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代朝珠: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佩戴

清代朝珠: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佩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人着裝有着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着裝制度是中國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繫辭》)傳統的延續,服飾被賦予了避寒遮體之外的禮樂教化功能。“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賈誼《新書·服疑》),服飾成爲體現人們社會關係的具體表現,也是統治者標示等級和管理社會的工具。與以往不同的是,清代服飾在外觀上有別於漢服,帶有鮮明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其中,朝珠的佩戴,更是清代服飾所獨有的特色。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滿洲”很可能就是梵文“曼殊”的轉音;佛教徒稱清帝爲“曼殊師利大皇帝”,而“曼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佛家僧侶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數有十八顆、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之分。串有一百零八粒的念珠稱爲“百八牟尼珠”。《木槵(huàn,一種落葉喬木)子經》雲:“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乃過一子。”在誦讀佛號和經咒時,默誦一句,捻過一珠,用以計數,所以念珠又稱“佛珠”或“數珠”。當時,女真人有衣上掛數珠的習慣,將一串珠子掛在衣襟的鈕釦上,隨身攜帶,誦經時手指逐個捻珠數數。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把數珠賞賜屬下,各級將領也把數珠當作禮品進貢。

清代朝珠: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佩戴

清入關後,各項制度漸趨完備,其中也包括服飾制度的確立。朝珠正式作爲冠服的一種佩飾確定下來,並被納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順治帝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後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一、構成與象徵意義

朝珠由念珠演化而來,故結構與佛珠類似。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通常一盤朝珠周長大致在130至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爲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爲108。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爲常人一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將其歸納爲108種,所以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一百零八下,稱爲“醒百八煩惱”。在108顆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爲“結珠”,結珠的顏色與其他珠子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爲“佛頭”。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爲“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爲“佛嘴”。佛頭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爲一組,中間有絛相連,下墜嵌有寶石的小“墜角”。三串小珠稱爲“紀念”,象徵一個月有30天,爲上、中、下旬,每串代表一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