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柏舉之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506年,吳軍以3萬兵力,遠程突襲,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境內,一說在湖北漢川)擊敗楚軍主力20萬,進而10天時間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湖北荊州紀南城),差點兒滅了楚國。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這場戰爭吳楚雙方兵力懸殊,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強大的楚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兵力少不了三五十萬,卻敗給傾全國之力才湊出3萬精兵的吳國。是什麼原因導致楚國一敗塗地呢?

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朝影響力越來越小,各諸侯國開啓大魚吃小魚的爭霸模式。楚晉兩大國爭霸,楚在城濮之戰敗於晉國,威望受損。公元前506年,晉國糾結齊、魯、宋、蔡等17諸侯國共謀伐楚。蔡國在晉國慫恿之下,滅楚國附庸沈國,楚國老大面子掛不住,出兵攻打蔡國(河南新蔡)。蔡國向晉國求救無果,轉而求援於吳國。吳國國君闔閭和大夫伍子胥等認爲攻打楚國時機已到,遂以救蔡爲名出兵。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第2張

吳國本小國爲何敢如此大膽呢?其實,吳國等這一刻等了好多年了。晉國和楚國爭霸,吳國在晉國的幫助下開始崛起。吳軍擅水戰不擅陸戰,晉國就派人教吳國陸戰技能,吳國才慢慢強大起來,但和楚國相比還差好多級別,只不過牽制楚國卻已經足夠了,這也是晉國幫助吳國的目的。

吳國正面對壘幹不過楚國,就用伍子胥的計策,玩起了車輪式遊擊襲擾戰。三隊吳軍輪流襲擊楚國,楚國大軍開到,立馬撤退,等楚國大軍退回,第二隊再去騷擾,如此反覆。這簡直就是深諳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的精髓。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第3張

吳國這樣整整騷擾了楚國六年時間,一方面讓楚軍疲於奔命,空耗國力;另一方面一次次的狼來了卻沒了下文,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楚軍。

此時的楚國一方面面臨秦、晉的威脅,另一方面國內局勢也很混亂。吳國君臣正是看準了這個時機,吳王闔閭親自率軍,帶着伍子胥、還有大名鼎鼎的孫武就出發了。吳國大軍乘船溯淮河西上,楚軍得知吳國出兵,遂撤了蔡國之圍,回防本土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第4張

吳軍在如今的河南信陽潢川縣北淮水拐彎處,棄舟登陸。在兵聖孫武的決策下,吳軍3500精銳前鋒,在蔡國和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這兩個帶路黨的引導下,南下直撲信陽南面桐柏山和大別山交界之處的冥阨(平靖關)、直轅(武勝關)、大隧(九里關)三關。這三關地當南北要衝,南襟江南,北蔽中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爲兵家必爭之險關要隘。後世稱之爲義陽三關,從西往東分別爲平靖關、武勝關和九里關,三關互爲犄角,關關相護。

大隧(九里關)在東面,位於信陽市羅山縣西南的兩山之間的山谷中,大致線路和如今的京港澳高速G4所走路線一致。

冥阨(平靖關)在西邊的桐柏山脈的五峯嶺、鳳凰山之間,這條關路大致和如今的省道S224路線一致。平靖關也叫恨這關,其中有一段號稱一線天,是天下九塞之一,可見起險要程度。

直轅(武勝關)居中,是這三關中最重要的關口,位於雞公山南邊的峽谷中,大致和如今的國道G107、京廣鐵路路線一致。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第5張

這三關是從中原向南通往楚國腹地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相比方城道也毫不遜色。突破三關,既可沿隨棗走廊向北取南陽盆地,亦可向南直抵武漢,西向威脅楚都郢都(荊州紀南城)。

如果按常規走法,中原進軍楚中腹地,方城道會是第一選擇,一馬平川的南陽盆地適合大軍行動。但是孫武卻選擇了走三關險道,可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楚國兵強馬壯兵力不少三五十萬 爲何在被三萬吳軍差點滅國呢 第6張

這三關雖然重要,但是楚軍卻疏於防守。吳軍很快就突破三關,快速南下進至漢水東岸。吳軍如此快速插入楚國腹地,出人意料,讓楚國舉國皆慌,急忙調集大軍防守在漢水西岸。此時楚軍做了正確的應對之策,令尹子常率主力在漢水牽制吳軍,左司馬沈尹戎北上方城調集北境駐軍,毀吳戰船、阻塞三關,然後南下和子常一起夾擊吳軍。此計甚妙,如果成功實施,吳軍被包餃子的可能性太大了,吳王可能也有來無回。

只可惜子常卻聽信讒言、貪功冒進,置定好的計劃於不顧,不等沈尹戎到位就率先渡過漢水發起進攻。吳軍怕被截斷後路,將主力移至背靠大別山的麻城一帶柏舉,因爲這裏有小路可通吳國控制區潛(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東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楚吳接戰,吳三戰皆勝。

兩軍在柏舉對陣,吳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率先發起進攻,子常敗逃。吳軍乘楚軍混亂髮起總攻,楚軍大敗西逃。吳軍乘勝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安陸市境內溳水)半渡而擊再敗楚軍。吳軍連戰連勝,一直攻入楚都郢都,楚昭王逃往隨國(湖北隨州)。吳軍雖然兵力從數量上居於劣勢,但是卻靈活機動,又一次將游擊戰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精髓發揮到極致。

柏舉之戰是春秋時期第一次攻破大國都城的戰役,出敵不意、遠程奔襲、窮追猛打,以少勝多、快速取勝。此戰楚國差點兒亡國,雖然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大國威望降至冰點。吳國經此一役,強勢崛起,爲日後爭霸打下基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