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弘光政權曾坐擁半壁江山,爲什麼很快就撐不住了?

弘光政權曾坐擁半壁江山,爲什麼很快就撐不住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弘光政權禎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禎在煤山自殺。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爲帝,年號爲弘光,弘光政權坐擁大明半壁江山,卻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就丟了江山,黨爭是其中重要重要的原因之一。

1.福王、潞王繼統之爭

崇禎死後,由於他的三個兒子都未能逃出,因此皇位的繼承者只有福王和潞王最適合。福王與崇禎的血緣關係更近,潞王則賢明。

由於東林黨人與福王的父親朱常洵有過節,因此東林黨人強烈反對福王繼位。

當時的兵部尚書史可法做事不夠果決,導致皇位繼承人遲遲未能落實。

鳳陽總督馬士英提出了折衷辦法,就是立桂王,由潞王任兵馬元帥。這一建議得到了大多數官員的認可。

但是福王的太監盧九德祕密聯絡江北四鎮的武將,準備以武力擁立福王。馬士英也迅速調整策略,轉而擁立福王。

五月三日,馬士英等人聯合江北四鎮的將領擁立福王監國,五月十五日,福王登基爲帝。

弘光政權曾坐擁半壁江山,爲什麼很快就撐不住了?

2.內閣之爭

弘光政權成立後,史可法和馬士英都進入內閣。馬士英儘管入閣仍在鳳陽督師,因此並未真正進入權利核心。

於是馬士英指使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擁兵臨江”,逼迫史可法讓馬士英真正進入內閣。

馬士英進入內閣後,內有皇帝支持,外有江北四鎮撐腰,於是他進一步將史可法排擠出內閣,以實現大權獨攬。

爲了管理江北四鎮,朝廷準備設置一名統一的指揮,馬士英得到江北四鎮的擁護而且他還是鳳陽總督,本來他是最佳人選。

但是已經進入內閣的馬士英不願放下權力,於是他建議史可法:“我馭軍寬,頗擾民。公威名著淮上,軍士憚服,士民仰之,不啻明神慈父。公誠能經營於外,而我居中帥以聽命,當無不濟者。”

史可法不願朝廷內鬥,於是主動上書請求督師揚州,結果內閣首輔的位置被馬士英據有。史可法失去了內閣首輔的位置,標誌着東林黨人在權力爭奪中失勢。

3.阮大鋮復出與順案

阮大鋮在崇禎時被列爲閹黨的第三等,永不敘用。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阮大鋮的推薦下,馬士英成功當上鳳陽總督。

後來馬士英做了內閣首輔,對阮大鋮投桃報李,向朱由崧推薦阮大鋮,阮大鋮被任命爲兵部侍郎。

此舉引起東林黨人的強烈反對,東林黨人由於失去“定策”之功,因此他們抓住阮大鋮起復之事大做文章,藉此打擊馬士英和其他非東林黨人士,東林黨人紛紛上書,稱阮大鋮的逆案是先帝定奪,不可更改。

阮大鋮決定利用某些東林黨人曾經歸附李自成之事來反擊,他說:“彼攻逆案,吾作順案相對爾。”

於是阮大鋮和馬士英上書彈劾東林黨人光時亨、襲鼎孳、周鑣等人歸附李自成。

十二月刑部尚書擬出順案的名單,大批東林黨人被定罪,阮大鋮順利地利用順案復出,並且使東林黨受到沉重打擊。

弘光政權曾坐擁半壁江山,爲什麼很快就撐不住了? 第2張

4.武將干政

由於弘光帝是由江北四鎮所擁立的,他上臺後對這些有“定策”之功的武將重賞。“封(高)傑興平伯,鎮徐、泗;(劉)良佐廣昌伯,鎮鳳、壽州;(劉)澤清東平伯,鎮淮、陽;晉(黃)得功以侯,鎮滁、和”。

四鎮將領倚仗“定策”之功飛揚跋扈,他們和內閣首輔馬士英勾結,干預朝政。

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彈劾高傑和劉澤清打了敗仗還被封賞。這篇奏章引起江北四鎮武將的極大不滿,四鎮武將也上書彈劾劉宗周勸皇上親政是準備謀反。

四鎮武將在朝中的代理人馬士英支持四鎮的意見,將劉宗周罷官。

弘光政權軍事實力最強的軍閥除了江北四鎮,還有駐紮在武漢的左良玉,由於他無“定策”之功,並且武漢離南京較遠,因此受到馬士英的輕視。左良玉因此轉而投向東林黨,爲之後弘光政權的內亂埋下伏筆。

5.南渡三疑案使弘光帝的合法性遭到懷疑,最終弘光政權在不斷內耗中滅亡

5.1大悲和尚案

大悲和尚的父親與潞王交好,崇禎十七年冬天,大悲和尚來到南京,稱潞王賢明,應該做天子。最後大悲被判斬首。

5.2童妃案

弘光帝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結識了童氏並封爲妃子,後來兩人在戰亂中失散。

弘光登基後,童妃聞訊趕來找夫君,誰知道薄情寡義的弘光帝拒絕接見童妃,還將她投入大牢活活餓死。

5.3假太子案

順治二年(1645年),有人自稱是太子朱慈烺來到南京,經過審問後,基本可以斷定此人是假太子,他是明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孫。

儘管如此,當時的百姓普遍認爲這人確實是真太子,因此弘光帝不敢殺害此人。

這三大案都對弘光帝的合法性發出質疑和衝擊。左良玉以南京太子爲真發起“清君側”的戰爭。

弘光政權曾坐擁半壁江山,爲什麼很快就撐不住了? 第3張

6.黨爭對弘光政權的影響

6.1政治影響

首先,弘光政權的黨爭導致了人們對弘光帝繼位正統性的質疑,弘光帝本來就不是南京官員的第一選擇,馬士英等人以武力擁立弘光帝登基後,弘光帝在政治上無所作爲,只知道沉迷於酒色,並無恢復大計。

弘光帝糟糕的表現大失人心,也使在“定策”問題上因爲站錯隊伍而失勢的東林黨人看到了重新奪權的希望。南渡三大案的背後多少都有東林黨人的影子,他們希望藉此推翻弘光帝,重新奪回權力。

而東林黨干將黃澍更是慫恿左良玉以“清君側”的名義攻打南京,過多的內耗使得弘光政權迅速崩潰。

其次,黨爭使弘光政權的官員將主要精力放在爭權奪利,對於主要敵人清軍卻疏於防備,當時清軍的主力正在全力圍剿李自成的大順軍,他們在山東、河南等地的力量非常薄弱,此時正是弘光政權北伐收復山河的大好時機,但是內閣首輔馬士英卻主張和清朝議和,白白浪費了大好機會。

6.2軍事影響

由於弘光帝是由馬士英與江北四鎮武將所擁立,馬士英當上內閣首輔後,將史可法排擠到揚州去協調四鎮,但是史可法根本指揮不動四鎮將領。

遠在武漢的左良玉軍事實力雄厚卻不受重視,於是他在東林黨人的鼓動下,以“清君側”的名義進軍南京。

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將領防禦左良玉,造成江北防守空虛,以致被清軍輕而易舉地攻到南京,消滅弘光政權。

弘光政權擁有半壁江山,擁有數十萬兵馬,卻只堅持了一年左右就滅亡,黨爭是其中的罪魁禍首,如果南明官員能夠精誠團結,即使不能守住半壁江山,也不至於那麼快就被滅亡,黨爭拖垮了本來就不強大的弘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