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知耗盡國力 但諸葛亮爲什麼還堅持六出祁山

明知耗盡國力 但諸葛亮爲什麼還堅持六出祁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整個三國時期,尤其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爲例,諸葛亮成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在赤壁之戰中,正是諸葛亮的出現並幫助孫劉聯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自此之後,按照隆中對的方針,劉備西進益州,佔領了兩川和漢中的部分地區,從而順利建立了蜀國。

但是在整個三國曆史的中後期,諸葛亮卻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漢室。具體到行動就是“六出祁山”,當然史書記載中,孔明在討伐曹魏的過程中,只有兩次出兵到祁山的情況。不過,本文並不是嚴肅的學術文章,主要還是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來講。

明知耗盡國力 但諸葛亮爲什麼還堅持六出祁山

網絡配圖

對於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少人認爲諸葛亮這是在掏空蜀國的國力,而且北伐中原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國,反倒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進程。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下《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馬上叛漢附魏;第二次時,什麼城池也沒打下來就回去了;第三次,雙方一陣亂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劉禪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諸葛亮只能班師回朝,不過還是殺了魏國名將張郃;第五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總的來看,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僅沒有幫助蜀國擴大多少國土和人口。反而因爲頻繁出兵,徵集糧草,戰爭損耗等原因,導致六出祁山成爲了一場“只賠不賺的買賣”。以諸葛亮中國智聖的稱號,自然可以看清楚的其中的道理。但是,孔明的堅持也有自己的逼不得已的苦衷。

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國土範圍來說,蜀國可以說是最小的。當然,國土小一點也就算了,但是考慮到蜀國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區,山地多,平原自然沒有魏國和吳國那麼多。在古代這個農業經濟爲主的階段,沒有肥沃的平原,不僅造成經濟實力的羸弱,也會導致人口和生產力的下降。

也就是說,不管是人口規模還是軍隊數量,蜀國都是最弱小的。但是,很明顯的是,諸葛亮是不允許蜀國一直弱小的,這樣他也對不起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之情。於是,他需要用戰爭來搶奪土地和人口。由於聯吳抗魏的總體方針不能破壞,南邊和西邊不僅土地荒涼,而且也沒有什麼人口。所以,他只能向着北邊的魏國進軍。

除了搶奪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銀外。諸葛亮作爲難得的軍事天才,是希望通過六出祁山來完成蜀國對魏國的攻勢防禦。

明知耗盡國力 但諸葛亮爲什麼還堅持六出祁山 第2張

網絡配圖

由於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國之於強大的魏國都應該處於防禦的態勢。但是,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採用保守的防禦的話,由於當時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只會得到越來越快的增長。等到魏國吃飽喝足的時候,蜀國就只能坐以待斃。

爲此,秉承着“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觀點,諸葛亮不僅自己六出祁山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進攻蜀國,而且還在死後讓姜維繼續堅持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從而實現延長蜀國生存時間的目的。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個地區,魏國只需要集合好軍隊,一步一個腳印就能推進到成都。但是,正因爲諸葛亮的頻繁進攻,魏國軍隊一直被牽着鼻子走,所以在沒有覓得攻打蜀國的良好機會。

最後,不管是六出祁山還是九伐中原,表面上來看確實沒有取得多大的功績。但是在實質上,二者都是在用進攻來延續蜀國的生命。尤其是諸葛亮,真的是耗盡了的畢生的心血,以此來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