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誰主宰了三國走向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看《三國演義》,肯定會對這樣一個人有所印象。這個人是一個老好人,儘量和各方面的人士搞好關係。爲了維護孫劉聯盟,他多次遭到孫權的責難,周瑜的取笑。可是在劉備陣營裏,他又被諸葛亮利用,關羽耍弄。諸葛亮還編了順口溜來取笑他,說什麼“伏路把關饒子敬”,取笑他只不過能在陸地上伏路把關而已。說到此處,大家都應該知道這人是誰了吧?不錯,這個人就是東吳的魯肅,字子敬。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那麼,魯肅真的是《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種老好人嗎?我們看《三國演義》,在書中爲了烘托劉備、諸葛亮的正統形象,對東吳君臣都做了貶低,魯肅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從書中感覺到,魯肅在孫劉兩家的分量。魯肅即便是個老好人,可他在孫權和劉備眼中都是可以信任的人。他說話的分量要超過了諸葛亮、諸葛瑾兄弟。就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能夠看出魯肅的不凡。

一、文武雙全的俠客式將領。

在現實中,魯肅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他並不僅僅是一個文臣謀士,他更是一員弓馬嫺熟的猛將。在史書中記載,魯肅在少年之時,就預測天下會發生變亂。於是魯肅學習擊劍騎射,招集少年,講習兵法。在率領部屬避亂江東的時候,面對州里派來的追兵,魯肅一面曉之以理,一面讓人豎起盾牌,親自射箭讓追兵觀看。魯肅箭無虛發,而且都射穿盾牌。追兵看後,被魯肅的言辭和武勇觸動,被迫退回。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看到,魯肅作爲一員武將的素質。

在後來周瑜去世後,魯肅接替了周瑜的職位,統帥東吳的軍隊。在魯肅任職期間,他的部下對他言聽計從。孫權評價魯肅帶兵有方,“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在魯肅的統領下,東吳的軍隊成爲一支精銳之師。像呂蒙、甘寧這樣的驍將,也俯首聽從魯肅的指揮。

在湘水之爭的時候,呂蒙率領兩萬人馬奪取三郡,而掩護呂蒙的是魯肅帶領的一萬人馬。呂蒙迅速拿下了三郡,而關羽面對魯肅卻不敢進軍。從這一點也顯示了魯肅的軍事才能。

而且魯肅和東吳的那些小家子的武將不同,他氣質寬宏,不貪圖小利。當年周瑜爲了試探魯肅,故意率領數百人去拜訪魯肅,請求他的資助。魯肅家裏有兩個米倉,各存米三千斛。魯肅領着周瑜前去,隨手指了一個米倉就送給了周瑜。周瑜見了,不禁爲魯肅的氣度所折服,和他結爲好友。

其實魯肅也並不是非要投身孫權手下不可,他原來是想去投靠巢湖的鄭寶。是周瑜出言挽留,並且向孫權推薦魯肅,魯肅纔來到孫權的手下供職。我們從這一點來看,魯肅的本意是要成就一番事業,並不以當時的恢復漢室江山爲意。所以他纔會被周瑜的勸說打動,投身孫權麾下,開始了他新的人生篇章。

二、孫權手下最具戰略眼光的臣子。

魯肅投身孫權手下後,馬上就得到了孫權的器重,這種器重是君臣心意相通的反應。這是因爲,魯肅和孫權一樣,都是要憑藉自己的力量,來創建一個新的朝代。魯肅根本就沒有當時世家大族的侷限,以恢復漢室江山爲旗號。他向孫權的建議裏,對當時的局勢有着一針見血的看法。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第2張

在魯肅著名的《榻上問對》中,直接對當時的局勢判定爲“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猝除”。就這一句話,就足以振聾發聵,超過當時天下謀士百倍。而魯肅爲孫權謀劃的戰略方案裏,完全是立足自身,不求外援,去建立自己的功業。

魯肅的方針是穩固江東,攻取荊州。在奪取荊州後,全據長江,然後建號帝王,再向北統一天下。孫權雖然當時自謙說難以做到,可是我們在後面可以看到,孫權就是按照魯肅的戰略方案來做的。

魯肅的這個戰略方案,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分上下。唯一不同的是,當時劉備實力微弱,諸葛亮爲他策劃的方案是引孫權爲援,共抗曹操。而魯肅則是憑藉一己之力,奪取荊州,對抗曹操而已。從這一點來看,魯肅對於孫權,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一樣的重要。他們的戰略眼光不相上下。

三、開創三國局面的人。

不過,歷史並沒有按照魯肅和諸葛亮的方案行進。曹操提前南下攻打荊州,打亂了兩人的計劃。由於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曹操輕易的奪取了荊州。再加上劉備在當陽長阪慘敗,這一切給當時的局勢帶來了變數。

在當時的情況下,以東吳的力量,是很難與曹操對抗的。魯肅和諸葛亮兩人都想到了和對方聯合。所以魯肅向孫權提出來接着向劉表弔喪的機會,說服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也向劉備提出向孫權求救的建議。雙方一見面,一拍即合,於是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商談聯合抗曹的事宜。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第3張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正是魯肅的高瞻遠矚,纔在劉表之死,曹操南下的情勢下,提出了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方案。而也正是在魯肅的努力下,才爲諸葛亮求見孫權做好的準備。可以說,魯肅未雨綢繆,爲雙方的聯合奠定了基礎。

