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七國之亂時,擁兵20萬的諸侯聯軍,爲何會失敗?

七國之亂時,擁兵20萬的諸侯聯軍,爲何會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七國之亂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漢景帝即位的第三年,漢朝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原因是朝廷中有一個叫做晁錯的人向景帝遞呈了一份《削藩策》,並希望景帝能夠參考其中的內容來進行削藩。景帝覺得晁錯所提建議可行,便開始進行削藩。

結果吳王劉濞仗着自己財大氣粗勢力強,愣是跟景帝對着幹起來。爲了不讓景帝達成削藩的目的,他聯合其他諸侯勢力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謀起反來。按理來說,當時劉濞糾集的諸侯聯軍兵強馬壯,理應成就一番大業。可實際上,情況卻恰恰相反——聯軍差不多三個月就被打敗了。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一、七國之亂缺乏政治優勢。

首先,這場叛亂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之所以說它不合法,是因爲它的本質屬於謀反,這在封建社會君權至上的時期,可是絕對不被允許出現的。即便是君王下達的削藩旨意可能會損害到諸侯王的權益,諸侯王也只能服從,而不能進行反抗。一旦諸侯王反抗了,那就屬於違法了。

七國之亂時,擁兵20萬的諸侯聯軍,爲何會失敗?

至於說它不合理,原因其實是這樣的:在此叛亂爆發前,漢朝剛因爲文景二帝的努力變得強大了些,百姓們好不容易過上了幾天好日子,此時發生戰亂,既會惹怒朝廷,也會惹怒百姓。這樣一來,起碼從時機方面來分析的話,它的出現是極其不合理的。既然不合法和不合理兩樣都佔了,那又怎麼可能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其次,發起此叛亂的人缺乏政治領導能力。古代起事者若想號召衆人跟隨他,那就得擁有較爲尊貴的身份和超強的政治領導能力才行。但此叛亂的發起者劉濞,既不算是正統皇室血脈,又不具有超強的政治領導能力。自然在七國之亂髮生以後,那些跟隨他的人並沒有他想得那樣對他忠心。

尤其是在他當衆表現出心胸狹小、睚眥必報的一面後,肯潛心效忠於他的人就更少了。而與之相對的朝廷軍隊,則在漢景帝的領導下,周亞夫的指揮下,勢如破竹。既如此,叛亂當然持續不久。

二、七國之亂缺乏軍事優勢。

七國之亂時,擁兵20萬的諸侯聯軍,爲何會失敗? 第2張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給大家介紹了此叛亂的領導人劉濞缺乏政治領導能力。但是實際上,他缺乏的並非只有這一種能力,還包括軍事領導能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給聯軍制定的作戰計劃和下達的進攻指令看出來。

若是一開始的時候,他能直接將進攻的矛頭對準長安,而並非是在牢不可破的睢陽城前耗費那麼多時間的話,那或許這場叛亂還存在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但他偏不這麼幹,結果愣是將有希望耗成了沒希望,實在令人感到無語。

而朝廷方面的軍隊,在周亞夫這個名將的指揮下,則是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節奏進行抵禦。甚至沒過多久,他們還從一開始的單純抵禦變成爲主動發起攻擊。即便聯軍的勢力和聲勢都不算小,可照樣沒有辦法按照計劃打贏朝廷軍隊。

七國之亂時,擁兵20萬的諸侯聯軍,爲何會失敗? 第3張

尤其是在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較爲明顯的逆轉之後,叛亂聯軍陣營中突然發生了臨陣倒戈的情況。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本來這場仗就不好打,現在連自己人都投敵了,那以劉濞爲首的聯軍,還有何軍事優勢可言呢?

三、七國之亂缺乏經濟優勢。

劉濞爲啥和憑什麼要造反呢?還不是因爲他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變得越來越財大氣粗?畢竟他所在的封地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憑藉這一優勢,他逐漸富得流油。

也正因爲如此,在看到朝廷已經對某些諸侯王實行了削藩政策後,劉濞便開始謀劃起造反的事情來。而造反除了需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之外,還得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做保障才行。乍一分析,似乎劉濞在經濟方面挺佔優勢。

但是實際上,情況卻並非如此。要知道,他再怎麼有錢,也只不過是地方上的一個土豪罷了,哪裏能跟擁有全國財富的朝廷相比擬呢?

正因爲有上述這些原因存在,七國之亂纔會在發生了僅三個月的時間就被鎮壓了。大部分參與了這場叛亂的諸侯王都被景帝處置掉了,而叛亂的發起者劉濞則在打仗的過程中逃跑了。只是他這個人一點也不幸運,好不容易逃跑了,卻輕而易舉被人騙出來殺了。就算最後沒有死在景帝的手中,他也照樣沒有能夠得到什麼好的結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