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吳國最爲強大之時,號稱兩千裏之地,其實力足以與東周各大強國相抗衡。但在吳國發起滅楚之戰前,其實力卻弱於楚國太多。

吳王闔閭時期,吳軍兵力應該是三萬人,約合二千一百乘;算上國內留守的兵力,吳國頂多也就算是三千乘之國。

可是,楚國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從楚武王到楚昭王,在漫長的春秋時代楚國所吞併的諸侯國不下數十,即便這些被楚人“滅國爲縣”的諸侯國實力都不過三百乘,也可輕鬆地超越吳國了。更何況,這些被吞併的諸侯國中有不少都是千乘之國。楚靈王時期吞併了陳、蔡、東西不羹等等諸國後,楚國極有可能是東周第一個超過萬乘的諸侯國。雖然楚平王推翻楚靈王后履行承諾,將陳、蔡等等復國,但楚國綜合國力依然遠超吳國。

吳國之所以敢於發起滅楚之戰,是看準了三點時機:其一,王子朝在王室內部鬥爭中失敗後,楚國收留了他,致使周王室召集諸侯一致反對楚國,這讓楚國陷入了孤立;其二,楚昭王年幼,楚國大權落入令尹囊瓦之手,而囊瓦又是一位貪得無厭、嫉賢妒能之人,殺死了許多賢良大臣,造成人心不附楚國公室;其三,因爲囊瓦的貪得無厭,導致盟友蔡、唐二國與楚國反目成仇,加入了吳國陣營,這更進一步削弱了楚國力量。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第2張

正是看清了楚國處於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低谷期,熟諳楚國事務的伍子胥才趁機慫恿吳王闔閭前往伐楚,並在柏舉一戰中僥倖地戰勝了令尹囊瓦率領的楚軍主力,攻入了郢都,差點滅了楚國!

之所以說這是是“僥倖”,就是因爲一個重要人物——楚國左司馬沈尹戌。

戰前沈尹戌曾提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殲敵計劃:放吳國大軍入南陽盆地,由令尹囊瓦率大軍據守漢水西岸與吳軍形成對峙,拖住入侵之敵;沈尹戌則率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的軍隊殺向蔡國附近,破壞吳國舟船,以切斷吳軍的糧草供給;然後,沈尹戌再通過後世的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殺回南陽盆地,與楚國主力配合,對漢水以東的敵人來個前後夾擊,徹底擊潰吳軍!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第3張

如果沈尹戌的作戰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即使吳軍再怎麼英勇善戰,恐怕都難以善終。恰恰是因爲囊瓦嫉賢妒能,中途單方面改變了沈尹戌的作戰計劃,把殲滅戰打成了遭遇戰,才造成了郢都的淪陷。

柏舉之敗,並非楚軍實力不如人,而是因爲囊瓦的嫉賢妒能,太不得人心。

即便是郢都被攻陷後,楚軍還有大量軍隊退守南陽盆地北部以及方城之外;楚國領土遼闊,也有足夠的戰略空間與吳國軍隊進行長期的消耗戰。

可就在攻破郢都後,吳王闔閭出現了政治上的致命失誤。

進入郢都後,吳王闔閭下令,從他本人到下臣,按照祿位等級分別住進楚王及各級大臣的宮殿,淫遍楚王君臣的妻子。吳軍貴族們尚且如此荒淫無度,吳軍底層將士的兵紀如何,可想而知。

吳軍對郢都的肆意劫掠,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使得他們的抵抗更加頑強了。

爲了徹底消滅楚國的殘餘抵抗力量,吳王闔閭不得不再次分兵:他本人率主力在南陽盆地內由南向北進攻;親弟弟夫概則東出南陽盆地,從外圍往方城方向攻擊前進,試圖來個前後包抄。

就在此關鍵時刻,申包胥從秦國搬來了五百乘的救兵。方城之外的楚兵配合秦國救兵,迅速擊潰了夫概的軍隊。然後,他們再迅速返回南陽盆地內,與吳王闔閭展開了決戰。

這時,楚國另一盟友越國也趁虛對吳國發起了進攻。爲了抵禦越人,南陽盆地之外的夫概被迫率軍退回國內。可夫概剛一回國,見國內無人能制衡,就野心膨脹地自行稱王!

留在南陽盆地內的吳國疲憊之師根本無法抵擋生猛的秦、楚聯軍,連敗數陣。在聽到夫概自行稱王后,多重打擊之下吳王闔閭再也無心戀戰,趕緊退兵,回國平叛去了。

至此,吳人滅楚之戰功敗垂成,徹底失敗了。

爲什麼擁有伍子胥、華登、孫武等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會功敗垂成?

首先,最關鍵因素在於楚國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即便是郢都被攻破,其殘存兵力在廣闊的楚國大地上也足以與吳人進行長期消耗戰。相反,吳軍卻是勞師遠征,根本承受不起這種長期的消耗戰。

吳國爲什麼敢發起滅楚之戰?擁有精兵強將的吳國大軍爲何會失敗? 第4張

其次,吳王闔閭在攻破郢都後的倒行逆施,激發了楚人仇恨,讓楚人抵抗得更加強烈了。郢都被攻破前後,楚國上下可謂是一片散沙:藍尹亹拒載逃跑的楚昭王,蔓成然之子鬥懷曾經想殺楚昭王,雲夢澤內的楚人攻擊楚昭王……。這些事實都說明楚國公室已經不得人心了。如果不是吳人的倒行逆施激發出了楚人仇恨之心,讓楚人再度團結在公室之下進行頑強的抵抗,也許楚國真會被吳人滅國。

第三,楚國兩個盟友秦、越在關鍵時刻鼎力支持,發揮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同仇敵愾之心,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第四,闔閭之弟夫概的造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吳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窘境之中,闔閭不得不退軍去平定國內之亂。

正因如此,使得吳國伐楚形勢急轉直下,即使伍子胥、華登、孫武等人再強大,都無法扭轉敗局了。時勢可造人,也可毀人。錯過了絕佳時勢,就算是神仙也難以再挽回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