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沔陽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沔陽皮影的發展史

沔陽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沔陽皮影的發展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沔陽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那麼它的特色是什麼呢?它以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影像,優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橫生的臺詞,優雅動聽的伴奏而獨具一格,是江漢平原衆多民間藝術中一朵絢麗的鮮花。

簡介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它以沔陽漁鼓(湖北漁鼓之前身)行腔,沔陽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人們喜愛。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爲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沔陽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沔陽皮影的發展史

沔陽漁鼓一種湖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湖北省流行最廣、羣衆熟悉和喜愛的曲藝走唱形式。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

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爲湖北漁鼓。長期以來,各地仍沿用沔陽話演唱,保持着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它以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

分類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它是由沔陽漁鼓(湖北漁鼓之前身)行腔與方言道白及皮影戲完全合流而融爲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成爲獨具特色的漁鼓腔皮影戲。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在我國皮影戲藝術行當中,沔陽皮影戲又以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影像,優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橫生的臺詞,優雅動聽的伴奏而獨具一格,深受人民羣衆喜愛。沔陽民間流傳“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的歌謠,足見皮影戲的魅力。

沔陽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沔陽皮影的發展史 第2張

流行於江漢平原的皮影戲最初從北方傳入,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長一些。皮影戲唱腔分兩類:一種是鄭場、毛嘴、三伏潭、剅河和潛江一帶的歌腔皮影戲;一種流行仙桃全境的漁鼓(稱爲筒子腔)皮影戲。

沔陽皮影戲門派衆多,演唱風格也各有不同,早期多穿行於村野、集鎮、茶社、酒樓之間。因流行地域不同,沔陽皮影又分爲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藝人們習慣上稱歌腔皮影爲上路子皮影,稱漁鼓皮影爲下路子皮影(以漢水上下游爲序)。地處上下路皮影戲之間的沔城、郭河、張溝、楊林尾、彭場一帶的皮影戲,稱之爲中路子皮影。

上路子腔借鑑當地傳統民間小調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雞鳴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漢劇、楚劇等唱腔,詮釋了沔陽皮影的海納百川,下路子腔曲調婉轉悠揚,是沔陽漁鼓腔的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