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萊尼亞諾戰役神羅兵力 萊尼亞諾戰役歌劇

萊尼亞諾戰役神羅兵力 萊尼亞諾戰役歌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萊尼亞諾戰役,神聖羅馬帝國軍在萊尼亞諾與北意大利的倫巴第聯盟軍隊交戰,發生時間是在1176年5月29日,標誌着巴巴羅薩第五次入侵意大利的中止,最終結果是同盟軍取得勝利。

萊尼亞諾戰役神羅兵力 萊尼亞諾戰役歌劇

倫巴底同盟

倫巴底同盟在維羅納同盟的基礎上,成立於1167年。這是倫巴底地區的城市爲了對抗神聖羅馬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而組成的一個互保軍事同盟。城市代表們在倫巴底的小市鎮蓬蒂達宣誓,同盟正式成立。

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軍隊在1167年與帝國軍隊的蒙泰波爾齊戰役(英語:Battle of Monte Porzio)中遭受慘重失敗之後,倫巴底同盟成爲繼續與皇帝正面對抗的唯一力量,並因此得到教皇的大力支持。

腓特烈的第五次意大利遠征

1174年9月,腓特烈開始了他的第五次意大利遠征,以期結束倫巴底地區持續的叛亂並解決他與教皇長期以來的爭執。腓特烈率領由8,000名騎士組成的軍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於9月底到達皮埃蒙特。腓特烈的表弟獅子亨利與他的軍隊再一次排除在帝國的遠征軍之外。腓特烈意圖報復蘇薩(英語:Susa, Piedmont)在1168年的背叛,在9月30日他的軍隊佔領並焚燬了這座城市。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阿斯蒂鎮,並在七天的圍城之後成功攻下。10月,腓特烈終於獲得了來自波希米亞的帝國援軍。迫於腓特烈不斷取得勝利的壓力,蒙費拉侯爵威廉(英語:William V of Montferrat)與比亞恩德拉泰伯爵退出了倫巴底同盟。

亞歷山德里亞之圍

對亞歷山德里亞的圍困是腓特烈的第五次遠征中的重要事件,這是一次明確的復仇行動,目標是徹底毀滅倫巴底同盟並免除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職務。作爲他的下一個目標的亞歷山德里亞由米蘭的難民建立,他們逃脫了腓特烈的軍隊在1162年對米蘭城的焚燬,並以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字爲城市命名。對這座“稻草城”(由於所有房屋的屋頂都鋪有稻草而得名)的圍攻始於10月底。出乎腓特烈的預料,他的軍隊無法攻克城市,因此不得不在城下過冬,這令他感到十分憤怒。在聖週六(即復活節的前一天),帝國軍試圖通過挖地道的方式進入城市,但進攻被米蘭人擊退並遭受巨大損失。亞歷山德里亞最終未被攻克,這也是倫巴底同盟的第一場勝仗。由於前來解圍的倫巴底聯軍即將抵達,腓特烈被迫放棄圍攻,撤至帕維亞。

蒙泰貝洛談判

1175年,腓特烈與倫巴底同盟代表在蒙泰貝洛城堡進行和談,但在長時間的交涉後,談判最後無果而終。腓特烈知道一場大戰即將到來,因此前往基亞文納向獅子亨利尋求幫助。但亨利拒絕了腓特烈的請求,因爲他認爲腓特烈的戰敗會爲他帶來更大的好處。

戰役經過

在經歷亞歷山德里亞的敗仗、蒙泰貝洛的失敗和談、亨利的拒絕後,腓特烈終於獲得了一些好消息——來自德意志的援軍。 援軍穿過盧克馬尼爾山口(英語:Lukmanier Pass),在1176年4月到達科莫湖地區。腓特烈本人、海因斯貝格的腓力一世(英語:Philip I (Archbishop of Cologne))以及馬德堡大主教維克曼(英語:Wichmann von Seeburg)祕密地從帕維亞沿提契諾河前去會見援軍,並將其引來加入他的主力軍隊。腓特烈總共獲得了來自16名德意志領主的1,000名騎士和1,000名步兵。在科莫,來自倫巴底的帝國盟友將援軍人數擴大至3,000名騎士和步兵。儘管如此,這支帝國軍還是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的騎兵力量組成。

米蘭人得知了腓特烈的計劃,積極備戰。他們建造了一輛軍旗戰車(英語:Carroccio)(Carroccio),即由公牛牽引的宗教性戰車,並在上面裝飾了米蘭的旗幟以及豎有米蘭大主教阿里貝特(英語:Aribert (archbishop of Milan))的十字架的聖壇。在1083年,阿里貝特曾經率領米蘭軍成功抵禦了皇帝康拉德二世的進攻,在此之後他的十字架便成爲對帝國的勝利的象徵。根據米蘭史學家塞爾·雷歐(英語:Sire Raoul)的記載,同盟軍包括900名米蘭的騎士以及約550名來自其他三個城市的騎士,其他的軍隊則是步兵。根據後來的編年史記載,“死亡聯隊(英語:Company of Death)”是當時的一個步兵單位,由阿爾貝託·達·朱薩諾(英語:Alberto da Giussano)率領(他實際上是虛構的人物),組成了同盟軍步兵的主力。

