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夏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夏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曆史上公認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因爲距今的時間實在太遙遠,關於那個時代的很多情況模糊不清,只能從考古中及流傳下來的史書中推斷。

一:農業生產

從很早的古代起,聚居在黃河兩岸的夏部族,就已經以農業生產作爲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

到了夏代,農業生產有了明顯的進步。

水利是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基礎,鯀和禹曾相繼治水,其治水區域大致在當時夏部族聚居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

有人認爲主要在今伊、洛河流域,濟水流域和潁、汝河上游,以及山西省晉南的汾水和澮水流域。

禹治水以導爲主,依據地勢高低排除積水和疏浚滯淤,使原來的沼澤“渥地”改變成“桑土”良田。

結合河南豫西地區的考古發掘材料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早期的人們聚落遺址,還多分佈在淺山區和丘陵地區河谷兩岸的臺地上。

而龍山文化中期與晚期的聚落遺址,不但數量較前顯著增多,而且在靠近河岸兩側地勢比較低的地帶,特別是在河南豫東大平原地區,也多有分佈。

這很可能和禹治理水患,使農業生產發展有關。

《論語·太伯》中說禹“盡力乎溝洫”,《國語·周語下》中說“嘉祉殷富生物”和“養物豐民人”。

這都是追述夏禹的治水,不僅減少了洪水氾濫的災害,而且又引水灌溉農田,使夏代的農業生產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爲鞏固夏王朝的統治,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夏代農業生產工具以木石工具爲主,兼有一部分骨器與蚌器。

夏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現今出土的石制農業生產工具中,石鏟和石刀的數量爲多。石鏟皆爲扁長方 形,多在中部鑽有一個或兩個圓孔。

這種帶孔石鏟安上直柄可作掘地翻土的石臿,綁在前端帶有鉤狀的木柄上,就可作爲鬆地鋤草的石鋤。

鋤耕用於農業生產,無疑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重大變革與改進。

用於收割農作物使用的工具中,以石刀數量最多,石刀較以前的改進之處也是在石刀中部鑽出一個或兩個系綁木柄用的圓孔。

工具的改進,使夏代的農業生產得到明顯的提高。

河南豫西龍山文化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中,有較多製作精緻的斝、鬹、盉、觚、杯、小壺等酒器。

文獻中也多有貴族飲酒成風的記載。

酒在中國古代向來都是用穀物釀造的。只有在農業生產不斷髮展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用剩餘的穀物進行釀酒。

在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有些草拌泥中夾雜有黍殼和稻殼的遺存,說明夏代已有黍和稻等糧食作物。

二:手工業生產

夏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2張

隨着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燒製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冶鑄青銅器和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分工。

在燒製陶器方面,當時不僅廣泛使用了快輪製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質地堅硬。

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等裝飾外,還有精美而細緻的指甲紋、羽毛紋、劃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

器型品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等達三十多種。

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製作精湛、胎質細膩、薄如蛋殼、器表漆黑髮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備燒陶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的人才能燒製出來。

所以,在夏代,製陶業大概已成爲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在石器製造方面,以鑽孔石鏟與石刀爲主。各種石器磨製精緻,幾乎沒有鑽孔損毀或重鑽的現象,表明製作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

少數靠近山區的遺址中,有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來的石片則不多見。

這說明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製造石器的地方交換而來,還說明當時石器的專門加工和交換已經出現。

在文獻中,有夏代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後啓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爲證。

如在臨汝縣(今汝州)煤山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了鍊銅坩堝殘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長5.3釐米、寬4.1釐米、厚2釐米,上面保存有六層冶銅痕跡。

鄭州牛寨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也出土過一塊鍊銅坩堝殘塊,殘塊上還粘附有銅渣與銅鏽,經化驗是屬於銅錫合金的青銅遺存。

特別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銅殘片,殘寬約6.5釐米,殘高約5.7釐米,壁厚約0.2釐米,經化驗是包含有錫、鉛、銅合金的青銅,從器型判斷,有可能是青銅鬹。

因此,有些研究學者認定夏代已經鑄造銅器,算是進入了青銅時代。

此外,製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紡織和釀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爲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三:文化藝術的發展

夏代在承襲前人積累的知識的基礎上,天文曆法有了新的發展與提高。

如《左傳》所引《夏書》中的“辰不集於房”,就是記錄當時發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

這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又如《竹書紀年》中記載夏桀時“夜中星隕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流星雨的記錄。

當時已經使用傳統的干支紀日法。

如在夏王朝後期的諸王中,胤甲(厪)、孔甲和履癸(桀)等都是用日干爲名。

夏朝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藝術都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3張

夏代的歷法,依據北斗星的旋轉確定月份,並把斗柄的正月定爲歲首,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

孔子說“行夏之時”,《大戴禮記》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傳下來的“夏時”。

夏代的文字在現今的發掘文物和材料中還不多見,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發現有刻畫的陶文記號。

在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的發掘中,都還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目前尚無可靠材料和證據證明夏代就有甲骨文。

夏代的有些陶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胎薄似“蛋殼”的磨光黑陶器,不但造型秀麗、製作精湛和器表黑亮,而且在器表還刻有精細美觀的劃紋與鏤孔。

禹縣(今河南禹州)瓦店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陶盉,盉蓋有展翅的鳳,鳳頭昂起、雙目前視、羽毛密集、刻畫精細而逼真。

登封程窯龍山文化中遺址出土的一件黑陶殘甕,在甕的磨光肩部,用小圓狀物飾印出類似獸面紋的圖案裝飾。

登封王城崗出土的一件殘陶甕,在黑亮的肩部,用硃紅繪製出很醒目的成排圓點,有 人認爲是太陽紋,均爲罕見的藝術珍品。

在河南禹縣(今禹州)閻寨和山西翼城陶寺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有製作精緻、作折角形的石磬,折角處有懸掛的圓孔。

這種樂器的出現,說明夏代文化藝術已進至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