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大探究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大探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大探究

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爲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着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羣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中國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大探究 第2張

皮影戲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爲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爲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衆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