當腓特烈與他的援軍仍在返回帕維亞的主力駐地的路上時,倫巴底同盟在奧洛納河西岸部署了3,500人的部隊。步兵主力,以及米蘭的軍旗戰車,位於波薩諾的一處被匆忙加強的陣地。倫巴底人知道腓特烈將會繞開這裏,但並沒有意識到腓特烈與他們有多麼接近。在5月29日的黎明,倫巴底人派出了由700名騎兵組成的偵察隊,與此同時,皇帝已經度過了奧洛納河,並從卡伊拉泰由南進軍,位於布斯托-阿西齊奧西北五英里的位置。

戰鬥從這裏正式開始。同盟軍的偵察隊遭遇了帝國軍的300名先頭部隊。雙方的交戰十分短暫與血腥,當腓特烈的大軍出現於地平線時,倫巴底人的偵察隊撤向波薩諾。於是腓特烈的帝國軍向波薩諾附近的萊尼亞諾的倫巴底同盟軍隊發起了大舉進攻。儘管倫巴底人的騎兵數量較多,但很快被打散,留下步兵與戰車獨自戰鬥。腓特烈向戰車的位置發起進攻,命令他的騎兵衝擊同盟軍的步兵和死亡聯隊。

M.B. Synge如此記述死亡聯隊:“死亡聯隊的900名士兵保衛着神聖的戰車,他們看到德國人逼近時,突然膝蓋着地,向上帝發誓他們會爲保衛自己國家而獻身。”

同盟軍的步兵按照方陣編隊列陣。戰車周圍的戰鬥耗時長久,十分慘烈,倫巴底同盟的步兵在此把帝國軍拖入僵局。最終,同盟軍得到了重整旗鼓的騎兵的援助,與此同時佈雷西亞的騎士也收到先前的偵察隊的求援趕至戰場,他們一起從背後襲擊了帝國軍的陣線。

最終決定戰局的攻擊來自佈雷西亞援軍,他們撕破了帝國軍的陣線,並直接襲擊腓特烈的本陣。在戰鬥中,腓特烈的護衛隊與護旗手陣亡,皇帝本人也摔下馬,身受重傷。帝國軍士兵認爲他們的皇帝已經戰死,紛紛慌忙逃竄,被同盟軍的騎兵一直追過了提契諾河。帝國軍的指揮官們試圖重整部隊,但這只是徒勞。同盟軍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和俘虜。

影響

在這次戰役後,腓特烈在倫巴底地區的統治被完全摧毀。成功逃脫的騎士們聚集於帕維亞,把他們認爲的腓特烈的死訊帶給他的妻子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英語:Beatrice I, Countess of Burgundy)。比阿特麗斯與整個帝國哀悼皇帝的死亡,但幾日后皇帝竟然出現在帕維亞的城門下。

H·E·馬歇爾(英語:H. E. Marshall)記述道:“隨後,令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是,三天後巴巴羅薩突然出現在帕維亞的城門前。儘管他受了傷,滿身紅腫,九死一生,但腓特烈並沒有被殺死。”

倫巴底同盟的勝利迫使腓特烈前往威尼斯尋求和平。在1177年的《威尼斯和約(英語:Peace of Venice)》中,腓特烈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握手言和。皇帝承認教皇對教皇國的統治權,作爲交換,亞歷山大承認皇帝對帝國教會的控制權。威尼斯和約由馬德堡的維克曼大主教一手促成,他也同樣經歷了萊尼亞諾的慘敗。然而倫巴底的城市聯盟一直與皇帝對抗到1183年,在《康斯坦茨和約(英語:Peace of Constance)》中,腓特烈承認倫巴底城市自主選舉城市地方官員的權力。和約的條文被刻在青銅的碑上。

腓特烈並未原諒獅子亨利在1176年拒絕援助的行爲。由於其他德意志諸侯同樣對亨利不滿,在獲得他們的支持後,1180年的主教和諸侯會議上,腓特烈在亨利缺席的情況下宣佈帝國的法律高於傳統的德意志繼承法,剝奪了亨利的領地並將他放逐。

1186年1月27日,腓特烈的兒子亨利六世與西西里的康斯坦絲在米蘭成婚,這意味着和平終於真正到來。

戰場的位置

萊尼亞諾戰役神羅兵力 萊尼亞諾戰役歌劇 第2張

  爲紀念萊尼亞諾戰役而豎立的阿爾貝託·達·朱薩諾(英語:Alberto da Giussano)紀念碑,位於米蘭省

傳統上這場戰役一直以萊尼亞諾命名,因爲同盟軍從這座城鎮出發。事實上,根據當地的歷史學家考證,戰場實際位於萊尼亞諾以西幾公里的地方,現在的維拉科爾泰塞小鎮與波薩諾(布斯托-阿西齊奧的一個周邊城鎮)的地方。

與加里波第的關聯

在1848年8月3日發佈于貝爾加莫的一份公告中,革命領袖加里波第將歷史上的萊尼亞諾戰役作爲對他自己的意大利統一事業的激勵:“貝爾加莫會成爲當代的蓬蒂達,而上帝會爲我們帶來一場萊尼亞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