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明朝晚期,在明朝軍隊、清朝(後金)軍隊、農民起義軍的三方大混戰中,明朝軍隊裏有一個特殊現象,即大多數將領在戰爭進行時,主要依靠少數精悍的家丁來操控戰爭。

這種家丁是獨屬於將領的私人武裝,他們只會爲主將而戰。

家丁自古有之,把一家老小都託庇給主家,併爲主家賣命的家丁並不是什麼稀罕的職業,大戶人家誰家沒幾個幫助看家護院的爪牙?

但軍隊中引入以主將爲尊,只跟隨主將奔走,爲主將打仗的私人武裝,自唐末門閥沒落後,就基本消失了。

宋、明兩朝的皇權及文官集團都不會允許武將擁有獨屬的私人武裝。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武將即使需要擁有親兵類型的私人護衛力量,數量也是要嚴格限制的。

可到了明末(實際上從嘉靖朝末期就有了一些端倪),將領卻開始公開的,大規模的(根據自身財力決定家丁數量)招攬這種私人武裝,朝廷也視爲正常,這又是爲何?

一:明朝正規軍的衰敗促成了家丁現象的出現

明末的武將全依賴少數精銳家丁打仗,主要原因是正規軍的衰敗。

明朝的軍隊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彙集於南、北兩京周邊駐紮的京營,遍佈全國的衛所軍,還有專門在邊關鎮守的邊軍。

這些軍隊的前身,自然就是明初縱橫大江南北和大漠深處無敵的赫赫王師。

有盛就有衰,明初的那支無敵軍隊,隨着和平時期的降臨,也慢慢變得不會打仗了。

至明末,除少數邊軍因爲特殊的環境,還保存着一定的戰鬥力外,京營和關內各處的衛所軍都廢掉了。

廢掉的原因,除了長期和平環境的侵蝕,更主要的是朝廷財政的崩潰和掌控軍隊物資、餉銀髮放的文官、武將們的貪婪。

明朝政府因爲財政的困難,無法保障全額的軍餉發放,即使發放了,也會被文官、將領層層剋扣,到士兵手中,幾乎都無法養家餬口了。

無法保證底層士兵的衣食住行這種基本生存要求,就別指望軍隊還能有戰鬥力了。

以京營爲例,在崇禎朝曾擔任過兵部尚書的李邦華奉命整頓京營,結果他發現,本應該是王朝最精銳武裝的京營已經弊病重重,《明史·李邦華傳》中記載:

京營故有佔役、虛冒之弊。佔役者,其人爲諸將所役,一小營至四五百人,且有賣閒、包操諸弊。虛冒者,無其人,諸將及勳戚、奄寺、豪強以蒼頭冒選鋒壯丁,月支厚餉。邦華覈還佔役萬,清虛冒千。三大營軍十餘萬,半老弱。

如上述情況所影響到的軍隊哪還能打仗?而且牽扯太大,誰都別想阻攔吸附在京營身上發財的利益集團。

李邦華想整頓,但他整頓的當年,就被背後的利益集團給趕走了,接替的人從此不敢在整頓京營,《明史·李邦華傳》中記載:

襄城伯李守錡督京營,亦銜邦華扼己,乘間詆諆。邦華自危,上疏陳情,歸命於帝……都察院都事張道澤遂劾邦華,言官交章論列,遂罷邦華閒住。自是代者以爲戒,率因循姑息,戎政不可問矣。邦華前後罷免家居二十年。父廷諫無恙。

京營廢了,衛所軍同樣廢了。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第2張

衛所軍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引以爲自豪的壯舉,衛所軍從將領到士兵,都有自己的田地,他們有屬於自己的生存保障,可到了明末,這種保障也沒了。

至明末,經過兩百多年,全國絕大多數衛所中屬於士兵的田產,基本上都被當地的士紳、衛所高級將領侵佔光了。

沒有了田產,軍餉也無法足額領取,衛所兵的生活來源也成了問題。

而且,他們還不能離開衛所去周邊縣城打工掙錢,他們軍戶的身份讓他們只能被限制在衛所。

於是,衛所軍也沒了戰鬥力。

在邊關的邊軍(邊關也有衛所)同樣面臨京營和衛所軍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但邊軍時刻面臨惡劣的戰爭環境,天然都好鬥,只要能吃飽飯,就不害怕打仗,制約他們的主要是裝備。

可裝備也被相關利益集團偷工減料和貪污製造軍械的撥款而無法保證戰鬥所需。

因此,邊軍有鬥志,同樣無戰鬥力,只不過比京營和衛所軍稍強一點,遇見同樣裝備差的蒙古軍隊還好一點,遇到重視裝備的清軍,也是毫無抵抗能力。

到崇禎朝時,只有少數集中資源供應的軍隊還能保證軍需和戰鬥力,如祖大壽、吳襄麾下的關寧軍、盧象升麾下的天雄軍、洪承疇、孫傳庭麾下的秦軍等。

軍隊不堪戰,不只是在明末,明中期時就慢慢出現了這種狀況,遇到戰爭怎麼辦?從明中期開始就有了募兵的情況。

大名鼎鼎的戚家軍就是以募兵制建立起來的,募集少數精銳整編成軍,朝廷只需要足額負擔這少數募兵的軍餉、物資所需,負擔大大減少。

到了明末,戰爭頻繁,募兵制也不行了,因爲到處都在打仗,需要募集多少兵?能不能負擔得起?

