅支城之戰中,漢朝和西域聯軍攻破郅支城,成功地斬首郅支單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這一戰後留下的名言。西漢對匈奴的北伐和西征,才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4.第四階段:漢匈之間的小規模拉鋸戰

但是在兩漢之交和東漢,漢匈之間還會有多次反覆征戰,直到公元89年的稽落山之戰,漢軍才徹底擊敗北匈奴,取得了漢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歷史影響

整場漢匈戰爭,雖然極大耗費了漢朝民力,但是戰爭帶來的軍事技術,軍事戰法的革新,地緣政治眼光的擴展,都是前所未有的。反擊匈奴迫使漢朝發展出強大的騎兵部隊,相比於以車兵步兵爲主力的軍隊,這無疑是重大進步;也是在遠征漠北和通西域的過程中,中原王朝爲了保衛關中與中原,必須扼守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道,阻隔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的外族勾結,這一地緣思維也被日後的朝代所繼承,實力強大的王朝可以以河西爲基礎西征經營西域,保守內向的王朝也必須以保障河西,來保證關中的安全。伴隨着戰爭進行的開拓西域,豐富了漢代人的世界眼光和地緣思維,西域引進的樂舞,宗教和瓜果蔬菜,良種馬匹,在未來的兩千多年裏將極大豐富古代中國人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