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往今來,魏忠賢一直被定義爲一個壞種,一個奸臣,那麼這樣一個人死了,爲什麼大明反而垮了呢?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背後的原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寒風凜冽的紫禁城中,崇禎皇帝朱由檢一籌莫展,他時而訓斥衆臣都是酒囊飯袋,時而敲響皇宮的大鼓試圖召集親隨。

在他的皇宮之外,是李自成率領的20萬大軍。

他們已經攻破了京城的不少城門,皇帝的宮廷在猛烈的攻勢下搖搖欲墜。

此時此刻,已經沒有多少人追隨崇禎皇帝。

大家各自逃命,自謀前程,只有秉筆太監王承恩陪在皇帝身邊。

眼看李自成大軍破城在即,明朝氣數已盡,王承恩與崇禎皇帝回想往事,不禁感慨萬千。

崇禎皇帝還在抱怨“諸臣誤我”,“文臣皆可殺”之類無能狂怒地發泄。

王承恩卻想得更多,他似乎想起了魏忠賢,便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那麼,崇禎把魏忠賢一殺,爲何大明朝就垮了?而魏忠賢爲何在王承恩心中留下如此高的評價呢?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九千歲”其人

一切的源頭,還要從權宦魏忠賢說起。

魏忠賢,本名魏四,1568年生於直隸滄州的貧困之家。

魏四年少時便是流氓混混一個,懂得騎馬射箭之事,迷戀賭博,青樓和飲酒。

後來因爲賭債相逼,魏忠賢不得已,又想到太監在娛樂場所出手闊綽,便去報名當了太監,淨身入宮。

魏忠賢入宮後,輾轉分配到東宮,得到了侍奉皇孫朱由校的機會。

在這裏,他認識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與之成爲對食,又時常引誘朱由校沉溺遊玩和木工之中,頗受朱由校的寵愛。

1620年,由於泰昌皇帝猝死,朱由校迅速接掌皇位,是爲天啓皇帝。

天啓皇帝和歷代帝王一樣,對服侍、照顧過自己的舊人大有提拔。

因此,魏四被天啓帝賜名“忠賢”,拜爲司禮監秉筆太監。

後世常有人以爲天啓帝重用魏忠賢,是因爲他沉迷於木工技藝,耽誤國政。

而魏忠賢故意在此時規勸,皇帝覺得煩才放權給他。

實際上,這種說法禁不起推敲。

天啓帝和明朝其它皇帝一樣,之所以重用太監,是因爲太監是無根無家之人。

其權力完全依附於皇帝,能夠在制衡,監視朝堂士大夫,邊地軍人中發揮作用。

這也正是明朝太監爲何能深入到經濟、軍事、行政、特務領域的原因。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第2張

皇帝相信太監的忠誠,尤其是魏忠賢這種在自己未登基之前就服侍過自己的太監,在皇帝看來更爲可靠。

因此,提拔魏忠賢對於天啓帝來說,是很正常的行爲。

魏忠賢擔任的這個秉筆太監,雖然不是宦官中品級最高的。

但由於他的上司掌印太監王體乾對他百依百順,是個傀儡。

他又掌握了管理東廠,錦衣衛的權力,因此魏忠賢實際上成爲了內宮中的話事人。

魏忠賢受天啓帝重用後,高舉屠刀,砍向了東林黨人的頭上。

當時,明朝文臣中,朋黨之爭嚴重。

以江南士大夫爲主力的東林黨人,因爲在萬曆晚年和泰昌時期支持泰昌帝和天啓帝,得以因“從龍之功”得到重用。

東林黨人趙南星,葉向高等都受到重用,排擠齊黨、浙黨、楚黨這些派系的士人,天啓帝也感到東林黨勢力太大,尾大不掉。

而魏忠賢這些人,就是天啓帝壓制東林黨勢力的打手。

魏忠賢一面拉攏失勢的齊楚浙黨士人,組成“閹黨”,一面在皇帝的縱容下,炮製冤獄,關閉各地書院,羅織罪名陷害東林黨人。

1622年,後金努爾哈赤在廣寧之戰中大敗明朝,全取遼東之地,遼東經略熊廷弼因此下獄。

兩年後,由於熊廷弼無錢賄賂閹黨,再加上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紛紛給熊廷弼上書鳴冤,還指責閹黨的過失。