如戚家軍從巔峯時期到消亡,數量都是在逐年減少的,因爲朝廷不給太多軍餉(戚家軍在張居正死後,還面臨政治上的打壓)。

常規軍不行,募兵不現實,於是,家丁制就出現了。

家丁其實也是募兵,只不過,戚家軍那樣的軍隊是公家募兵,家丁是將領私人募兵。

朝廷發下的軍餉,從最上層開始剋扣,發到將領手中,即使將領不貪污,就已經不夠發給底下的士兵了。

何況,不貪污的將領是極少數,當他們需要參與戰爭時,要保證一定戰鬥力,就只能私人出錢,招募少量的家丁爲自己在戰場上拼命。

家丁逐漸成了明朝軍隊中的主流。

二:家丁的普遍存在,以及他們的作用

家丁成爲戰爭中的主力,在明末已經很普遍了,能打出名堂的將領都擁有大量的家丁。

沒有家丁撐腰的將領,大多都無法成爲戰爭中的主力。

曾獨霸遼東數十年的李成樑,據稱麾下就有超過八千數量的家丁爲其征戰。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是靠着三千家丁在遼東戰場成爲明朝不可忽視的將領,即使他老打敗仗。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第3張

被袁崇煥幹掉的毛文龍,曾在名下廣收義子、義孫,這些義子也屬於家丁性質,毛文龍就是依靠這些義子、義孫,讓後金軍隊煩不勝煩。

清初大名鼎鼎的三順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全是毛文龍麾下這樣的家丁出身。

將領依靠家丁打仗,是因爲家丁更有戰鬥力,他們招募家丁也是招募武藝高強或有一些軍事特長的人。

另外,最重要的是,將領會給家丁更好的待遇,家丁願意爲之賣命。

如吳襄就曾跟崇禎皇帝表示,他的家丁之所以能戰,是因爲自己給了他們“細酒肥羊”、“紈羅綜綺”。

家丁們較好的衣食住行全由主將供給,他們的家人也能得到較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家丁用忠心和生命來報答。

在戰場上,家丁的作用相當突出。

首先,遇敵時,家丁能率先衝鋒,打開勝利的通道,如果打了敗仗,他們還要不惜以生命來負責保護主將順利從戰場脫離。

其次,家丁還能當成軍官團,他們的戰鬥素質普遍較高,在需要的時候,能幫助主將指揮、控制在後面打醬油的常規軍隊。

最後,主將要是遭難,有些忠心的家丁還會保護主將的家眷。

也因此,很多將領願意信任家丁,依仗家丁,他們給予家丁的待遇會盡可能的好。

招募家丁並不影響朝廷的餉銀支出,反而能幫助將領打勝仗,久而久之,朝廷上下也都認可了這種形式。

不認可也不行,除非能給全國各地的百萬軍隊都能發下足餉,否則,就只能讓將領利用自己的資源或貪污的軍餉來招募只聽命自己的家丁作戰。

三:家丁只能是曇花一現

明朝將領依靠家丁打仗的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僅明軍獨有,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後金)也是一樣。

因爲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在明朝滅亡前,相比起明朝來,他們更窮,更加要集中一些資源供給給少量精銳士兵來當主力用。

如清軍中的白甲兵就比普通披甲士兵待遇高,也可以看成是家丁,遇到硬仗要打,一定是白甲兵先上。

但農民起義軍和清軍中的普通士兵的鬥志和戰鬥力又比明軍中的普通士兵高得多。

明末時期爲何會出現大量招攬家丁私人護衛力的現象? 第4張

因爲他們打了勝仗後,能通過繳獲來獲得好處,特別是清軍,這種行爲是從最上層就開始鼓勵的。

清軍八旗士兵要升官發財,全靠戰場繳獲,他們更迫切地想打勝仗,遇戰爭先,即使不是白甲兵,同樣鬥志昂揚。

農民起義軍更是依靠繳獲來維持軍需,鬥志也遠超明軍。

明軍就不同,即使打了勝仗,底層士兵也大概率沒有多少好處,甚至於,只能靠搶劫老百姓來獲得一些錢財上的收入。

如此,農民起義軍和清軍越打越強,明軍越打越弱。

就算明軍將領能依靠精銳的家丁打仗,可家丁再厲害,終究數量有限。

李成樑和吳襄能養得起數千家丁,他們有遼餉支撐,普通將領卻養不起,大多數將領能有數十家丁就不錯了。

因此,家丁終究翻不起太大的浪花,遠不如滿八旗數萬或數十萬旗丁因特有的戰功制度促成的人人善戰,也不如農民起義軍一呼百應後的蟻多咬死象。

明軍中特有的家丁制也註定是曇花一現,無法幫助明軍將領和大明朝成爲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