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始皇爲什麼不徹底掃除匈奴,而是建造長城抵禦外族呢?

秦始皇爲什麼不徹底掃除匈奴,而是建造長城抵禦外族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與趙姬之子,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現在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但許多朋友看史書的時候卻把史書簡化成了文字遊戲,完全脫離開當時的社會現實把歷史想象成了權謀競賽,即把很多歷史人物對於重大事件的決策完全視爲他們基於個人眼界,甚至是個人好惡的選擇,但其實在歷史上,很多時候是沒有選擇的,因爲各種客觀的情況決定了當時無論是誰在哪個位置上,可能都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秦始皇爲什麼不徹底掃除匈奴,而是建造長城抵禦外族呢?

比如秦始皇爲什麼不去打匈奴,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匈奴的土地沒法進行耕種,對以農業立國的秦國來說是隻出不進的賠本買賣。秦始皇是第一個真正統一中國的人,而他所統一的中國,其實就是一個在中原地區以農業經濟爲根本的國家。農業是當時秦國最大的經濟基礎,也可以說是秦國一切財富的終極來源。

秦始皇爲什麼不徹底掃除匈奴,而是建造長城抵禦外族呢? 第2張

(中國半溼潤和半乾旱區分界線,在歷史上也基本上是中國農耕區和遊牧區分界線)

而秦始皇所滅亡的六國地區,也都是農業地區,在當時秦始皇在這些地區每佔領一塊土地,就等於爲秦國增添了一份財富來源,而這纔是他統一六國的源動力。同時從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農業生產在古代是最不喜歡動盪政局的生產方式,因爲在農作物幾個月的生長過程中,只要有一天有兩個小時發生了戰亂,把農田給毀了,就有可能讓這裏農民一年的工作成果全部白費。所以當時人心思定和人心思安其實已經成爲了社會底層的主流願望,所以雖然六國的貴族強力抵抗,但秦軍還是能不斷攻城拔寨,最終統一中國,其實這也是因爲統一符合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規律。

但匈奴地處塞外,其降水量和內地相比要少得多,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沒法開展農耕,因此也就沒法給秦國創造財富。就算秦軍能夠在戰爭中佔得上風,在當地也沒有建立統治的條件,因爲即使建立統治,也完全是單向消耗財富,最終反而會影響到在內地統治的穩定,所以得不償失。相比之下,還是修建長城,增強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難度和成本更划算了。

秦軍的騎兵實力不足以出塞作戰

另外一個許多歷史同好容易忽略的問題是騎兵問題。根據歷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國出動騎兵最多的一次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史籍記載當是:

秦騎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爲二,糧道絕。

也就是說秦軍用兩萬五千騎兵斷了趙軍的後路,又用五千騎兵將趙軍一分爲二,最終使趙軍陷入絕境。所以加在一起是三萬騎兵。而秦軍當時的戰力其實比六國相家都強,所以即使在統一中國之後,整個秦朝的騎兵數量恐怕也不會超過5萬騎。而且在看戰國史時,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當時記載的軍隊數量都有數倍的誇大,所以實際數量其實要少得多。

(秦軍當然也有強悍的騎兵,但數量卻不太多)

而當時匈奴有多少軍隊呢?史書上幾次記載都曾經說匈奴冒頓單于發兵四十萬南侵,而匈奴的軍隊基本都是騎兵。當然這個數字肯定也是被誇大了數倍,位同樣都是誇大,這邊5萬左右,那邊40萬,這個數量級差別還是很明顯的。肯定還有朋友要說,打仗又不是光打騎兵,還有步兵呢,秦軍帶甲百萬呢!但桃花石告訴大家,在內地打仗,特別是防禦時步兵確實有用,甚至可以是主戰力量,但出塞作戰,特別是主動進攻,可以說步兵基本沒用。

秦始皇爲什麼不徹底掃除匈奴,而是建造長城抵禦外族呢? 第3張

因爲塞外都是草原戈壁,沒有什麼地利可以利用,而在草原戈壁裏作戰,如果你是步兵,對方是騎兵,等於你完全沒有了作戰的主動權。因爲如果雙方一接戰,對方發現打的過你,當然就打到最後,但一旦對方感覺陷入被動,馬上可以騎着馬跑了,而你的步兵去追騎兵是不可能的,因爲無論哪個方向都是越追越遠。所以秦軍即使真帶甲百萬,在塞外面對匈奴也沒有什麼用處。

所以當時秦軍的軍事實力在內地當然是超強,但一旦出塞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威力很小了。而後來漢武帝能北擊匈奴,其實一個重要的基礎也是從漢文帝時代開始,漢朝就大力發展馬政,到漢武帝時期經過60年的積累,漢朝已經擁有了40萬匹戰馬,至少可以裝備10萬騎兵部隊,而且武帝時期還從西域引進了汗血寶馬這樣的優良馬種,使漢朝的騎兵實力大大超越了匈奴,這才使北擊匈奴成爲了可能。

最後總體來說,對秦國在經濟上無意造成的無動力,和騎兵戰力不足造成的實力不足,可以說是秦始皇決定修長城而不去伐匈奴的兩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