魏忠賢因此施加壓力,將熊廷弼處死。

魏忠賢又令人做《點將錄》,《天鑑錄》等,大興羅織之道,搜捕東林黨人,將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拷打致死。

1626年,魏忠賢又害死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東林黨名士。

一時之間,東林黨在北方几乎絕跡,廟堂之上遍佈閹黨。

魏忠賢權勢滔天,人稱“九千歲”,在民間廣收義子義孫。

不少地方官員對其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向其獻上金錢美女,極盡諂媚之能。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第3張

在一些地方,閹黨的官員甚至給魏忠賢建了生祠祭拜。

比如,浙江巡撫潘如禎在西湖一帶給魏忠賢建生祠,還得到了天啓帝御賜的牌匾。

遼東巡撫袁崇煥也討好魏忠賢,爲其立生祠。

魏忠賢出入儀仗,奢華用度比親王還要高級。

對於魏忠賢的舉止,天啓皇帝總體上是比較滿意的。

他在天啓五年賜魏忠賢“顧命元臣”的大印,給魏忠賢的生祠題字,以及在衆臣彈劾魏忠賢的時候屢次保護都在表明,他是支持魏忠賢的。

天啓皇帝支持魏忠賢的行爲,不僅打擊了士大夫文官,提高了皇權,也給自己的內帑帶來了不少收入。

畢竟,魏忠賢在打擊東林黨的同時,向江南、湘楚之地徵收礦鹽雜稅,又想盡辦法發起“黃山舊案”等事件,榨取徽商和江南士紳財富。

而這些榨取的財富,的確有很多進了府庫和皇帝的內帑,緩解了晚明財政困難的壓力。

在天啓帝看來,魏忠賢是個好奴僕,是人如其名的“又忠又賢”,能遏制文官,還能撈錢,又對自己忠心。

而士大夫們的行爲準則受到儒家禮儀的影響,以及自身朋黨,地區利益的影響,並不是皇帝的家奴,不好控制。

當天啓帝於1627年病重時,無子繼位的他知道命不久矣,將皇位傳給了兄弟朱由檢。

他一面對朱由檢充滿希望,說:“吾弟當爲堯舜”,認爲朱由檢未來會成爲一代英主,一面又告訴他“忠賢宜委用”。

隨後又告訴衆臣:“忠賢皆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他滿懷希望地想要兄弟繼續重用魏忠賢,中興明朝。

然而,新皇帝自有獨到的想法,魏忠賢的好日子要到頭了。

朱由檢是如何玩垮明朝的?

朱由檢登基後,是爲崇禎皇帝。

朱由檢時年16歲,身邊聚攏了不少東林黨人。

他對魏忠賢沒有什麼好感,早就想將他剷除。

1627年8月,嘉興的一個貢生上書陳說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在朝堂上公開流傳。

