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徐晃是如何力挽危局,最終解了襄樊之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趁曹操在漢中大敗,正在撤軍回來欲歸未歸的時機,發兵攻打襄樊。襄樊是曹操在荊州北部的戰略據點,勢在必守。於是,曹操派他手下的于禁、龐德率領七軍前往救援。雙方在襄樊展開爭奪,戰爭陷入膠着狀態。

但是,關羽利用秋雨連綿,漢江暴溢的機會,水淹七軍,全殲了于禁的軍隊。于禁投降,龐德被殺,被擒的七軍三萬多人被關羽押送荊州。這個時候,曹操統治區的暴動此起彼伏,曹操一時陷入了他一生中最困難的境地

由於于禁的主力被殲滅,在襄樊方向上,只有曹仁率領幾千人在固守襄樊,而擋在關羽面前的就只剩下徐晃率領的一萬新兵了。不過,在這個時候,關羽雖然取得了勝利,同時也陷入了困境。

關羽的困難是兵力不足。他非常想利用勝利的形勢,極力擴張戰果。可是,曹仁在部下的勸說下,堅守樊城不去。關羽又將部隊伸到了郾城一帶,威脅宛洛。這樣,由於兵力分散,關羽沒有能及時拿下樊城。由於有樊城在背後牽制,關羽不敢和徐晃進行決戰。就這樣,徐晃以一萬新兵,虛張聲勢,擋住了關羽的去路。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關羽爲了儘快結束戰役,四處尋求援軍。他向劉封、孟達求援,可是劉封、孟達以山城初定,出兵怕有變故而推脫了。關羽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得抽調荊州用來防備東吳的兵力投入前線,這就給東吳偷襲荊州創造了條件。

而曹操在剛開始被關羽威震華夏而震驚,想要遷都躲避鋒芒。到司馬懿勸說,孫權主動請求討伐關羽,這才穩定下來。他在和孫權商議下夾擊關羽的計策後,決定增援徐晃,讓徐晃進行反攻。

在這個時候,曹操已經率領主力撤回了關東。他派出了徐商、呂建等部去增援徐晃,還專門交代,讓徐晃在所有軍隊都到齊了再進攻關羽。於是,有了優勢的兵力,徐晃開始了對關羽的反攻。

徐晃先攻打郾城,他虛張聲勢,假裝要包圍敵人,關羽的部下只得燒掉營壘逃走。在取得郾城後,徐晃連營而前,他的營寨距離關羽的營寨只有三丈遠。這時,曹操怕徐晃兵力不足,又派了殷署、朱蓋率領十二營的兵力前來增援。

關羽在圍頭、四冢都扎有營寨。徐晃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揚言要攻打圍頭,暗中攻打四冢。關羽率領五千人馬來救援四冢,也被徐晃打敗,並追擊關羽的軍隊一起衝進關羽的營寨,佔領了它。關羽在和徐晃交戰不利,加上荊州被襲,只得退兵。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第2張

我們從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到,在這場戰役中,徐晃的軍事才能是勝利的主要因素。他用兵機制靈活,在這一次戰役中,他多次運用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使得關羽顧此失彼。在最後的決戰中,徐晃不顧關羽的營寨防禦設施複雜牢固,抓住關羽撤退的時間,死死咬住關羽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一起衝進關羽的營壘。

這樣,關羽的營寨雖然防禦穩固,可是在徐晃的猛烈攻擊下,根本就沒有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在徐晃的拼死攻擊下,關羽的營寨就這樣被攻陷了。徐晃的這次攻擊,完全符合兵法的“勢險節短”的要素,顯示了他具備的名將素質。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方面看,徐晃能夠打敗關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關羽的兵力不足。當時關羽由於勝利後的驕傲,把嘴張得太大,造成了他兵力上的捉襟見肘。他攻打襄樊只有區區三四萬的兵力,而這些兵力中還至少有近萬水軍。剩下的這些步軍中,他又將他們分成幾個部分。

一部分押送被俘的曹軍回荊州看押,一部分圍攻曹仁的樊城,一部分圍攻襄陽,剩下的一部分自己率領,一部分伸出到郾城一帶,等待樊城一攻下就乘勝向曹操控制區的縱深發展。這樣一來,關羽的兵力分佈很廣,造成了處處分散,處處單薄。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率領一萬人馬的徐晃也沒有主動和關羽交鋒。這是因爲徐晃的這一萬人馬都是新兵,是難以對抗關羽的精銳的。因此徐晃只是擋住關羽的去路,阻止他繼續向北發展而已。

等到了曹操撤軍回來,就馬上將主力派往徐晃那裏增援。先是徐商、呂建,後是殷署、朱蓋,這樣,徐晃的兵力逐步增加,已經超過了關羽的兵力。而且曹操還叮囑徐晃要等待兵力都到達集中後,再發動進攻。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第3張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細節,徐晃的軍營離關羽的營寨只有三丈之遙。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敵人的兵馬就在你的眼皮底下修築營寨,可是你卻無法阻止對方。可見當時雙方的實力相差懸殊到了何等地步?

在我專敵分的情況下,徐晃取勝的概率就更大了。我們看徐晃的這幾次戰鬥,打得有板有眼。他每次都能夠集中幾倍於敵人的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反觀關羽,到最後的決戰,也只能率領五千馬步軍反擊。在徐晃的優勢兵力下,失敗當然是難免的了。

結語:

徐晃能夠順利的解襄樊之圍,主要的因素是他的自身軍事能力和關羽的用兵錯誤。在襄樊之戰中,雖然關羽在初期水淹七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在勝利之後,關羽沒有合理的安排下一步的戰役。他驕傲自大,企圖獲得更大的戰果。結果,關羽將兵力極度分散,在各個方向上都沒有取得應有的戰果。

而徐晃率領一萬新兵也不敢和關羽交戰。直到曹操率領主力回到關東,派兵增援徐晃後,徐晃才發動瞭解圍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徐晃利用關羽兵力分散,處處單薄的缺陷,採取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在每一次戰鬥中,都集中幾倍於關羽的兵力,機制靈活,聲東擊西,在最後關頭,窮追猛打,一舉攻佔了關羽的營壘,解了襄樊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