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浙東學派的學術特色是什麼?有哪些貢獻?

浙東學派的學術特色是什麼?有哪些貢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浙東學派的學術特色是什麼?有哪些貢獻?其實浙東學者是在研究經學的基礎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經致用爲治學宗旨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經學研究

浙東學派的經學研究,由黃宗羲開其端。黃宗羲強調經學研究的必要,對宋儒將“河圖”、“洛書”、“先天”、“太極”等引入《易》學研究領域造成晦而不明進行了批評。他所撰《易學象數論》便是批駁邵雍、朱熹先天《易》說的,它開啓了毛奇齡、萬斯大、姚際恆等人從哲學和考證方面的《易》學研究,對乾嘉考據學的興起,也極具啓蒙意義。又如黃宗羲的《授書隨筆》雖因閻若璩之問而作,但實可視爲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先導。因此,江藩推黃宗羲爲清學開山,與顧炎武並列。

浙東學者中,專以經學見稱的是萬斯大。萬斯大師從黃宗羲,經學研究主張“非通諳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之失”。這在清初對於致力於經文本義,衝破宋儒“傳注之重圍”,歸還儒經本來面目,具有積極的意義。萬斯大經學研究偏重《三禮》,被當時學者譽爲“冠古今必傳之作”。蕭山毛奇齡雖學術淵源於理學,但他融末學義理於經學考據中,反對杜撰臆說,主張“說經貴有據”。

他遍治羣經,引據古人,辨訛正誤,如認爲《大學》無古文、今文的區別,指出宋儒圖書《易》說之非,考證周敦頤《太極圖》出於道士,證明《太極圖說》之援老入儒,成爲一時定論。毛奇齡的經學研究尤以《周易》最稱專精,在清初《易》學諸家中,不惟論著述之繁富,而且表彰漢學,復原漢《易》。因此阮元認爲清學的真正開創者“非檢討(指毛奇齡)開始之功則不可”。

浙東學派的學術特色是什麼?有哪些貢獻?

史學研究

浙東學者在研究經學的同時,對史學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對明代歷史的研究

黃宗羲撰有《弘光實錄》、《行朝錄》,選編卷帙浩繁的《明史案》、《明文案》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明文海》。前者一部分在當時屬現代史,很多史實是他的親身經歷所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後一部分是他爲編修明代通史所選的有關資料。如《明文海》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爲“其蒐羅極富,所閱明人文集幾至二千餘家”,“其他散失零落,賴此以傳者,尚復不少,亦可謂一代文章之淵藪。考明人之著作,當必以是篇爲極備矣。”萬斯同獨力完成的《明史稿》五百卷,被譽爲“(司馬)遷、(班)固以後一人而已”。今傳《明史》即以此爲藍本。又仿照《通鑑》作《明通鑑》,對明清鼎革之交的歷史作了詳盡的描述。此外如邵廷采的《東南紀事》、《西南紀事》、萬言的《崇禎長編》等都是有關明代歷史的學術專著。

學術史的研究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是綜述明代學術思想史的專書。在《明儒學案》以前,原有周汝登的《聖學宗傳》和孫奇逢的《理學宗傳》等書,對宋明理學(包括王學)的傳授和見解,先後進行了整理。黃宗羲以這些書駁雜不純,且多遺漏,乃蒐集各家文集語錄,本着“一本萬殊”的精神,客觀地對待明朝一代儒學的各家各派,無論其學術傾向如何,皆兼容幷包,分別予以立案。《明儒學案》揭示了明代二百餘年學術思想發展的脈絡,條分縷析,珠聯壁合,渾然一體。黃宗羲還草創了《宋元學案》,此書經過其子黃百家和全祖望、王梓材先後續補才告完成,此外尚有萬斯同的《儒林宗派》十六卷,以圖表的形式列出“紀孔子以下迄於明末諸儒”,所載人物之多實屬空前,時間跨度超越了萬斯同以前的整個中國封建時代,這種對中國學術思想的大規模清理,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創。邵廷采所撰《陽明王子及王門弟子傳》、《蕺山劉子及劉門弟子傳》也是有關明代學術思想的專著。

史學理論的研究

浙東學者對史學理論的研究最爲引人注目,如黃宗羲認爲歷史研究必須經世致用,萬斯同強調“生之謂變”,全祖望主張“旁羅博綜”和“推原其故”。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提出的“六經皆史”,將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峯。章學誠認爲六經只是先王施政的歷史記錄,六經皆史的“史”,專指史學,而不是指歷史資料。六經所以皆史,是因爲其中有“史意”存在,他認爲編撰歷史,必須具有史意,併兼及“經世”之用,反對那種泥古不化,墨守師說,言古必勝今的論調。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章學誠從“六經皆史”、史學是“經史”之學立論出發,探討古今學術源流的演變,從而提出了一整套對史學的看法,如他認爲修史“必知史德”、“事溯已往,理闡方來”等。“六經皆史”這一命題的提出,不僅是針對當時脫離實際的考據學和空洞說教的理學的批評,而且繼承了黃宗羲等人經世致用的思想,改鑄了傳統史學理論,具有創立新時代文化的時代課題的意義。

對地方誌的編纂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萬經、全祖望參與編修的《乾隆寧波府志》,章學誠的《乾隆和州志》、《永清志》、《亳州志》等均當時的名作。尤其是章學誠對方誌學理論的構建。他認爲,“方州之志,考定成編,可以領諸家之總,而務國史之要刪”,方誌不僅具有爲撰修國史提供史料的功能,而且還有澄清史料真僞的作用。因此章學誠視“方誌如古國史,本非地理專門”。將方誌作爲地理專著,是中國封建社會史學家的正統觀點,從阮孝緒的《七錄》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都持此論。但章學誠將方誌作爲史學的一部分,這意味着方誌具有史的性質。也正因此,他對地方誌的史料採集、修纂方式和體例內容,都有系統的建議,對中國的方誌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他的方誌學理論對現代方誌的編纂具有典範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