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徐敬業反武時擁兵超過十萬人,爲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徐敬業反武時擁兵超過十萬人,爲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駱賓王撰《爲徐敬業討武曌檄》:“僞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倘能轉禍爲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聞知。”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徐敬業反武時擁兵超過十萬人,爲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功臣徐世勣的孫子,因爺爺徐世勣被賜李姓後,也跟着姓李,爲李敬業。受李勣的影響,李敬業自幼善於騎射,頗有才智。當初,李治想要廢王立武時,受到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的阻攔,但因李勣的一番話讓他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因此李勣受到了李治與武則天的信任。死後更是榮光加身,李治爲他下令輟朝七日,賜諡號“貞武”,允其陪葬於昭陵。

徐敬業反武時擁兵超過十萬人,爲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之後,其孫子李敬業襲英國公爵位,歷官太僕少卿、眉州刺史。不過,武則天爲了掌握全部權利,開始在朝堂上排除異己,就將支持李唐王室的李敬業、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大小官員貶往外地。不料,這些人都對各自失去官職心懷不滿,便齊聚揚州,以挽救恢復廬陵王的帝位爲藉口企圖陰謀作亂。

當時,李敬業讓駱賓王寫了一篇《爲徐敬業討武曌檄》傳佈到各州縣,一時之間,四方響應,擁兵超過十萬人。只要按照預定好的戰略,是有機會打下武則天的洛陽。然而謀士薛璋卻說:“金陵王氣猶在,大江設險,可以自固。且取常、潤等州,以爲霸基,然後治兵北渡。”所以,李敬業爲圖金陵王氣,就“率衆渡江,攻拔潤州,殺刺史李思文”。

不過這樣一來,就給到了武則天機會。“先是,太子賢爲天后所廢,死於巴州”,而後“敬業之衆狼狽還江都,屯兵高郵以拒之。頻戰大敗,孝逸乘勝追躡”,最終“敬業奔至揚州,與唐之奇、杜求仁等乘小舸,將入海投高麗。追兵及,皆捕獲之”。

徐敬業反武時擁兵超過十萬人,爲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第2張

究其原因,還是徐敬業起了割據天下的心思,如果選擇率軍直奔洛陽,就算沒有成功,起碼也能有個忠義之名。現在,回頭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真是個笑話啊!

故此,明代官員陳嶽評: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爲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爲叛逆,不敗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