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存在哪些損失?

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存在哪些損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有人說這個澶淵之盟是最合算的盟約,付出很少的代價就獲得了長達百年的和平。但這只是從短期來看的,如果把視線放長一些就會發現,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內部。

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存在哪些損失?

遼國可以算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最強大政權之一,其前身契丹初唐時歸附唐王朝,又從武則天時期開始與唐王朝敵對,雙方爭鬥了200年,安祿山就是靠與契丹戰鬥才積攢了造反的力量。唐末中原大亂,契丹藉機興起統一了北方,並建立了一個農耕、遊牧並存的龐大帝國,其立國時間還早於北宋45年。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可以算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對契丹非常慎重。先統一中原南方後,才考慮北方問題,設立了封樁庫。準備積攢到四五百萬兩的時候,嘗試用經濟贖買的方式向遼國要回燕雲十六州,如果不行,就準備用這筆錢做軍費。當時趙匡胤都想好了,一個遼國騎兵人頭用20匹絹收購,有200萬匹絹就可以把遼國最精銳的10萬騎兵都殺光。

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存在哪些損失? 第2張

趙匡胤暴亡之後,趙光義把封樁庫納入自己的內庫,贖買燕雲十六州的事情再也不提,卻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發動了兩次對契丹遼國的大舉討伐,都以失敗告終。雖然這裏有趙光義軍事指揮能力不足的問題,但至少也說明契丹的軍事實力非同一般,不像歷史上其他少數民族勢力,中原王朝只用地方將領就足以壓制和掃蕩。

在此之後,開始遼國入侵北宋,北宋進入戰略防禦。趙光義時期大肆擴大軍隊,士兵數量從趙匡胤時期的不到30萬一躍增長到60到100萬。軍隊數量多了,戰鬥力反而沒有提高,並開始了北宋的積貧積弱。

後來蕭綽掌權之後率軍南下,一路打到了黃河邊,寇準拉着宋真宗親征,宋朝守軍看到皇帝親臨,士氣大振,一舉打退遼軍進攻。本來宋朝方面還有繼續乘勝北伐的意思,但是宋真宗確實不願意打仗,這才簽訂了澶淵之盟。

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存在哪些損失? 第3張

《澶淵協議》規定,兩國以兄弟相稱;劃白溝河爲界;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邊境互市貿易。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使此後百年兩國之間無戰事;在經濟上,所支出的費用也遠遠低於戰爭的費用;有利於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從這方面看,宋朝沒有什麼損失。

但是從長遠看,澶淵之盟是有損失的。

首先,宋朝統治者苟且偷安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努力,爲以後兩宋的受欺負亡國埋下了禍根。

其次,澶淵之盟換取了暫時的和平,也鬆弛了武備,以文管武,使本來軟弱的宋朝更趨軟弱。

在歷史上,宋朝被認爲是在經濟上最富裕的朝代,甚至超過了唐代。但是宋朝在對外方面,卻是一個最屈辱的朝代。推其原因,在宋朝統治者從始至終,沒有處理好文治與武備的關係,一直重文輕武,對外得妥協就妥協,能忍讓就忍讓,苟且偷安。結果是一再蒙受奇恥大辱。在這方面,澶淵之盟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