至於說,在赤壁之戰前,孫權手下以重臣張昭爲首的文臣逼迫孫權投降的時候,魯肅的那番話更是點醒了孫權。魯肅說自己這些臣子都可以投降曹操,混個一官半職了此一生。可是孫權如果投降了曹操,以後如何生存。這番話讓孫權下定了決心,以佩刀砍斷面前的書案,說誰再說投降,如同此案。這才壓制住了羣臣,定下了抵抗的決心。

可以說,如果沒有魯肅的內外努力,就不會有赤壁之戰的發生。即便是有赤壁之戰的發生,也不會像歷史上的那樣順利。這一切,都是魯肅在其中運籌帷幄,才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可以說,魯肅纔是那個真正的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人。

四、天下三分所繫的關鍵之人。

在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瓜分了荊州。在這次瓜分中,孫權擁有了江夏和南郡,而劉備則擁有荊州在長江以南的長沙、桂陽、零陵和武陵。劉備在江南四郡大肆擴充實力,加上荊州那些沒有投靠曹操的劉表舊部,都來投奔劉備,這使得劉備的實力大增。

劉備並不滿足侷促於江南,他爲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方案,向孫權提出來要借南郡。爲了借南郡,劉備還親自去東吳面見孫權。可是,就是在這次會見中,南郡的周瑜向孫權上書,要求扣押劉備,吞併劉備的勢力。多虧魯肅從中斡旋,孫權纔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

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爲何是魯肅? 第4張

在周瑜死後,魯肅接替了周瑜的職位,從此,魯肅就爲雙方的聯盟竭盡心力。按照戰略上來說,曹操實力強大,孫權和劉備雙方只能聯合起來,共抗曹操,才能在戰略上有出路。可是,孫權和劉備並不是對此有着清醒的認識。同樣的,雙方又都有着擴張實力的要求,所以雙方矛盾衝突不斷。

而魯肅則以自己的才幹和對孫權的影響,爲維護孫權聯盟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借南郡給劉備。當時,東吳雖然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可是,實際上是東吳承擔了整條長江的防線,承受着曹操的打擊。而劉備則躲在東吳的身後,發展着自己的勢力。

這對於東吳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於是,魯肅在趁着劉備要借南郡的機會,勸孫權借給了劉備南郡。這樣,東吳就縮短了防線。在縮短防線後,東吳專心在淮南與曹操交手。由於兵力集中,東吳在這個方向上佔據了優勢。東吳不但能夠輕鬆抵禦曹軍的進攻,還經常去攻打曹軍,給曹軍以巨大的威脅。

在史書上記載曹操聽說這件事時的反應就是,曹操正在寫字,聽到這件事,筆掉到了地上,而曹操竟然沒有知覺。從此可以看到,魯肅的這個決策對曹操內心的震撼。這個決策直接命中了曹操的要害。這是因爲,曹操心裏也知道孫劉聯盟對自己的不利,他一心要拆散孫劉聯盟。可是魯肅這樣一來,曹操的目的落空了,自己還面臨着孫劉聯軍的夾攻,局勢越發不利。

但是,並非其他人就能夠理解魯肅的想法,能夠有魯肅那樣的清晰的戰略頭腦。魯肅因爲借南郡這件事,一直被孫權耿耿於懷。不過,在魯肅活着的時候,雖然發生了湘水之爭這樣的事件,孫劉聯盟依然沒有破裂。在孫劉聯盟的之下,曹操遭受了一連串的失敗。尤其是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讓曹操差點遭受了滅頂之災。

但是,在襄樊之戰的時候,魯肅已經去世了。魯肅一死,孫權身邊就失去了最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接任魯肅的呂蒙,馬上就和孫權制訂了武力奪取荊州的計劃。在關羽和曹操在襄樊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接下來,呂蒙消滅了關羽的大軍,擒殺了關羽。

這樣一來,呂蒙不但消滅了昔日的友軍,還替曹操消滅了他的心腹大患。而且,爲了防止劉備的報復,孫權還向曹操屈膝投降,受盡了屈辱。接下來又發生了夷陵之戰,孫權和劉備兩敗俱傷,最終一起走向滅亡。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事實證明維持孫劉聯盟的關鍵就是魯肅。魯肅在,孫劉聯盟存在,魯肅亡,孫劉聯盟破裂。如果魯肅還活着,就不可能發生荊州之役的那一幕,曹操的處境會更困難。那麼,孫劉兩家一起北伐的局面很可能會實現,三國的走向就會完全不同了。

結語:

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魯肅被嚴重的低估了。如果我們從歷史上來看,在三國鼎立時期,在戰略上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就是魯肅。在他的主導下,才促成了孫劉聯盟,促成了赤壁之戰的發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隨後的歲月中,魯肅更是以他深邃的戰略眼光,抓住了孫權聯盟共抗曹操這唯一正確的戰略思想,並將它貫徹下來。可以說,魯肅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努力維持了孫劉聯盟的存在。這使得孫權和劉備在戰略上獲得了主動,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很長時間裏,曹操被孫劉聯盟所壓制,連遭敗績。

可是,由於魯肅的去世,孫劉聯盟馬上陷入破裂。在隨後的日子裏,孫權在呂蒙的蠱惑下,破壞了孫劉聯盟,武力奪取了荊州。這使得孫劉兩家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都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機會。這就足以證明魯肅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