魏忠賢頓感大勢已去,面如土色。

要知道,在天啓帝還在的時候,敢彈劾魏忠賢的人不多。

就算有,也一定會被天啓帝雪藏。

如今,一個沒有官職的貢生都能在朝堂公開他的罪狀,說明他已經失勢,皇帝也不想再用他了。

果不其然,十大罪狀發出的3個月後,魏忠賢被髮配到鳳陽守墳。

途經衡水阜城時,魏忠賢聽說皇帝要派錦衣衛抓他下獄重審。

對於錦衣衛和東廠的酷刑,以及先前不少宦官前輩失勢後的折磨,魏忠賢恐懼不已,乾脆自縊而亡。

後來,魏忠賢被抄家滅門,其屍體也被處以凌遲之刑。

就這樣,魏忠賢和他的閹黨集團被消滅了,東林黨人再次得勢,朝堂之上再也沒有力量制衡這些文官。

即便是後來崇禎皇帝又開始任用宦官,也達不到約束文官的能力,而這也讓他在日後處理軍國大陣時犯了不少錯誤。

崇禎皇帝在東林黨人的鼓動下,廢棄了天啓朝時對南方的不少礦鹽,工商雜稅,而重新把農業稅收當成財政支柱,讓農民生存環境更加糟糕。

天啓末年,明朝西北地區就已經發生了大範圍的天災,人民又因爲征討滿清的“遼餉”極度貧困。

到了崇禎年間,西北一帶已經是農民起義星火燎原,東南一帶也出現了奴僕,佃農的逃亡和起義。

而崇禎皇帝卻因爲無法制衡朝堂文官,無法向真正有錢有糧的大地主和富戶收稅,只能繼續向農民攤派苛捐雜稅,使得農民不得不逃亡,起義。

1627年,陝西饑民王二聚衆攻澄縣,明末農民戰爭正式爆發。

隨後三年時間裏,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紛紛起兵反明,兵鋒遍佈陝甘晉豫。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第4張

等到1633年,崇禎繼位第六年的時候,各路義軍已經擁有36營,兵力超過20萬,明朝屢次派遣軍隊鎮壓,都不能徹底平息。

威脅不僅來自農民起義,還有來自滿清皇太極集團的挑戰。

崇禎皇帝繼位的第三年,清軍便通過蒙古之地,繞道長城,攻入京畿重地,兵鋒直抵京師。

此後,崇禎又接連發起5次入塞,多次擊破明軍防禦。

擊殺包括帝師孫承宗、魯王朱以派、宣大總督盧象升在內的多名將領,高官、宗室等等,掠得人口、牲口、財富無數,給明朝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

而崇禎皇帝既沒有辦法給軍隊發足餉銀,也沒有能力壓制文官對武將不切實際的彈劾、施壓。

比如,在1638年清軍入塞時,宣大總督盧象升厲兵秣馬,防範清軍。

文官集團中卻屢次抽調其精銳,只給他留了五千能用的弱兵,還命他強行率軍抵禦清軍,不給補給。

最終,盧象升力戰而死,而崇禎皇帝和衆文官卻以爲盧象升沒有戰死,是投敵或逃跑了,在其陣亡三個月後才收屍,連撫卹都沒有。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是個做了事愛甩鍋,不能擔責任的人。

比如,崇禎皇帝曾打算和滿清商談議和之事,通過與皇太極議和,解決邊境問題,省下鉅額遼餉。

他在1642年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密談,准許他負責與滿清的和議。

結果後來事泄,被京師的文官們知道了。

他們非常生氣,紛紛彈劾陳新甲,恨不得將其處死。

畢竟,在明朝的文官們看來,不管是什麼形勢也不能和敵人和談,這樣違背了綱常。

而崇禎皇帝面對文臣們的彈劾,毫無應對之策,主動賣了陳新甲,指責是陳新甲自己要“媾和賣國”。

最終,陳新甲被下獄,沒過多久就被文官們翻舊賬,以丟失城寨土地的名義斬殺。

而在這些錯誤和文官在鎮壓農民起義,抵禦滿清入寇的影響下,他的性格也越來越偏激,信不過官員和將領,想要親手操縱戰爭,引發了更嚴重的失敗。

比如,在1639年到1642年的鬆錦之戰中,明朝以薊遼總督洪承疇爲統帥,集結九邊精兵13萬救援錦州,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將清軍打殘。

洪承疇多次表示,一定要等到精兵到齊,訓練好了,錢糧充足的時候出擊纔有勝算。

結果文官們覺得洪承疇是故意不進軍,有意拖延,紛紛彈劾洪承疇,崇禎皇帝也接連發話要洪承疇出兵。

洪承疇不得已,率軍出征,最終被皇太極圍困,13萬九邊精兵全軍覆沒,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支能與清軍爭鋒的精銳。

而孫傳庭的遭遇更爲典型,可以從中更好的看到,崇禎皇帝和文官集團的災難性決策到底有多坑。

孫傳庭是一位文武雙全之才,曾生擒闖王高迎祥,在與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立了不少戰功。

