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曹操佔領漢中後,沒有趁勢繼續奪取西川,是不是他的戰略失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領軍隊主力開始攻打盤踞漢中的張魯。七月,曹操擊破張魯軍隊主力,佔領南鄭。十一月,張魯投降,曹操佔領漢中。在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司馬懿和劉曄建議曹操繼續進軍,與劉備交手,佔領西川。但是,曹操用劉秀的那句話回答了他們,人不知足,既得隴又望蜀乎?最終,曹操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自己於十二月率領主力回師。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由於曹操率領主力撤退,這使得留守漢中的夏侯淵遭受了劉備的攻擊。由於漢中是西川北方的門戶,失去了漢中,西川就有脣亡齒寒的危險。所以劉備動員了西川所有的力量對漢中進行爭奪。在戰鬥中,夏侯淵陣亡。曹操聞訊後,只得率領主力前來救援。可是,由於戰場形勢已經改變,曹操最終承認漢中之戰的失敗,率領軍隊撤出漢中。

後來,有人對這段歷史進行評價,認爲曹操當初在佔領漢中後,沒有趁勢進軍西川,消滅劉備在西川的勢力,是他的一個重大戰略失誤。如果當時他聽取了手下謀士的建議,佔領了西川,就不會有後來的定軍山之敗,夏侯淵也就不會戰死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第2張

我們從當時的歷史來看,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七月就擊破了張魯,佔領了漢中的中心城市南鄭,張魯潰逃巴中。而這個時候,劉備正因爲荊州的歸屬權的爭奪,在和孫權在湘水對峙,西川一片空虛。

當時的形勢正如司馬懿所說的,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征江陵,此機不可失。現在我們攻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入蜀,勢必瓦解。而劉曄也說,劉備取得西蜀不久,蜀人尚未歸附。我們現在取得漢中,蜀人震恐,他們的勢力肯定自會傾覆。以曹公你的英明神武,乘其傾覆之機而進軍,沒有不攻克的。今不進取,必爲後憂。

確實,假如這個時候曹操發動對西川的進攻,肯定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不過,曹操卻放棄了大好的時機,沒有發動向西川的進攻,自然也有着他自己的理由。我們就曹操的角度對他的這一決策做個分析。

首先,司馬懿和劉曄都看到了劉備剛剛佔領益州,衆心未附的有利形勢。不過,他們卻沒有看到自己也同樣面臨着相同的情況。曹操在當時雖然擊破了張魯,佔領了南鄭。可是,張魯率領殘餘勢力躲到巴中,並沒有完全消滅。

同樣的,在關隴地區,曹操也是剛剛征服。在這片土地上,曹操的軍隊和當地割據勢力往復廝殺,一時之間,難以平定。所以說,在後方沒有安定的情況下,曹操就開始對西川進軍是冒險的。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第3張

而且,西川已經被劉備佔領了一段時間,雖然還有一定的反抗勢力,但是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治理下,也要比曹操面對的反抗勢力小得多。這也是劉備能夠放心率領主力去荊州和孫權進行爭奪的原因。從這一方面來看,是對曹操不利的。因此曹操專注先平定張魯,到十一月的時候張魯投降,漢中之戰纔算告一段落。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的根本在河南河北,漢中並不是他的根本重地。曹操在經過長時期的征戰,終於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被開發的主要地區,人口密集,物產豐富。曹操以此作爲自己的根據地,向四周發動統一戰爭。

在這塊根據地的周圍,最直接的威脅就是江南的孫權和荊州的關羽。他們一直對曹操的根據地虎視眈眈。尤其是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多次向曹操發起挑戰。在將南郡借給劉備,集中兵力後,更是如此。曹操雖然身在漢中,但是心無時無刻不關注着這兩個心腹大患。因此,曹操的軍隊主力只能短時間的用於其他方向,隨時準備回援根本重地。這也是曹操急於結束漢中之戰,不願意開闢新戰區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奪取西川不易。曹操如果依照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發起對西川的進攻。雖然在初期可能取得一定的戰果,不過難以取得消滅劉備在蜀中勢力的目標。

這是因爲西川的險固的地形造成的。在後來的鐘會滅蜀之戰中,鍾會雖然佔領了漢中,依然被姜維阻止在劍閣之下。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鍾會很可能就只能無功而返了。

曹操如果要進軍西川,他要面對的對手是諸葛亮。劉備出兵荊州的時候,讓諸葛亮鎮守成都是有他的用意的。諸葛亮即便打不過曹操,但是防守曹操的進攻還是能夠做到的。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七月佔領南鄭,劉備馬上就和孫權議和,率領軍隊回西川了。如果曹操發動對西川的進攻,他的主力會被劉備、諸葛亮糾纏在西川,無法自拔。

曹操爲何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 第4張

第四個原因,曹操的主力陷入西川,會給他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如果如上面的分析,曹操的主力陷入西川,曹操的戰略形勢會陷入災難性的局面。曹操面臨的局勢是,背後的關隴不穩,漢中和張魯參與勢力對峙,主力陷在西川,空虛的根據地面對着關羽和孫權的窺伺。曹操其人用兵如神,絕對不可能讓自己陷入這種境地

即便是在當時,曹操沒有發動對西川的進攻,他的形勢也極其不利。孫權和劉備在和平解決了湘水之爭,重結盟好後,馬上集中了最大的兵力,向合肥發動了進攻。

在這次進攻中,孫權利用曹操主力尚在漢中的時機,集中了十萬大軍,親自指揮,向合肥發動攻擊。多虧了曹軍在合肥的守將張遼英勇善戰,在逍遙津一戰大破孫權,才保住了曹操淮南防線的安全。

孫權在作戰不利,曹操主力隨時可能來援的情況下,選擇了撤軍。如果曹操的主力發動了對西川的進攻,被劉備、諸葛亮牽制在蜀中的崇山峻嶺之間,那麼孫權是不會那麼輕易撤退的。這會使得曹操陷入極端不利的境地。

結語:

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七月擊破張魯的軍隊,佔領了漢中。在這個時候劉備正率領主力和孫權在湘水對峙,蜀中空虛。這個時候,曹操的謀士司馬懿、劉曄等人建議趁勢襲擊西川,但是被曹操拒絕了。

曹操之所以沒有利用當時蜀中空虛的機會,襲取西川,主要還是出於自己的戰略形勢的考慮。如果曹操發動了對西川的攻勢,西川的守將諸葛亮是能夠堅守到劉備的援軍到達的,這樣會使得曹操的軍隊主力陷入西川。

曹操的後方關隴和漢中地區都是剛剛征服,民心未附。而在關東的根本重地則在關羽和孫權的虎視眈眈之下。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的主力陷入西川,會給他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緊接着八月孫權發動的合肥之戰就說明了這一點。

這用法正後來對此的解釋來說,就是“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這個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說,曹操放棄進攻西川,不是他的戰略失策,恰恰相反,這正是曹操老謀深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