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高平之戰簡介 高平之戰趙匡胤

高平之戰簡介 高平之戰趙匡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着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北漢入侵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

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爲後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後周。

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餘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爲先鋒,領兵三萬,聯合進逼澤、潞二州,後周澤潞節度使李筠以兩千步騎抵禦聯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長驅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高平之戰簡介 高平之戰趙匡胤

柴榮親征

周世宗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軍。

但朝中大臣大多反對,特別是宰相馮道極力進諫。柴榮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馮道說:“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柴榮又說:“漢軍乃是烏合之衆,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說:“陛下不是泰山。”柴榮因此大怒。最終柴榮還是力排衆議,率軍親征。

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

北漢君主不知道柴榮敢親自出徵,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不攻,南下澤州,直取大梁。北漢兵的前鋒與後周軍在澤州(今晉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

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

後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被落在後面。面對這種敵衆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鎮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

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統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雙方都嚴陣以待。

 漢遼離心

北漢主看到後周人馬不多,認爲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着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也都表示同意。

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貿然進攻。”北漢主不以爲然的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

此言令楊袞極爲不滿,導致之後的戰鬥中,契丹騎兵實際上並未參戰。

柴榮反擊

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向北漢主進言,勸北漢主立刻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爲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餘精騎衝擊後周的右軍。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着矢石出陣督戰,才令周軍士氣重振。

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禁軍將領,他先招呼同伴向前衝鋒,又請上司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

柴榮、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着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軍劉詞的前進。劉詞不聽,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餘人,隔山澗佈陣,企圖抵抗。後周軍得到增援,又發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後周軍一路追殺到澤州的高平城,北漢兵殭屍佈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僅僅率領百餘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六月,柴榮下詔班師。

 影響

五代時期,君主若無戰功,時常被麾下將領輕。高平大捷,令原本剛剛繼位,地位不穩的柴榮奠定了自身的權威,滿朝文武再也沒有人敢輕視這位年輕的君王。這爲之後柴榮施政掃清了障礙。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也參與了此戰,在《宋史》和《資治通鑑》中,更是將此戰反敗爲勝的功勞都算到了趙匡胤身上。但在《舊五代史》中則完全沒有提到趙匡胤在此戰中的表現,《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中戰後的賞賜名單中甚至沒有趙匡胤的名字。

考慮到《舊五代史》成書於趙匡胤統治時期,不可能惡意隱瞞趙匡胤個人的功績,因此《宋史》和《資治通鑑》中趙匡胤力挽狂瀾的記載,因是後世有意美化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