結果,在1639年清軍第5次入塞期間,孫傳庭主張調陝西精兵阻斷清軍歸路,朝廷不聽。

崇禎皇帝又讓孫傳庭去保定當總督,孫傳庭知道去保定也收拾不了爛攤子,再遭遇清軍南下也是白忙活,就推辭不去。

結果崇禎皇帝大怒,將孫傳庭免官下獄。

直到三年後,李自成圍開封,明朝疲於奔命,崇禎帝這纔想起孫傳庭,講他派到陝西擔任總督。

孫傳庭去陝西后,訓練軍隊,恢復生產,頗有成色。

結果崇禎皇帝又在1643年不顧實際情況,要求孫傳庭出潼關,剿滅在河南活躍的李自成。

孫傳庭再三上書說軍隊還要繼續訓練,糧草兵器都不足。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張鳳翔也勸崇禎皇帝:“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結果崇禎皇帝不聽,催促孫傳庭儘快出兵。

孫傳庭無可奈何,說:“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最終,孫傳庭被迫出關,在當年九月兵敗郟縣,大軍損失殆盡。

李自成趁勢克潼關,孫傳庭一路潰退,最終戰死。

而崇禎皇帝聽說孫傳庭死訊後,第一反應居然是認爲孫傳庭故意詐死潛逃,因此沒有給他追贈。(孫的追贈是清朝定的)

而在天啓帝和魏忠賢執政時,打仗絕不會急於催促將領,東林黨文官們也不可能像崇禎時代那樣肆無忌憚。

煤山自縊

1643年,李自成擊敗孫傳庭,敲響了崇禎皇帝的喪鐘。

這一年年末,李自成攻克西安,平定全陝,又派大將賀錦,辛思忠攻取青海、甘肅之地,盡有西北,稱帝建國。

隨後李自成迫不及待,率軍20萬,號稱50萬,向京師進軍。

大軍所到之處,明朝守將或逃或降,平陽、太原、大同、宣府等重鎮很快就被拿下。

而此時的明朝,京師守備空虛,人人畏戰。

爲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就瞬間垮了? 第5張

眼看大敵當前,崇禎皇帝希望文臣們趕緊捐點銀子犒勞守軍,救救大明,結果文官們紛卻紛哭窮賣慘。

內閣首輔魏藻德喊窮,只捐了500兩,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只給了3000多兩。

而後來李自成拷問京師舊官時,魏藻德被搜出了4萬多兩,周奎家也有52萬兩。

有此二人做榜樣,京師的文官們大多也是摳摳搜搜,氣得崇禎皇帝只好找宦官捐款。

相比文官,太監作爲皇帝家奴,確實捐的更多。

太監王之心捐了1萬兩,曹化淳、王永祚各捐了3萬兩和5萬兩,比文官給的多了不少。

由此可見,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被文官們徹底拋棄,而圍在他身邊的也只有宦官。

最終,在李自成大軍的圍攻下,他放棄了垂死掙扎,在親手誅殺妃嬪、公主之後,在煤山的樹下自縊而亡。

總而言之,崇禎皇帝作爲一個封建帝王,是一個沒有責任心,又不講信用、貪權無能的皇帝。

他完全制不住手下的這幫文臣,後來就連武將也漸漸無力控制。

有意思的是,東林黨人和閹黨之間的紛爭,並沒有隨着崇禎皇帝的死亡而結束。

當弘光皇帝在南京建立南明之後,東林黨人爲主的文臣集團又一次和閹黨的馬士英,阮大鋮等內訌。

結果清軍發兵南下,不費吹灰之力便平定江南,擒殺弘光。

可以說,失去魏忠賢,讓崇禎皇帝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權宦,而是讓崇禎皇帝制約文官集團的一方勢力。

以崇禎皇帝的政治手腕和眼光,沒有魏忠賢這種勢力的幫助,就只能一錯再錯,輸光全局。

而這,或許就是王承恩說出那句“忠賢若在”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