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東漢末年人口數量大規模縮減是因爲什麼?

東漢末年人口數量大規模縮減是因爲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強大而統一的一個朝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根據史書記載,漢桓帝二年,即公元156年,當時漢朝登記在冊家庭戶數1607萬,人口5006萬。而到了公元280年,三國後期,魏蜀吳合計家庭戶僅餘149萬,人口更是降到560萬之下。

從歷史數據上看,即使男人全部戰死沙場,人口也僅僅只會縮減一半左右。

爲何東漢末年,人口斷崖式的減少至原來的十分之一呢?其實,這就是當時戰亂和瘟疫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

特別是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相互討伐,兵役賦稅沉重不堪,土地棄耕無人種植,逃荒的難民四處流浪。這樣的情況,爲瘟疫的流動傳播爆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曹操控制下的洛陽、南陽、會稽等中原之地,疫情尤爲嚴重。瘟疫反覆發作流傳,人們生活悲慘不堪。

東漢末年人口數量大規模縮減是因爲什麼?

史料記載,僅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國長江以北地區爆發瘟疫,死亡人數就多達2000多萬。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除了周瑜火燒赤壁用兵如神,當時曹軍軍中瘟疫橫行,也是個重要原因。

對於當時的瘟疫慘狀,建安七子的王粲爲了躲避瘟疫,逃離中原,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在當時,同爲建安七子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人,也都死於瘟疫之中,更別提窮苦的底層民衆了。

面對身邊的人接二連三死去,像王粲這樣逃離疫區的百姓,也多不勝數。那時既沒有居委會幹部上門盯守隔離,也沒有道路交通管制,大批病菌攜帶者,涌入疫情較輕的地區,從而加速了瘟疫傳播。很快將逃入地變成死亡空城後,又繼續逃往下一座城市。

曹植的《說疫氣》中,對當時瘟疫的慘狀進行了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記載:“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可以看出,這場建安元年發起的瘟疫,十年不到,已經致死整個中原民衆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連張醫聖的宗族至親,都因瘟疫死亡了二百多人,可見這場東漢大瘟疫的可怕之處。

張仲景正是在目睹了這場瘟疫流行的人間慘劇之後,立志向傷寒挑戰,做個拯救人民疾苦的醫者。

在當時,他的宗族中有一個叫張伯祖的人,醫術非常高明,張仲景拜他爲師,開始了學醫生涯。

張伯祖見他聰穎好學,刻苦鑽研。也毫無保留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治病經驗傳給了他。其後張仲景每逢名醫,必登門求教。久而久之,他的醫術越來越高明,連何顒在《襄陽府志》都讚歎:“仲景之醫術,已精於伯祖。”

東漢末年人口數量大規模縮減是因爲什麼? 第2張

經過對傷寒症狀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後,張仲景終於寫出了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影響深遠的醫學典籍——《傷害雜病論》。這部著作,對當時的疫情防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意義是重大的。在張仲景之前,人們對於瘟疫的防治,還只侷限於迷信的驅鬼階段。一有瘟疫,專業的驅鬼人“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連跳帶唱故弄玄虛,結果不僅耽誤了病人的治療。同時,還因民衆看熱鬧式的羣聚,加速了瘟疫的傳播。

張仲景針對傷寒病人的症狀,發明了一種“驅寒嬌耳湯”,把辣椒和羊肉及發熱袪寒的藥物,用麪皮包起來,煮熟之後給病人吃下。這也開了“餃子”的先河,餃子也就從此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